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舒 (河北省承德話劇團演藝有限公司 067000)
話劇藝術的魅力
史天舒 (河北省承德話劇團演藝有限公司 067000)
話劇屬于戲劇的分支,但是她仍然屬于舞臺綜合藝術,觀眾接受與否取決于舞臺導演和演員的努力。話劇主要的語言媒介是劇中的人物對話,話劇作為文學劇本不僅是演員和導演的再創造,而且從根本上決定了劇作的藝術效果。話劇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學作品,始終具有一種無窮的藝術魅力。
話劇;藝術魅力;舞臺;綜合藝術
話劇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20世紀初,話劇才由歐洲經日本傳入中國。歐陽予倩、陸鏡若等提倡新劇使它小荷才露尖尖角,“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新劇在迅速發展中曾被稱為愛美劇、真新劇和白話劇。1928年開始由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從此約定俗成,非但區別于傳統戲曲,也區別于新興的歌劇與舞劇。
話劇作為文學的一翼,作為我國戲劇的一種重要的現代形態,經歷前半世紀的萌芽、初創和逐步成熟,在戲劇舞臺上有如異軍突起,曾獲得廣泛的社會反響和巨大的戰斗作用。在“五四”以后,話劇作為獨立的文學形式才獲得越來越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社會影響。中國話劇史上最早的一批劇作,如胡適的《終身大事》、歐陽予倩的《潑婦》、洪深的《趙閻王》等面向人生,揭露社會問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而郭沫若的美麗詩劇和田漢的《獲虎之夜》等劇則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興起,20年代末上海成為戲劇運動的中心,話劇團體發展迅速。1930年隨著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的成立,大眾化劇也得到了很大的促進。劇壇先后涌現的名著有曹禺的《雷雨》《日出》,夏衍的《賽金花》《上海屋檐下》,田漢的《回春之曲》《名優之死》等劇種。抗戰爆發,話劇也緊貼時事,成為與廣大群眾結合的強大運動。密切注視社會動態,傾聽百姓心聲,話劇日益走向民族化和大眾化,正是這些優秀傳統,人民理應把中國話劇文學看做是中國現代話劇文學合乎歷史邏輯的發展。
文學的根須總深深的伸入歷史的土壤,要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新中國的話劇,就不得不伸入剖析它得以發展和演化的歷史背景。探討中國話劇文學發展的歷史背景,我們既要看到新中國誕生后社會的巨大變動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帶來的變化,還要看到戲劇文學以前的傳統和“五四”以來話劇文學的近傳統及近半世紀世界劇壇各種理論和實踐給新中國話劇帶來的影響。新中國勝利,使我們從原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使國家逐步成為繁榮的工業農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深入,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思想由半開放到全開放的轉變,這些都對話劇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當然,有積極的因素影響也必然會伴隨一些消極因素,我們也不能忽視小生產者意識的強大力量,封建主義文化心理的積淀,庸俗社會學和“左”傾教條主義在社會生活中長期猖獗為害。這一切也必然會反映到我們的文學作品中來,同時給話劇文學的發展也注入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與上述思想文化背景相適應,50年代我國戲劇四項主要受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的影響。60年代話劇創作也缺乏有影響的成功實踐。因此,中國話劇文學發展的歷史特點,成就與不足,都與上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歷史背景分不開。
第一個特點是現實感。在藝術中,生活不是僅僅被客觀的轉述出來,而是被轉化出來,這是由于創作個性的活動、主體審美感知和表現等作用改鑄而成的。話劇的現實感就是一種與現實群體的融合。同一劇作家在劇作中創造的各色人物,一如生活中那樣千人萬面,各具音容笑貌,性格特點。他們是分散的一個個獨立單元,但在舞臺上,這些人物都以一種特殊的形式緊密融合在一起。好的戲劇不但是角色的完美融合還包括跟在場的其他觀眾融會在一起,也就是說把話劇演活來,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需要整部劇融會貫通、一氣呵成。演員在臺上,不但要照顧自己,還要會照顧他人。推而廣之,照顧全劇。這樣的演員也是不可多得的,跟他一起搭戲,他會幫助你,襯托你,使你在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得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其他演員得到了提攜,就會盡他們所能去演好,如此,一搭一檔,互幫互助,這一場戲就變得非常精彩了。平淡的劇情也會顯得更加出神入化。因此好的話劇表演需要演員具有較高的素質和更高的技巧。
第二個特點是現場感。話劇區別于其他我們與外界交流的文化載體,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是在同一時空里進行的。這里說的同一時空是指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的事情。場上的演員和臺下的觀眾融合在一起,觀眾現場感受現實的具體的與夢幻的意念的,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確實存在的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藝術帶來的魅力,跟心靈帶來的震撼。人物、情節、場景、行動、細節、對話等等,可以虛也可以實,虛實之間就更加有利于調動觀眾的情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擴大充實話劇的社會效益。這種現場拉近距離的觀劇模式更能使表演者和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和心靈震撼,觀眾的感官都調動起來,與臺上的氛圍相融合,更容易深入其境。這種感覺會加強上面所提到的現實感。
第三個特點是綜合性。話劇本是綜合性藝術,它得有舞臺空間和演員表演,還要綜合音樂、舞蹈、美術、燈光、文學、表演等因素。所以話劇演出除了要有臺本外,還要有導演、演員和舞臺上各類人員的合作與再創造。上面所說的現場感要是只有演員和觀眾兩個方面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話劇需要吸收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才能將話劇演出的更加生動傳神,形成一定的感染力。話劇文學經過導演和舞臺綜合藝術處理獲得新生,產生新的審美信息。
第四個特點是包容性。話劇藝術有一種包容性,話劇表演藝術不是單一的,它取百家之長,包容并蓄,吸收各種藝術門類和藝術特點,不論是語言戲還是形體戲,包括了經典型的演出或實驗型的演出,話劇根據舞臺大小和藝術偏重選擇劇本,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對話劇表演做一個提升,同時又不破壞話劇演出原有的形式。
其一,強烈的現實性和戰斗性,表現了人民斗爭生活的曲折。
強烈的現實性和戰斗性,是中國現代話劇的優秀傳統。新中國話劇文學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很多話劇所描繪的藝術圖像仍然保留了我國社會主義曲折歷程的相當真實的紀錄。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在“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題材與主題的更替潮流中,話劇文學同樣不斷作出開拓性的貢獻。新中國話劇文學創作大多數文學作品都相當忠實的描寫了歷史的實際狀態,以及當時支配這種狀態的社會關系、歷史條件和人們的種種意志。從中讀者可以看到我國社會主義歷史運動的特點、力量以及弱點。感受時代的精神和生活的理想。從話劇的發軔期元雜劇與明清傳奇開始,就貼近生活,反映時代了。文革十年浩劫,話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是五四以后,一批新作猶如雨后春筍一般悄然而至,打破了黑暗的靜寂。當前,順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商鞅》《男兒有淚》等,再次顯示了話劇反映現實生活的實績。
其二,藝術探索從單一轉向多樣,文學、戲劇、抒情三者有機結合。
話劇注重文學性,內涵也較其他歌舞劇豐富和深刻。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這些都只有詩才能與之相比擬。話劇是通過演員表演傳達給觀眾的,所以比詩更生動、更親切。由于全方位開放所帶來的廣闊的思想和藝術視野,使我國作家有可能在世界文學、包括世界話劇文學的大格局中區尋找自身的民族坐標,廣征博覽,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在考慮話劇民族化和現代化辯證統一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和創造話劇文學的新形勢。其次是戲劇性,話劇對戲劇的要求相比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更加的集中和典型,劇壇創新層出不窮、爭妍斗艷,話劇的高要求更具主體創造的自覺意識,向戲劇靠攏也不失為話劇民族化、現代化的一種嘗試。再次是抒情性,心里結構,燈光切割使時空在舞臺上得以自由組合,小劇場的而運用,傳統戲劇觀念被不斷突破,情境與語言是話劇的主要組合形式,話劇的抒情性也是詩性、詩韻的結合。不同的作家呈現的作品不同,展現的風格也大不同,正是這些豐富的藝術經驗,與時代生活的浪濤相契合才孕育出話劇的花朵。
話劇是文學性、戲劇性和抒情性的有機統一,集中起來就是塑造人物了,情節的展開、矛盾沖突、語言對話等都是為了塑造人物,許多作品沒有離奇的清潔,緊張的矛盾沖突,仍然可以吸引觀眾和讀者,主要靠的就是成功地舞臺上樹立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
話劇創作的思想和藝術質量,歸根結底取決于劇作家,開拓劇作家的思想和生活視野,改善其自身的文化藝術素質,是本身劇作家要有的自覺追求。本文從話劇的來源歷史出發,分析話劇的特點,發掘話劇的魅力,對話劇的歷史事實本身做應有的描述,既有褒貶的評價也不歪曲事實,以利于讀者得出自己的結論。
[1]海泉,古蘇.表演藝術要講究體現[J].上海戲劇,1983(5).
[2]郭富民.中國現代話劇教程[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3]趙先正.讓詩性在戲劇人物與舞臺空間碰撞與綻放[J].大舞臺,2007(5).
[4]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仁[C].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