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慧
摘 要:閱讀是一種由理智作導向的復雜的心智活動。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閱讀的基本規律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的過程中,精心設疑置問,讓學生從整體感知文章,深入細致地思忖文章的各部分內容,又以此加深對課文的整體理解,促使學生在復雜的閱讀中受到相應的思維訓練,沿著理解——探索——發揮的方向逐步登上智力發展的高峰。閱讀是一種技能——生存和發展技能;閱讀是一種需求——精神需求;閱讀是一種動力——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關鍵詞:創新;閱讀;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24-02
歌德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教會學生用兩只眼讀書,一只眼看紙面上的話,一只眼看紙的背后。”怎樣才能看到紙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維。可見,閱讀是一種由理智作導向的復雜的心智活動。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閱讀的基本規律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的過程中,精心設疑置問,讓學生從整體感知文章,深入細致地思忖文章的各部分內容,又以此加深對課文的整體理解,促使學生在復雜的閱讀中受到相應的思維訓練,沿著理解——探索——發揮的方向逐步登上智力發展的高峰。
閱讀是一種技能——生存和發展技能;閱讀是一種需求——精神需求;閱讀是一種動力——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閱讀能使人陶冶性情,獲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能使學生了解生活的意義,創造愉悅的心境,尋找到精神的寄托,獲得廣博的知識。
一、使學生成為一個積極的閱讀者
就閱讀的心理因素及實踐情況看,閱讀是一個始終充滿著積極的活動。所以,讓學生在閱讀前提出問題,并在閱讀中解答這些問題,可以使學生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閱讀者。這些問題大致包括:作品概括說明的是什么?作品詳細說明的是什么?作品的內容是否正確?作品的價值是什么?你是否認為它更重要?此外,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運用技巧作記號:如在關鍵詞語下劃線、標星號、寫問題、加詳注、寫提綱等。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過去20年出現的知識信息量的總量,等于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知識信息的總和。由于社會的發展,信息量的急劇膨脹,現代人的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每3~5年一個人的知識就會有二分之一變陳舊了。
二、訓練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領會閱讀段落的精髓,培養學生思維的概括能力規定學生閱讀若干段落,閱讀時不要被其中某些細節所干擾,不要來回反復地讀,而能從多種陳述中迅速選擇出中心答案。這樣堅持一段時間,能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基本思維能力。
三、結合課文知識點,巧設能引起思維發散的問題,擴大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為問題能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誘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
對學生進行多思維提問,即提出具有多指向、多結果問題,使學生心理過程朝著不同方向進行,避免思維的程式化。如學習《荔枝蜜》一課時,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為什么結尾寫了‘夢里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的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不限于教師的講授,進行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的說:“偌夢寓意,要像蜜蜂一樣為人類多做貢獻。”有的說:“羨慕奉獻精神。”有的說:“蜜蜂體現了勞動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巧妙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進行思考,在尋求對問題多方面解答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如:從不同角度給課文另換幾個題目,按不同的線索給課文分段;改寫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改變課文中的人稱或敘述順序;根據課文內容重新設計思路;不改變原文意思換上不同的說法等。
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從多方面來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品質
為了培養學生勇于標新立異、銳意開拓探究的良好思維品質,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如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可提出這個問題:在剝削制度下,窮人無法擺脫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設計小女孩擦燃整把火柴,跟她死去的祖母一起飛向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的結局呢?
就《紅樓夢》中的兩處“風騷”而言,揣摩上下文語言,都是極言賈府中人物的容貌美麗、穿著氣派豪華。因此,這個“風騷”一詞是基本義,在文中均指姿容美麗,而非指態度放蕩輕佻。
又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最后兩段: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去補救的。母親……能做到的。
愿母親在地下安息!
這兩段文字中加橫線的“離我而去”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它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感情?“離我而去”是一個短語,如果單從字面上看是離開我的意思,但是這樣理解顯然是錯誤的,理解這個短語離不開對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和感情的理解,如果看一下最后一段“愿母親在地下安息……”,我們就很清楚,這里加橫線的“離我而去”在文中的意思是去世,表達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五、設置探索性的疑難,促使學生思維深化
閱讀是因文悟道,有獨特的“刺激——反應”機制的,對語義的反應是建立在圖形文字對視覺的形象刺激基礎上的。作者是反向通過這種一個個圖形而發的聯想,串連起來就形成了流動的卡通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而(下轉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