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石秋 (三江學院藝術學院 210000)
魅力無界限
——對“真假善惡美丑”文藝吸引力的分析
顧石秋 (三江學院藝術學院 210000)
吸引力是藝術的生命,發揮藝術作品吸引力是當代文藝藝術家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闡述文藝吸引力的內涵、產生與功能,并從“真假善惡美丑”六個角度來分析探討文藝中的藝術吸引力。在文學、動畫、繪畫、電影、電視、廣告等藝術中提取相應的典型作品案例具體分析,揭示與提煉影藝吸引力的產生規律與價值,做到了學術歸納及藝術吸引力的總結。
文藝;吸引力;真假;善惡;美丑
春天的藝術,一個藝術季節。究竟什么樣的力量能喚醒沉睡了一個冬天的藝術,它是什么樣的藝術吸引力。這種“力”量,它不論真假善惡美丑,敞開懷抱、真心追求。它就能走近你的作品,走進每個人的心里,成為心靈與心靈溝通的語言,成為感悟生活、體驗成長的工具。這種藝術吸引力,已經不只是一種美的代表,而是生活的延伸。它是生活中深刻提煉出的精髓。藝術家們的創杰不是對世界的簡單描摹,而是通過感性的創造表達對宇宙、歷史及人生的深度詮釋與意義重建。
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時,不僅可以看到藝術家的個性心理與文化修養,還可以看到藝術家對社會、政治及歷史的認識和理解。看到藝術家對宇宙、萬物及人生的體驗與感悟。這就是文藝作品帶給我們的吸引力。
“力”一種是象形文字。有人說它是手連著臂的形象,表現一種力量;有人說,它是改變事物運動狀態的一種作用。“吸引”,采取一種方式,把對方或事物的關注度引向自己這邊來。“吸引力”,借用這個詞來描述藝術作品對于藝術愛好者的一種精神影響的單向作用,指藝術作品對藝術愛好者施加了某種作用改變它的運動狀態,把它引向自己這邊來的一種前進力量,而這種力量使人產生興趣和迷戀。
1.藝術吸引力的產生
藝術吸引力為什么會產生,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興趣產生主要來源于一種新異的刺激,這種刺激會引起隨意的無意識的關注。實驗表明,對熟悉對象的不尋常結合而產生刺激的反應,要比全新對象的刺激強烈敏感很多。也就是表明,熟悉對象的不尋常結合這種新異刺激是無意注意產生的主要原因。
2.藝術吸引力下文藝作品的價值體現
精神意境價值的體現。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的故事、情節、意境等來展現自己的藝術吸引力與內在的思想與情感,同時再現事物“真善美,假惡丑”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文藝作品通過發揮自己的藝術吸引力,來宣揚一種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心,消除人的冷漠與封閉,激發人的生命活力和進取心,開闊人的心胸與眼界,樹立人的崇高理想,凈化人的心靈,升化人的人格,提高人的意志與自信心。魯迅的小說《吶喊》,作者通過文學作品的吶喊,反應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對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表現出對某種意愿的強烈希望。魯迅通過文字來展現自己的精神與意愿,通過“吶喊”的文學吸引力來鼓舞與影響更多有思想的進步青年。
心理需求價值的體現。當今這樣的快節奏的社會,社會的競爭給人們帶來太多的壓力,當壓力變成壓抑,得不到正常的發泄,就可能產生某種心理變化。文藝作品能夠平衡人的心理需求,釋放人的內心壓抑與情感波動。藝術家通過作品使人們注意它、熟悉它、欣賞它、知道它、理解它,從而產生認同與共鳴,這就是藝術吸引力與心理價值需求的體現。
生理需求價值的體現。在馬斯洛的金字塔中,就可以發現人的生理需求是人最原始、最基礎、最直接的生存需要。這種需要是什么人們擁有愛、尊重、實現自我的最初階段。藝術家通過藝術吸引力,使人在欣賞文藝的過程中得到視、聽、動的感染,得到充分的放松、休息、刺激、愉悅和快感。使人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理疲憊得到暫時的釋放。
藝術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或者說精神上的感染這是藝術以外的東西不能給予的。它或者可以感染一個人的靈魂或者能夠震撼一代人的心靈。這也就是它給人類帶來的財富。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梁州這個移入場是他個人的主動選擇,他仿佛第一次掌握了命運的主動權,他理想中“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生活方式似乎就在這里可以得到實踐,他收復中原、一統天下的理想也只能在這里才可以實現。主動選擇使陸游擁有了歡快的情緒與良好的精神狀態,因而使他的地域書寫情調高昂。詩人的主觀愿望是否得到滿足,決定了他的情緒或心境,而其情緒與心境又決定著其地域文化書寫。
經濟價值的轉變。影視作品借助著自己的吸引力,為市場、為商家、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價值。無論老版《西游記》還是新版《新西游記》影視作品,每當談及思維創新總離不開它的身影,它的“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嚴肅的批判、滑稽的對白”等經典片段讓人難忘。它的影響已經不只是自身的文學的價值。“西游”文化的延展已經滲入每個領域,電影、電視、話劇、動畫、設計、網絡游戲、旅游等多個行業。這種藝術吸引力的傳播與延展比我們想象的更要強大。每當你打開網頁、走進商場都不難看到。《臥虎藏龍》電影上映,推出拍攝地安吉竹海游的旅游業;《喜洋洋與灰太狼》動畫影視的上映,帶出了更多相關的衍生設計產品的發展等等。這些經典影視作品的出現,它的魅力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商業契機與經濟價值,這就是一種文藝吸引力與價值的轉變。
1.對“真”“假”藝術的吸引力
“真”,與客觀事物相符合。“藝術中的真”,人們通過借助某種特殊的形式來真實、清晰、準確、客觀的再現事物本來面貌的一種意識形態。冷軍,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它的作品都是以超寫實的手法表現。說白了就是“超真實呀、太真實了”,這種真實的表現已經超越或等同于照相技術。就拿他的《自畫像》來說,人物的每一根毛發,每一個毛孔,每一絲皺紋的細節全部被他表現出來。不論是皮膚的質感、金屬的質感、發絲的質感。在他的作品前你感覺是一種掃描式的創作,沒一個所需的細節畫面都絲毫畢現,局部刻畫精致入微。或許你真想問一下作者是不是用放大鏡觀察的物體,真是不得不對冷軍的現場原作的張力與強烈的視覺效果所折服。這種吸引力就是觀者被這種強烈的真實感所產生的注意、興趣、并且迷戀的階段。
“假”,與客觀事物不相符。“藝術中的假”,或許可以說成在藝術表現中的不真實的物象。從唯物論的哲學基面看,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那么物質對象具有客觀與實在的特性,因此名實、名具實符或真。名虛、名糊不符或假。物質之外,人類通過想象創造物質,盡管這種具象也獲得了人類的命名,但名象具而實質缺,或許這就是實不和名的假。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被演繹成人、神、獸三位一體的經典影視形象,齊天大圣孫悟空能上天入地,七十二變;鬧天宮,刀砍火燒不傷身;火眼金晴,擒妖魔;無所不能。這都是作者或導演對悟空的主觀意識,在客觀世界中悟空并沒有名實相符的實體,那么這種虛構的、有名無實的藝術我們認為它是影視文藝中的假。但是對于悟空這種超凡的智慧、卓絕的才能;敢于斗爭,反對一切權威的叛逆精神;擁有一雙洞察一切的眼力,和一顆愛憎分明、善良勇敢的心。盡管它是假的,但是對于作者或導演筆下鏡頭下描繪的悟空這個藝術形象,深受大家的喜愛與歌頌,這就是“假”影視文學的吸引力。
2.藝術中“善”與“惡”的巧妙結合
“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善有心地仁愛,品質淳厚之意。《吾思/圣神賢》詩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師行師,自可名師。圣學博學,方成絕學。知善致善,是為上善。性勿惡,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藝術中的假“惡”并非生活中的真“惡”,例如公益廣告中的很多假惡式藝術表現形式,來宣傳的是一種善的行為,那么這種假惡善行藝術的本質吸引力同樣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有這么一個保護動物的公益海報,畫面用一個正在滴血的皮草,來揭示非法者用它的皮毛來做衣服和鞋子,表現動物的皮毛制成的衣物在流血。表達一種對動物的殘忍,想喚醒那些屠殺者和消費者的愧疚。希望大家明白動物與人的平等,殺死動物就像殺死自己的朋友或親人一樣,通過這樣的公益廣告的形式來警示那些追捧雍容華貴的人,告誡她們的追求其實是一種殺戮,提醒他們這種行為正在破壞地球的和諧。那么這種假惡的藝術表現方式,并不是真實的事件,而是通過后期軟件的合成制造一種特殊的效果,目的還是宣傳一種正能量。
3.“丑”陋外表下的藝術“美”的轉換
“丑”,我們一般用來形容藝術形象中人物或事物的難看、惡劣、羞恥、憎惡等狀態。藝術中丑與美的轉換,“丑陋”外表下的藝術中的“美”的再現。
那么藝術中的“丑”究竟是什么。在雨果《克倫威爾序言》中明確提出了“美丑對立原則”。可見丑就不再是美的陪襯,而是站在了美的對立面上,這無疑提高了丑的地位。德國學者鮑姆嘉通在《美學》一書說過:“丑的事物,單就它本身來說,可以用一種美的方式去想” 。韋塞認為:“同單純的美相區別,丑是一種要求取代美的地位并推動構成美的各種力量的一種病態但又迷人的東西”。美與丑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往往在自然中,丑的要比美的形態更顯露出它的性格、表現力。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能使讀者情不自禁,所以從“丑陋”外表下發現“美”也并不是不可能。
英國著名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 《休息中的福利官》油彩畫看丑陋外表下的藝術“美”吸引力。弗洛伊德現實主義畫家,以裸體畫而著稱,被譽為“20世紀畢加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被稱為“皮肉之下的靈魂,透過丑陋外表的刻畫,使人們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他的《休息中的福利官》的油畫,刻畫的人物為體重120公斤的就業中心救濟金管理人。他喜歡描繪的模特是充滿曲線輪廓的胖女人,以厚重的油畫顏料堆砌斑斕絢麗的色塊,贅肉堆砌的褶皺、松弛顫動的脂肪。
弗洛伊德筆下的她,與傳統意義上的女性美相距甚遠。感覺是放大了N號的 “大號模特”,有人把她稱為“美女”,這個“美”的定義的由來或許就是丑到極致的“美”。弗洛伊德筆下的“大塊兒美女”,或許他的靈感來自于舊石器時代發現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 這種女性特征極其夸張體型。他的作品被世人認為“對西方人物裸體繪畫做重要貢獻的作品”,“甚至可以稱其為西方傳統繪畫的完結點”。假如我們看見的不是這張藝術作品,而是生活中的婦人坐在這里。對于我們常人的認知來說,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但是這張《休息中的福利官》卻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它告訴了我們原來美和丑的界限如此模糊,原來生活中所謂的丑,在藝術中也可以變成如此驚心動魄的“美”。
文藝作品的欣賞是一種吸引力的欣賞,吸引力的產生來源于一種新異的刺激,構成于真假、善惡、美丑等之中。我們把哲學與倫理層面的真假、善惡放在藝術吸引力中分析,研究“真假善惡美丑”的藝術時,是為了更好的保留現象看對象的本質。而在文藝作品中“真假善惡美丑”都是一種生動可感的具體形態,都是藝術家傳達自己情感、思想、智慧的再現。這些文藝作品通過可感的具體形象的藝術吸引力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價值體現,不論是精神意境價值、心理需求價值、生理需求價值還是經濟價值,甚至更多。它正用它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思想的進步。
[1]張軼.設計中的第四維——人性——新世紀關于設計人性化的思考[J].藝術百家,2002.04:108-109.
[2]彼得羅夫斯基.普通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7-209.
[3] 百度文庫,藝術中的“丑”.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hQh oH8nGx5nxH09UvBQqMKrqGXi0A_zPFvCpX_gygSIotHFuuh1rxKd72LZ QO5RpqubYHMNpwGlt_ug1nS_dN5yBsCT9q4qG3L5HZeLEra
[4]劉法民.魅惑之源[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6).
[5]藝術中國網.丑陋外表下的藝術魅力 弗洛伊德作品拍場再創佳績.http://art.china.cn/market/2015-05/14/content_7906429.htm.
[6]藝術中國網.盧西安?弗洛伊德和藝術史中的那些“豐乳肥臀”.http://art.china.cn/haiwai/2015-05/15/content_7908837.htm
顧石秋,職務:教師,單位:三江學院 藝術學院,職稱:講師、工藝美術師,學位: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