孫建英 (廣州市文化館創作調研部 510070)
趙元任群眾歌曲的創作研究
孫建英 (廣州市文化館創作調研部 510070)
趙元任是上個世紀我國一位偉大的語言學家。但是,他又在音樂領域有著杰出的貢獻。趙元任一生創作了許許多多的獨唱歌曲,并對漢語語言與音樂文化間做了科學、系統的研究。本文針對趙元任所創作的群眾歌曲在創作背景、創作特色和時代意義等三方面進行闡釋,
趙元任;群眾歌曲創作;背景;特色;意義
趙元任(1892-1982),原籍蘇南,但長于北方,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是五四時期新音樂運動的倡導者、參與者。他一生創作了群眾歌曲、藝術歌曲多首,同時,在創作手法獨有見樹。他認為: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值得保存跟發展”,必須注意“中國派”曲調的特點,必須根據中國語言聲韻特點除了曲詞關系,必須探索“中國化”和聲等重要的學術見解。1趙元任在《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聽雨》《老天爺》等歌曲的創作中都體現了上述的理念和觀點。本文就趙元任一生創作的群眾歌曲在創作的社會背景、音樂特點、時代意義等三個方面加以闡釋。
我國的歌曲創作始于學堂樂歌時期、一批具有維新思想的有志青年放眼看世界,接受西方學校教育的優勢,在國內積極設置新式學堂。“五四”運動以后,各自新的思潮紛紛涌現,改革傳統教育體系的呼聲和實踐不斷。樂歌課程在全國的學堂普遍開設起來。隨著樂歌課程教學的需要,大量參與樂歌創作的作曲家以及樂歌作品如雨后春筍般的凸顯出來。這一時期樂歌的創作和普及為之后我國獨唱歌曲的創作奠定了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
我國獨唱歌曲創作及鼎盛時期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群眾歌曲是這一時期突出的音樂創作成果,但也有許多優秀的藝術歌曲。此時,外敵的入侵,國破家亡,迫切需要用歌聲來激起民族精神,喚醒全國人民打敗侵略者,保家衛國。在這一時期,涌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曲家,主要有趙元任、聶耳、黃自、冼星海、張曙等。
趙元任的群眾歌曲創作主要基于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時期出版的《新詩歌集》(商務印書館、1928年)集中收集了趙元任創作的藝術歌曲《勞動歌》《賣布謠》《叫我如何不想他》《聽雨》和合唱作品《海韻》。這一些作品的創作是趙元任一生中在音樂創作領域的第一個時期,也可以稱為是創作時期。體現了趙元任在漢語語言學領域深厚的研究功底。
“九一八”事變以后,中日戰爭爆發。日寇的步步逼近,大片國土的日趨淪喪使得中國人民遭受著鴉片以來最為嚴重的苦難。“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此時,音樂同樣是抗戰有效的武器,在戰場上、敵后、解放區、根據地鼓舞著中國軍民殺敵之情。這一時期也是趙元任歌曲創作的第二時期,可以稱作是輝煌時期。他的創作主要以群眾歌曲為主,也有部分藝術歌曲。代表性的群眾歌曲有:《抵抗》《自衛》《兒童進行曲》《中華、我中華》《看、醒獅怒吼!》等。2
趙元任的群眾歌曲創作時刻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聯系,又不失西方優秀的創作手法,并結合漢語特有的發音規則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他的群眾歌曲的創作特色有:第一,題材的選擇緊扣時代,彰顯民族精神。趙元任群眾歌曲的創作大多集中在抗戰時期,因而,抗擊日本侵略者,還我河山,不做亡國奴是他在群眾歌曲中所要體現的音樂內涵。例如,歌曲《我們不買日本貨》直截了當地表述了拒買日貨也是抗日的民族精神;歌曲《我是北方人》敘述了趙元任對自己生活的地方蒙難的痛惜之情,表達了作為一個北方人有豪氣,有信心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決心。該歌曲與陸華柏的《故鄉》、張寒暉的《松花江上》有異曲同工之處。歌曲《看、睡獅怒吼!》把中國比作一只尚待覺醒的獅子,在大敵當前,她并不是一直沉睡不醒,她的怒吼即將到來。歌曲振奮了民族精神,表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心。這首群眾歌曲與黎小田作曲、盧國沾作曲的《萬里長城永不倒》具有相同的音樂內涵。
第二,西洋音樂創作技法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趙元任在美國學習的經歷,使得他擅長西洋音樂的作曲技法,但是,趙元任一直關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經常深入民間,汲取民族民間音樂的本土音樂文化的養分,融入到自己的歌曲創作中。他認為中國雖然有七聲音階與十二律,“其最大的傾向還是用五聲音階來作調,可以算是中國樂調的一種特別風味。”(趙元任《新詩歌集》序)3這一創作理念在趙元任所作的許多作品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如《看、睡獅怒吼!》《望郎歸》及合唱曲《海韻》。
第三,注重歌詞的口語化,強調音樂作品的文學性。趙元任在語言方面的研究使得他在歌曲創作中更加注重表達和語感。尤其在歌詞的創作上,尊重中國漢語發音的自身規律,似讀似唱,似唱似讀,唱讀一致。這就是趙元任獨創的吟誦音樂。趙元任認為:(吟誦音樂)就是俗話所謂嘆詩嘆文章,就是拉起嗓子來把字句唱出來,而不用說話時或讀單字時的語調。4這一創作手法使得旋律和歌詞緊密結合,體現了音樂與文學的密不可分。
趙元任一生創作了100余首歌曲,包含群眾歌曲、藝術歌曲和合唱曲。群眾歌曲是他第二個創作階段最為豐碩的創作成果,鮮明地反映了上個世紀30-40年代中國社會的特點,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這一時期,趙元任創作的群眾歌曲反映了全國軍民一致抗戰的決心,具有民族主義精神和愛國的情懷,推動了當時音樂界用歌聲的武器投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去的熱情;這一時期,趙元任在群眾歌曲創作上中西合璧的手法開辟了中國音樂創作本土化的道路,為黃自、青主等以及之后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做了榜樣;這一時期,趙元任在群眾歌曲的創作上采用的吟誦音樂樣式,為當時勞苦大眾抒發對黑暗社會的憤怒、對侵略者的仇恨、對根據地和解放區火熱的革命生活無比熱愛提供了表現方式。總之,趙元任在他的群眾歌曲創作上表現出來的特色在當時乃至現在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趙元任在群眾歌曲創作方面表現出來的豐厚成果是他本人音樂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一個寫照。趙元任的群眾歌曲緊扣時代特點、創作手法鮮明、意義深遠。他在群眾歌曲上的創作思想推動了我國在音樂創作領域的發展。
注釋: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206.
2.滄浪云,李煞等著.教我如何不想他——民國音樂人[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0:267
3.王震亞.趙元任歌曲創作中的寫作技法——紀念趙元任逝世十周年[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2):85.
4.滄浪云.李煞等著.民國音樂未央[M].東方出版社,2013:208.
孫建英,漢族,華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廣州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