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線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 650222)
論西漢時期吳王劉濞對吳國的貢獻
張正線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 650222)
吳王劉濞長期以來就是作為叛逆形象被人們認識,但其在反抗漢王朝之前,作為一國藩王對于其國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他用心治理本國領土,采取一系列的經濟措施,大大地促進了吳國經濟的發展;他禮賢下士,寬容仁愛,品行高義,使得吳國的賢能之士很多,士人甘愿為其竭忠盡智;他安撫百姓,減輕百姓賦稅,使吳國百姓安居樂業。
吳王劉濞;經濟措施;安撫百姓;禮遇士人
吳王劉濞作為一個諸侯王,在其封國內,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發展本國的經濟文化,在他的領導下,其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使吳成為西漢初期最富有的封國。他優待賢士,寬容仁愛,豁達大度,不為難賢士,使得吳國的賢能之士很多,士人甘愿為其竭忠盡智。他厚愛其民,減免賦稅,并招致各地流民,為他們解決生活困難,深得百姓愛戴。湯因比曾說:“一切生長的動力都來自于賦有創造性的個人或一小群個人”1。正是這個有創造性的個人,才能把多數人帶動起來一起去推動吳國的發展和進步。
吳王濞在振興吳國的經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劉濞在位期間,正是漢初從秦末戰亂社會經濟凋弊的局面下逐漸恢復并走向昌盛發展的歷史轉變時期。也是淮南王黥布謀反,江南遭受戰爭,經濟又一次遭受破壞之時期。面對當時國內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加上時不時的有江海之害的不利形勢,他身為這個地方的諸侯王,如何復興社會經濟、安定百姓是其最重要的任務。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大力發展農業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社會和其他經濟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它對整個古代社會的興衰,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做為一個杰出的統治者,吳王清楚農業在吳國的地位,受“無為而治”、重農政策推引,吳王濞對農業的重視絲毫沒有放松過,帶領開發本國的農業資源。首先使吳國的水稻種植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種植面積擴大,產量也大為提高,使吳國的糧倉達到了豐盛。除了種植糧食作物以外,吳王濞還鼓勵種植麻、葛、桑等經濟作物。另外,吳國的漁業發達,有“吳地以船為家,以漁為食”2之說。經濟的發展與統治者的提倡是分不開的。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吳王濞須發展本國的冶鐵業以滿足當時的生產需要及人民的需求。“浙江紹興漓渚發現了漢代冶鐵遺址,也出土了許多漢代鐵制生產工具,如鐵鋤、鐵攫等。證明當時的浙江已廣泛使用鐵制生產工具”。3而且,吳國生產的鐵農具還遠銷到了其他地區,如“廣西貴縣羅泊灣就出土了西漢初期墓中有一件自題為《東陽田器志》的木牘”,4記有鐵鋤、鐵锨、鐵鈧、鐵鍤等農具。東陽(今江蘇盱眙縣)是吳國東陽郡(縣),在南越之地發現吳國的鐵器,無疑說明吳國生產的鐵農具數量較大,除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外,遠銷嶺南,鐵器在吳國的普遍應用自不待言。
(二)利用當地資源,推廣煮鹽業和造船業
吳王國地處東南江海之濱,“海鹽之饒”是該地特有的重要資源。吳王濞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江淮間沿海的煮鹽業也隨之發展,今江蘇鹽城,漢代稱鹽瀆,先秦時還沒有出現這個地名,西漢時始在此地設立縣治,顯然與該地區煮鹽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贷}地區是我國的重要產鹽區,其煮鹽的歷史可能是從吳王濞治吳開始的。
吳國的造船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吳地地處水鄉,船只成為人們代步的工具。吳王劉濞利用了這一條件,改進發展了吳國的造船技術。與吳王濞同時代的伍被曾評論說:吳王濞“王四郡之眾,地方數千里,內鑄消銅以為錢,亦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森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輛)車,國富民眾”5由此可知吳王濞所造之船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載重量大。這說明吳國造船技術的水平之高。
(三)大力發展鑄幣業
吳國封地鄣郡是漢代最主要的銅產地之一,此地的銅源在全國首屈一指,且銅質優良,吳王濞利用這一優勢資源條件,并且充分利用文帝時縱民自由鑄錢的政策,招致天下亡命者來鑄錢,這些亡命者,可能是一些懷有高絕本領的流民,是一些手工業鑄幣高手,他們雖有能力,但是無用武之地,吳王的這些舉措既使政治清明,又為流民安置了歸屬之地,可謂政績卓著。《西京雜記》卷四提到“吳王赤有銅山鑄錢,故吳錢微重,文字肉好,與漢錢不異”,“錢微重,文字肉好”說明吳國所鑄幣含銅量高,造價大,而中央政府鑄的錢一樣好,不至于貶值。丹揚郡也成為了漢初兩個鑄錢中心之一,使吳國鑄幣業非常發達,經濟發展異常迅速。
(四)銳意進取,趨利經商。
在無為而治寬松環境中,吳國使得漢初的“抑商”政策變為了“利商”政策,促進了漢初商業的發展?!皡峭蹂ㄒ云湫酆竦馁Y本,曾派遣多人在全國各地經商”6。從考古資料來看,“吳地市場上出售的商品有酒、肉類、紡織品、漆器、鐵器、銅器等。”7商業的繁榮導致了人口的集中,人口集中導致了城市的繁華。
吳王劉濞經過三四十年的苦心經營,搞活了地方經濟,很快使吳國成為了經濟強國,吳國的富強與關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家之治,以得人才為先,劉濞對此有深切的體會,吳國經濟的發展需要的是人才的自覺努力和堅忍不拔的奮斗,需要社會為人才的創造性活動提供良好環境,還需要將各行各業、各領域的人才力量整合起來,將精英力量與大眾力量整合起來,為實現吳國的強盛而共同奮斗。因此他廣泛招納各行各業的人才。吳王劉濞任用許多逃亡到吳國的手工業者鑄錢、煮鹽,發展吳國的事業,以至于“山東奸猾咸聚吳國”,增加了吳國的勞動力,吳王濞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他郡國吏欲來捕之人者,訟其禁弗予”,使他們在吳國安心的定居下來,大顯身手,一展才華。
漢初幾代帝王多不好文學,而漢初為鞏固劉氏天下而分封的眾多諸侯國,因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廣招天下賢能之士,由此形成了眾多文學活動中心。又因深受諸侯王禮遇,需要為諸侯國的強盛不斷出謀劃策。吳王濞招出風頭四方游士,有鄒陽,吳嚴忌,枚承等,都在吳國做官,以文辯而著名。在吳國,他們深受吳王禮遇,需要為吳王出謀劃策。
吳王對于士人是非常尊重且禮遇有加的,從吳王開始招賢納士至七國之亂失敗一直如此,鄒陽在勸諫吳王勿反時,即說到自己是因仰慕吳王品行高義而不遠千里來到吳國的,而吳國的士人盡管在七國之亂前后對于吳王謀反極力反對,但卻未受到吳王的任何懲罰,而且還可以安然無恙地離開吳國,去到一個與漢室關系密切的梁國,這即表明了吳王對于這些士人的信任與尊重,也表明吳王的廣闊胸懷與仁愛之心。吳王的品行使得士人甘愿為其竭忠盡智,所以盡管枚乘最終選擇離開吳國,但于叛亂發生時仍能出于對吳王禮遇之恩的感激,從吳國的實際利益和自身的利益出發,上書重諫吳王停止謀反,他深知,憑吳王的實力很難與中央政府相抗,如吳王失敗,而自己也很難在諸侯國中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在七國之亂中自始至終地勸諫吳王。
吳王劉濞是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為吳王的,當時正是漢初社會經濟凋弊,再加上淮南王黥布的謀反,荊王劉賈被殺,使江南遭受了又一次浩劫,顯得更加蕭條破敗。20多歲的吳王濞在此種情況下,接受委任,治理吳國的艱巨任務可想而知。但是,在其任吳王時期,充分利用吳國的自然優勢,使吳國得以復興。吳國發展之后,他實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百姓深受其利:首先,身為一國之君,切實關心民眾疾苦,對其國的賦役政策進行了調整。據《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吳王濞“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與平賈”。從此條分析可知,吳國自鑄錢和煮鹽的收入非常豐足,其富裕之后,沒有聚斂錢財,而是造富當地百姓,執行“無賦”的政策,對其封國內的廣大人民不加徭賦,使人民的負擔大大減輕,生活安逸。其次實行“卒踐更,輒與平賈”的措施,允許百姓出錢雇人服役。有時還以“官為出錢”的方式來免除封國內百姓的更役,這樣老百姓就有更多時間從事生產勞動,。再次,他“歲時存問茂材,受賜閭里”。每到年歲時,去鄉里詢問長老當地的生產情況,而且還給鄉里一些賞賜。身為一國長官,能關心民生到如此地步,百姓怎能不愛戴他呢。
他不但愛護自己的百姓,還保護流亡到自己國的游民?!妒酚洝峭蹂袀鳌酚涊d“它郡國吏俗來捕之人者,訟其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王,以故能使其眾”,使這些人在吳安心的定居下來,一些有能力的流民深感吳王的恩惠。這些游民有的是深懷絕技的有一技之才的技術人才,但在其他國沒有受到重視,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亡命天涯,又受到追捕,逃到吳國后,吳王卻能保護他們、優待他們,使他們在吳國找到了施展本領的空間。他們竭盡全力為吳服務,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和才學為吳鑄幣、煮鹽,對吳國發展進步作出了貢獻。
經過吳王濞四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吳國成為西漢初期最富有的封國,百姓安居樂業,一些有才華的人充分展示了其才能。司馬遷評價說:“夫吳自闔閭、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8這一評論,既指出了吳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同時也肯定了吳王濞對吳國發展所作的貢獻。
注釋:
1.[英]湯因比,曹未鳳等譯.《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319.
2.班固.《漢書》卷27《五行志》.中華書局,1962.
3.倪士毅.《浙江古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3.
4.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9):25-34.
5.班固.《漢書》卷118《淮南王傳》.中華書局,1962.
6.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形態研究》.中華書局,2002:55.
7.蘇文.《從考古資料看兩漢時代的江蘇經濟》.東南文化,1989(3):178-191.
8.司馬遷.《史記》卷8《高祖本記》.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