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可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新加坡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院校建設的啟示
王 可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職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主體,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對新加坡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及其國情背景進行分析,由此闡述了新加坡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院校建設的啟示。
新加坡;職業教育;啟示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為了學習國內外職業院校的先進經驗,為了以優秀的職教成果融入“中國夢”之大潮,我國不少高職院校都曾先后組團赴新加坡學習考察職業教育。新加坡的職教體系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借鑒新加坡的職教經驗對我國高職院校建設勢必將起到積極作用。故在曾隨團赴新加坡實地考察、參觀數所中高職院校的基礎上,筆者試分析闡述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高職院校建設的一些啟示。
新加坡是個追求卓越、有強烈的居安思危意識的國家。這個華人社會占絕對優勢的前英國殖民地,無腹地、無資源,在獨立后卻只用二十多年時間就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躍入世界發達國家之列,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這其中,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和政府廉潔高效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初高等職業教育間基本貫通,職業教育不是終結性教育,高職學院與大學相銜接。新加坡的孩子小學畢業后進入中學讀四年(或五年)畢業時,除少數成績優秀者升入高中直至大學、少數成績差的就讀工藝教育學院(初等職院)外,大部分孩子將進入理工學院(高等職院)就讀三年后直接就業、但其中優秀畢業生可升入大學;而經工藝教育學院兩年學習后的學生亦可就業,其中成績優秀者仍可升入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兩類職教模式都為每個愿意付出努力的孩子保留了上升通道。
1.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
新加坡政府視教育為立國之本,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也很高。教育經費在政府預算中所占比例僅次于國防開支,而教育經費中的半數以上又劃撥在職業教育上。正因為政府的高投入,使新加坡職業教育具有快速、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堅實基礎。
2.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強化職業教育考試認證制度
新加坡政府通過立法強化職業教育,使“先培訓,后就業”的觀念深入人心。各種學校和培訓機構為每個新加坡人提供了獲得教育及職業訓練的機會,嚴密的考試制度讓所有技術經考核合格就會被政府承認,獲得相應等級證書,有證書者方可謀求職業。新加坡政府鼓勵將職業技術等級與待遇掛鉤,鼓勵職工積極參加學習,把培訓納入國家教育制度,種種措施使職業教育在新加坡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以說新加坡最大的產業是職業教育和培訓。
3.辦學靈活、專業緊密聯系市場
新加坡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靈活,提供了全日制、部分時間制、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等,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求學機會。而專業的開設與經濟發展預期及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緊密,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職業院校非常注意觀察和研究政府的各種人力資源需求政策,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同時積極跟進科技發展,與世界著名的科研院校保持聯系、確保課程先進性,由此最大限度地保持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適應。
4.新加坡職業教育注重社會合作、強調實踐性
新加坡職業院校與當地企業及政府職能部門關系密切,各校均有專業咨詢委員會聘請相關企業主、政府及軍方機構負責人擔任董事會成員。企業或政府機構、軍方通常向學校提供資金和設備,高年級學生可在本地企業甚至赴外國實習,企業主還支付學生一定的就餐和交通補助。各職業院校還廣泛采用突出實踐性的“教學工廠”,這些社會合作極大地推動了新加坡職教事業的發展。
5.注重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能和企業實踐經驗
在新加坡,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還須具備一定的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工科類的教師尤其看重后者??紤]到與企業的密切聯系,職業院校聘請教師一般都要求具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新加坡職教體系還十分關注國內外新技術的發展,支持教師關注相關領域信息、更新知識,支持教師參加新技術培訓,派遣教師到本地或國外學習,以保證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時得到更新,永遠走在科技的前沿。
新加坡職業教育的優勢亦是新加坡的優勢,“船小好調頭”,新加坡政府職能部門的施政中間環節少、辦事立竿見影,因此新加坡職教同行們給筆者的感覺是束縛很少、監管高效、執行有力。國情不同,不能直接用中國人的思維來套取、解讀新加坡的職教特色,反之亦然;同時,筆者注意到在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下的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左右逢源的實用主義心態,其生存之道建立在十分現實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這種功利而現實的性格或多或少也會體現在職業教育中。例如新加坡同行多次提及一方面重視實用技術,另一方面又強調技術必須適當超前;實用立足當下,超前本為保持職教始終走在生產力前列、然“適當”的程度不可言傳,故超前多見于公關宣傳、以獲取關注和支持。故對于新加坡的職教經驗,我們要分析而取其精華,方可總結出對我國高職院校建設的啟示。
1.加強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性
技術超前的效果如何?據筆者的實踐經驗來看,我國的行業實踐注重以實用技術解決當前問題。企業所運用的技術通常是成熟技術、立足于成本和實用,而成熟技術往往起源于昨天,經不斷磨合而逐步成熟。技術界每年雖產生很多新成果,但能切實轉換為生產力的有限、而設備和操作技能的更新換代則是八到十年左右的光景,并非新加坡同行所說的“讀書三年后大部分技術就已過時”般的偏激。筆者曾從事廣告、包裝設計,后任教至今十余年間,所運用的軟件、電腦設備等的確更新換代了,但基本邏輯、思維方式和操作技法沒變,在熟練于原有技能的基礎上,新版(新興)設備或技能只需稍加摸索后很快就能得心應手。
因此,我國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當及時把握市場脈搏,將目前成熟的基礎技能和應用技術傳授給學生,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養成自學的習慣和自主性,以便在沒有老師時也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業內最新技術也在教師的研修、篩選之列,但授課應以實用為主,不能一味求新。有些新技術本身也是實驗性質的,不一定會得到業內好評;比如印刷界常用的CorelDRAW軟件,就曾有連續兩個新版本其花邊技術增加太多、穩定性不足,致使業內評價低、仍沿用成熟的老版本,直到幾年后推出更新版本才逐步解決實用性問題。這樣的例子很多。
2.高職院校應多方開展校企合作,為教學及實訓服務
新加坡的性格符合其國情和切身利益,也屬國際慣例,無可厚非。如果把小小新加坡比作一個企業或機構的話,我國的企業和機構需要借鑒一些新加坡式的方法,來合理開展對外交流合作。近年來國內很多高職院校都在推進校企合作,在校內成立企業工作室或在企業掛牌成立校外實訓基地,但真正惠及學生的不多,往往最后不了了之。筆者認為在這點上我們應當學新加坡、不把對外合作的期望寄托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上,校企合作應當多方運作,同一院校和系部應當同時與幾家企業或機構合作,一則在競爭中提高各自水準,二則學生實訓也多有選擇;建設校外實訓基地也應多方聯系、時時開拓新基地。國內經濟的大環境決定了很多企業的經營狀況起伏無常、變數多,但廣開校企合作門路,既可為學生實訓就業多提供機會,更能擴大高職院校的影響力。
3.全方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學中的綜合文化素養
新加坡是新興國家、歷史短暫,雖以華人為主體但與其他馬來、印度裔有宗教和習俗上的差異,故維持種族和諧是其基本國策,而國土狹小、完全外向型的經濟決定了只能以英語作為官方工作語言;因此在新加坡的職教體系中,除少數專業外,歷史、地理、傳統文化等科目內容很少,文化底蘊薄弱。而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與新加坡有很大不同,決定了我國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授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養——這是一個人的軟實力,擁有軟實力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軟實力和影響力自然強大。
4.“惠此中國”——積極改善高職院校教職工福利,增強內在凝聚力
放眼歷史和未來,國家間的競爭實質是資源的競爭,是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的競爭、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競爭。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卻極缺自然資源,因而積極宣傳種族和諧、政府廉潔高效等軟實力,努力改善環境、網羅各方人才。筆者在新加坡考察學習中所接觸的很多華人老師都是中國流失的人才,他們為何移民新加坡呢?新加坡政府在保障公民住房、醫療、交通、發展公共事業等方面措施得力,使新加坡對各國人才充滿了吸引力。“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中國先秦時代的諸侯就懂得應當多惠及城中(治下)的民眾,不但能增強內部凝聚力、其他地方的人也將爭相投奔來為自己效力,現在新加坡人將這個古老的政治智慧運用得淋漓盡致。當然,作為一個泱泱大國,中國政府要解決的改革發展問題千頭萬緒,不可能處處顧及、凡事立竿見影,我們且堅信未來會更好;但對于一所高職院校來說,操作“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管理智慧則相對容易些。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許多高職院校每年派出青年骨干教師赴國內外考察學習就是增強內在凝聚力的一種表現,也能讓其他更多高學歷人才看準職業教育的發展前途而來求職。此外,高職院校應堅定地走實用技能型的發展道路、辦出特色并積極改善教職工福利,讓全體教職工尤其是骨干教師從內心深處感覺到高職院校同樣大有前途、能安心本職工作而不必設法跳槽等。事實上,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在盡力改善校園環境和教職工福利待遇,相信我國高職院校建設會越來越好。
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體系立足自身環境和現實,特色鮮明,雖國情不同,我們無法也不能完全照搬其辦學經驗,但新加坡人追求卓越、居安思危、以人為本的意識和作風,對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和未來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聶惠俊.新加坡職業教育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J].職業,2013(33).
[2]林植平,倪瑛.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及成功原因探討[J].成人教育,2012(02).
[3]張巖巖.比較視野下新加坡職業教育舉措的理性認識[J].山東社會科學,2012(S2).
王可,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學歷,碩士,現任教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工藝美術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篆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