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校花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87-01
著名哲學家羅素曾說:“數學,如果正確看他,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無上的美。”的確,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比如探究美,就看我們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
在教學最大公因數時,我先是從已學過的因數出發,給出兩個數6和4,叫孩子們分別找出它們的因數,再叫孩子們預習課本,說說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大部分的學生講的方法是先求出各自的因數,再把它們的公因數找出來,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它們的最大公因數。課上到這正合我意,看樣子學生已經掌握了書上的方法,我正想進行下一個環節,突然有個孩子小手一舉,說:“老師,我還發現了一個好方法!”此話一出,全班的孩子們都睜大了好奇的雙眼。
“你說說看!”我亦有拭目以待的感覺。
“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可以用這兩個數相減的方法,6和4的最大公因數是2,而6和4的差不就是2嘛,又如8和4的差是4,而4就是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那孩子不緊不慢地說。
“誒,有點道理哈!”我有點小激動。“那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都有這個規律呢?”
“老師,我們驗證一下!”有孩子就提議。
“嗯,好辦法!”于是,我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組數字:8和12,18和27,15和25,1和7讓孩子們分小組合作一一去驗證。
不一會兒,結果出來了,前兩組數符合這個規律,而后兩組數就不符合這個規律了。
“那么怎樣的兩組數就有這樣的規律,怎樣的兩組數就不能用相減的方法來求最大公因數呢?”趁著孩子興頭起,我繼續問到,“你們能不能再去探究探究?”
課堂上頓時討論聲起,孩子們立馬從不同的兩組數入手,寫寫算算,還時不時向我報告一聲探究進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變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看到孩子們熱火朝天的樣子,我第一次感受到他們幼小的心靈有著那么強的求知欲,讓我這個引導者又重新審視了自己對教學的解讀。
十分鐘后,課堂漸漸地安靜了下來。
“誰來說說你們探究結果?”我問。
“我!”,“我!”“······”孩子們紛紛舉手。最后我選擇了那個發現規律的孩子。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通過反復的舉例驗證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是把這兩個數的差除以2,3,4 … 看得到的商是不是較小的那個數的因數。如果是,那么這個數就是最大公因數。比如15和25,25-15=10,10既不是15的因數也不是25的因數,用10÷2=5,5是15的因數。所以15和25的最大公因數就是5。再比如20和32,32-20=12,12既不是20的因數也不是32的因數,用12÷2=6,6不是20的因數,用12÷3=4,4是20的因數,所以4是20和32 的最大公因數。
聽到這,一個個孩子們張大嘴巴,不一會兒,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原來兩個數都是最大公因數的倍數,它們的差也是最大公因數的倍數,所以8和12中,8是4的2倍,12是4的3倍,它們的差是4的一倍所以可以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數。而20和32中,20是4的5倍,32是4的8倍。它們的差就是4的3倍,所以當我們試到12÷3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了。
隨著自己教學經驗的積累,我覺得在課堂上要適當的放手,這樣才能成就數學的美,數學美,乃探究之美,對于每個學過數學的人來說,都是深有感觸的,一道數學題目的解決,一個猜想的證明,是多么令人激動與陶醉啊﹗于枯燥之中見新奇,于迷茫之中得豁朗,這就是數學的美。
(上接第85頁)圓心及其半徑分別為C(1,1)和r=5,直線 則過定點A(3,1)。同時最值為 。
點A處在圓的內部,圓C和直線 在畫圖必定會出現相交點,而上述三種解答法,若是選擇方程組解答,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第二種方法雖然相對簡單,是對留著位置關系進行判斷最常見的方法,但就此題而言,直徑r和d大小關系的比較,對技巧要求極為嚴格,學生必須具有強硬的技能,不過第三種方法更符合例題中出現的直線方程特點,將直線恒過園內定點計算反而更簡易。
參考文獻:
[1] 常金明. 淺析數形結合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J]. 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5,(7).
[3] 王利坡. 淺析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的應用 [J]. 祖國:建設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