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茜 (嘉興外國語學校 314000)
合作教學理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蔣 茜 (嘉興外國語學校 314000)
《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提高提出了要求,然而目前我國的高中音樂教學卻存在著種種問題,對此,可以引入合作教學理論,通過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鞏固學生知識,訓練學生能力,熏陶學生情感。
高中音樂教學;小組合作;現(xiàn)狀;應用
《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音樂教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熏陶學生的民族精神,訓練學生的交往能力。想要實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實驗音樂的多元價值,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
關于合作教學理論之概念,雖然不同的學者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意見,但在不同的定義中蘊含著一個共同點,合作教學理論是通過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小組成員之間既有明確分工又互相合作。合作學習理論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追求個人和團體的共同進步,在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雖然合作學習理論只出現(xiàn)三十余年的時間,卻已被世界發(fā)達國家普遍認可和倡導。
目前的高中音樂教學,存在著五個個發(fā)面的普遍問題:其一是課堂以教師的單向傳授為主,缺少學生的參與和師生互動,這不僅造成了沉悶的學習氛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其二是教學目標以知識的傳導為主,主要是關于音樂理論相關內容,這把能夠鞏固知識理解并強化知識實踐性的技能和價值訓練隔離開來,無益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其三是在課堂中沒有留給學生鑒賞與實踐音樂的時間,這不僅不符合知識內化和重組需要時間的學習規(guī)律,也于學生的個性評價與創(chuàng)作形成了負面作用;其四是教師依然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傳道者,所以在課堂中唯我獨尊,難以接受學生的意見與求異思維,不鼓勵尚且不說,甚至具有一定的壓制傾向,這與新課程所要求的合作者與幫助者的角色不相符合,無異于學生質疑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形成;其五是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習效率的高低完全取決于學生個人,這對性格或者是能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
與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相比,小組合作具有以下方面的不同:其一是把教學的主體由教師轉換為學生;其二是把純粹的學術目標轉換為學術、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其三是把極為有限的師生互動轉換為多邊互動;其四是把不利于創(chuàng)造精神培養(yǎng)的氛圍轉化為有利于創(chuàng)造精神培養(yǎng)的氛圍;其五是把統(tǒng)一的學習任務由個人獨立完成性轉換為統(tǒng)一的學習任務由小組合作完成,個人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小組合作著重強調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影響中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
1.學生與學生合作
首先,合作搜集相關材料。音樂不是語言,不需要經過翻譯實現(xiàn)世界的互通,音樂是通過音符和韻律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只是,雖然音樂具有通用性,卻依然具有民族特征的承載。所以,在課前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音樂的地域與歷史等材料的搜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在學習《強調清韻——多彩的民歌》時,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搜集我國不同地區(qū)民歌,比如山西、陜西、蒙古、西藏等,這有助于形成學生對音樂得總體認識,雖然旋律和歌詞因地區(qū)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卻都涵蓋著民族情懷。
其次,合作討論樂曲相關特征。音樂雖然能夠傳遞一種普遍的情感,但具體到個人時,卻又各有所得,因為個人探究的角度形成差異性。所以,對于同一首樂曲進行小組成員之間或者小組之間的互相討論,有利于學生形成對樂曲的多方面理解,達到集思廣益之效。比如,在分析《陽關三疊》時,有的學生從旋律與詩歌情感的契合度進行分析,有的學生從唐樂的普遍特征入手推敲《陽關三疊》的本來概貌,有的則從樂器的角度進行合適匹配,雖然是不多的幾句歌詞,學生卻收獲頗豐。
再次,合作吟誦或表演。品味音樂之美,只有分析和評價是不夠的,最好能夠進行實踐,即吟誦、表演與再創(chuàng)造。經過吟誦與表演實踐之后,學生對于音樂的情感往往更深刻。小組合作在這個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克服個人在課堂中表演的羞怯心與不均性,并且能夠實現(xiàn)比誦唱更為高端的形式,比如情景劇組織。以《孟姜女哭長城》為例,可以讓學生分組演唱不同的闕或者是進行多幕情景劇的組織,經此,學生對于愛情絕唱之凄婉以及造成情殤的封建禮教和人性之殘酷會有刻骨銘心的領悟。
最后,合作創(chuàng)造。音樂不能僅僅有評論和翻唱,必須有所創(chuàng)造,才是音樂發(fā)展不竭的動力,實現(xiàn)音樂的時代性。音樂創(chuàng)造,不僅是音樂家或者作曲家的責任,也是音樂教育者的責任。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需要做到的是鼓勵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新精神,當然學生可能解釋不出所以然來,卻未必沒有樂感。小組合作在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表現(xiàn)力,一個學生對于自己的創(chuàng)新可能是沒有信心的,卻可以在得到同學的認同與參與之后具有十足的自信,一個人完成的創(chuàng)新可能是有諸多缺失的,卻可以在眾人的評價修正之后減少缺失。以《祖國歌》為例,在學生分組自行創(chuàng)作時,可以運用其他樂曲的旋律其進行改編或者是根據(jù)自己的樂感自行創(chuàng)作,可以憑著自己的理解進行修詞或填詞,也可以加入戲劇的形式重新組織……在創(chuàng)作中,學生對祖國的文明和博物會深感自豪感,對于百年恥辱痛徹心肺,對于復興和昌盛殷切希望。
2.教師與學生合作
首先,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教學。教師根據(jù)對教學內容好學生的了解,安排不同的小組按章節(jié)進行備課和講課,教師主要是進行課前的指導和課后的點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比如在教學《陽關三疊》時,教師可以選取三個小組準備和講授不同的迭。此外,學生授課與教師授課無二,也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組織形式,實現(xiàn)音樂課的教學目標。
其次,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音樂課課時少但是教學負擔較輕,教師可以對內容擇精而選之,并且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堂活動,讓學生自主發(fā)展各種能力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只是,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自身引導作用的發(fā)揮,將課堂置于有序之中或者給學生醍醐灌頂之點撥。比如,在評鑒《看大王帳中在合衣睡穩(wěn)》時,需要不偏離干戈與和平之主題,如果延展到愛情廣而論道,不是時間可以允許,也不是內容之主向。
謝莉.新課標理念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探微[J].教育教學研究,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