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134-01
我園所處甘肅省中部的一個小縣城,經濟相對落后,但大自然卻毫不吝嗇,賦予了我們幼兒園豐富的教育資源,很多鄉土資源是幼兒教育的好素材,也是美術教育的好素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一直以來我園都在著力追求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老師們常常利用一些“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學習方式,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潛心研究課程。在近幾年中,我們一直在園本課程上下功夫,其中美術課程上,我園從校園大環境到班級環境創設、再到每一節美術活動中,都將豐富的鄉土文化利用其中。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美術課不再只是繪畫,也不是一味地強調幼兒的技能技巧,老師不會因為孩子畫的不圓、不方、不正而遺憾、孩子更不會因為自己畫得不像而傷心。通過這三年的一步一步地實踐,讓我收獲頗多。
一、通過看、欣賞,激發幼兒審美情趣
阿恩海姆認為:在發育的初級階段上,心靈的主要特征就是對生活經驗的全面依賴。豐富的生活經驗可積累表象,使孩子想象活動的發展有堅實的基礎。在我園開設園本課程之初,孩子們的藝術感性經驗還停留在以前傳統的美術感念中。所以如何幫助幼兒積累豐富他們的表象呢?
1、營造充滿創意藝術氛圍的環境
(1)用名家的抽象藝術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我園利用新建教學樓需要布置的契機,在樓道里掛了十幾副抽象畫,如米羅的《哈里昆的狂歡》、梵高的《向日葵》以及《云梯》等作品,在一日活動中帶幼兒去認識這些作品,引導他們談感受激發創造思維。
(2)自制創意畫。教師和家長利用麥管、蕎麥稈、樹葉、瓜子、玉米皮、棉花、各種豆子、開心果殼、毛線、火柴棍等等材料,自制創意美術作品,將作品布置在美術館、走廊、樓梯間、轉角處等空間供幼兒欣賞,豐富他們的相關經驗。
(3)利用美術欣賞活動課,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中美好事物,了解色彩、對稱、均衡、線條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對中國畫、西洋畫、民間藝術等作品進行了解,感受其形式美和內容美,豐富他們的美感經驗,培養其審美情感,發展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情感體驗能力。
2、創設可供幼兒操作的大環境
我們的家鄉物產豐富,很具有標志性的就是黃河石和陶瓷,借此,我們創設了“黃河石頭坊 ”和“樂淘吧”兩個大的活動區。在石頭坊,我們撿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頭作為幼兒美術的主流材料,在石頭上作畫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較獨特且充滿吸引力的美術活動,對幼兒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通過孩子在感興趣的石頭畫創作過程中,有利地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審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塑造了個性;孩子對泥土有與生俱來的喜好,如何讓孩子們在和泥、摔泥、捏泥、搓泥、團泥、摁泥中提高審美、拓展鑒賞美的能力,我園特意從陶瓷廠請來陶瓷制作的師傅,給孩子們講授陶瓷品制作的方法,和孩子們一起創作。除了大的活動區,每個班的區角活動布置中,都有美工區,利用美工區活動,為幼兒提供有效的學習環境、游戲材料,能夠激發他們的才能,把美工區創設成為一個讓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小天地。
二、了解本地的資源,收集鄉土資源,給幼提供豐富的材料
我園有一大半孩子老家都在農村,且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都還在農村生活,所以我們鼓勵家長和幼兒在周末或假期看望老人之時,收集自然資源,如稻草、麥稈、高粱穗、玉米棒或皮、各種豆子、樹葉、棉花、花生殼等等操作材料,讓孩子親身感受豐富的農村資源,在增進幼兒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同時,為充實、豐富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提供了條件,也引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幼兒園還組織教師到黃河邊撿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石頭。再者,從當地的陶瓷廠各色瓷器幾十余件、沒有燒制成的瓷器土培、可供幼兒操作的專用的泥土等。
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科學的為幼兒選材展開活動
1、粘粘貼貼中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有了豐富的材料后,我們就可以豐富有的教學活動內容了,所有的自然資源都可作為粘貼畫創作。如圍繞《動物粘貼畫》這一活動,我們就進行了兩次活動,一是大班幼兒用豆子粘不同的動物,如用紅豆、綠豆、扁豆、葵花籽、胡麻等這些常見的食物,二是中班幼兒用樹葉粘貼動物,通過自己靈巧的小手拼粘出一幅幅可愛的圖畫,盡管有些小朋友貼的不是很漂亮,但是他們玩的不亦樂乎,從中感受到了喜悅,收獲了自信,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培養了孩子的智力、耐性、注意力,并且啟發了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以及形象思維能力。
2、通過多種制作方法讓幼兒盡情涂涂畫畫
(1)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石頭環境中得到美的熏陶。在我們的大區角“黃河石頭坊”,我們投放了大量的石頭工幼兒操作。一是借助石頭原形進行大膽想象 。經過觀察,孩子們發現有的石頭形狀像水果,于是便在石頭原形上繪畫了草莓、鴨梨、西瓜,并用石頭繪畫了石頭車,把畫好的水果放到展臺上,就變成了“水果大豐收”的畫面。孩子不僅體驗到制作的快樂還能感受石頭的神奇變化。二是把大小不一的石頭組合拓展制作主題 。用小石子拼成一棵樹、一輛車、毛毛蟲等等。豐富的石頭畫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象,多種能力獲得了發展。石頭畫制作成為一項孩子喜歡的動手動腦的活動。
(2)在靜態的廢舊材料上(邊)畫出動態的故事來,對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如,在《蛋殼變變變》中,根據蛋殼的外形特征及可碎性展開想象,就可創作出不同的作品,圓形的不倒翁、碎蛋皮的粘貼畫“一只小雞”,小雞在什么地方?和誰做游戲?還有誰從草叢經過?他們心情如何?隨著這個故事的深入,孩子們畫出了,一頭牛、一條毛毛蟲、一片草地、及小雞的小房子等等,這些動態的畫面會在蛋殼的旁邊慢慢展開,形成一個有趣的故事。
總之,對于幼兒園美術活動,我們身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鄉土資源,只要教師能做個有心人,在貼近幼兒生活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本土資源,讓孩子在寬松愉悅的環境里與材料積極互動,我們的孩子一定會獲得發展,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