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奎 朱昆榮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0)
?
核心穩定性訓練與步行鍛煉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
王保奎朱昆榮1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目的探討核心穩定性訓練與步行鍛煉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吉安市60~70歲健康老年女性志愿者9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進行核心穩定性訓練,對照組進行步行訓練。對比兩組志愿者訓練前后開眼及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以及訓練后動態及靜態平衡能力檢測結果。結果觀察組訓練后的開眼、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均顯著長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的動態及靜態平衡情況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核心穩定性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其效果優于步行鍛煉,值得推廣。
關鍵詞〔〕核心穩定性訓練;步行鍛煉;平衡能力
1江西農業大學軍體部
第一作者:王保奎(1980-),男,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方面的研究。
老年人因衰老導致平衡能力下降是造成老年人活動能力受限與跌倒的重要原因〔1〕。跌倒后發生骨折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能力。核心穩定性訓練是近年來興起的體能訓練方法,通過對身體核心區域(腰椎、骨盆、髖關節等部位)肌肉進行訓練,提高各部分肌肉的協調控制能力〔2〕。以往核心穩定性訓練多用于專業運動員的訓練,對普通人群的訓練較少〔3〕。為了尋找針對平衡能力的最佳訓練方案,筆者對核心穩定性訓練與步行鍛煉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進行了對照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選取吉安市健康老年女性志愿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進行訓練研究,所有志愿者均為吉安市從事非體力勞動者。排除患有嚴重肝腎疾病及心腦血管類疾病,下肢未患疾病,未堅持體育鍛煉者。以數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年齡61~70〔平均(64.7±2.1)〕歲;身高161~170 cm,平均(164.9±3.1)cm;體重61~65 kg,平均(62.8±1.6)kg,下肢長78~84 cm,平均(81.5±1.7)cm;對照組年齡60~69〔平均(63.1±2.5)〕歲,身高161~169 cm,平均(164.7±3.4)cm,體重60~64 kg,平均(62.2±1.5)kg;下肢長80~85 cm,平均(82.1±1.7)cm。兩組年齡、身高和體重以及下肢長度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對照組實施步行訓練,30 min/次,1次/d,持續6個月。整組人員同步進行訓練,并且有專員帶領。觀察組實施核心穩定性訓練:(1)抬腿訓練:呈仰臥位,兩手自然伸直,放于身體兩側,用力吸氣并使下肢以及臀部同時向上抬起,并保證上半身緊貼地面,呼氣時恢復原位,緩慢重復。(2)側屈下肢蜷腹:呈仰臥位,雙手交疊放于腦后,放松肩部,屈起小腿,于吸氣時將上身抬起并抬左大腿,使腹部蜷縮,呼氣放松恢復原位,另一側同方式繼續練習。(3)俯臥兩頭抬:呈俯臥位,全身伸直并將雙手上舉于頭頂,吸氣同時四肢向上方高舉,緩慢呼氣并歸位。(4)仰臥挺髖:呈平躺仰臥位,屈膝并支撐身體重心,用力將髖部向上挺,堅持3 s緩慢降低,在接近地面時再次挺髖部。
1.3評價指標〔4〕①對比兩組志愿者開眼及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②壓力平板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試驗:應用Good Balance三角壓力平板儀進行測試,志愿者負重站于壓力平板上,按照要求控制中心進行移動,以最短路線完成測試,分別測試志愿者負重狀態下中心于左右方向位移速度(MLV),壓力中心于左右方向位移長度(MLD),壓力中心于前后方向位移速度(APV),壓力中心于前后方向位移長度(APD),完成所需總時間(TT),壓力中心于三平面總位移長度之和。以上指標數值越小表明受試者在相應方向上的平衡能力越好。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志愿者訓練前后開眼及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對比兩組訓練前的開眼、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訓練后觀察組開眼、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顯著長于訓練前,且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動態及靜態平衡檢測結果對比觀察組MLV、MLD、APV、APD、TT和位移長度之和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志愿者開眼及閉眼時單腳站立
與訓練前比較:1)P<0.05;與觀察組比較:2)P<0.05

表2 兩組患者動態及靜態平衡檢測結果對比±s,n=49)
3討論
老年人極易出現因摔倒或者活動能力受限而骨折的現象,主要因為是老年人平衡力下降。通過分析老年人平衡能力減退原因發現,伴隨年齡增長,人體會出現肌肉力量及耐力降低、關節靈活程度減退以及前庭器官能力下降等現象,直接影響平衡能力正常發揮〔5〕。有研究顯示〔6〕,人體軀干重點核心位置肌肉群能夠幫助機體維護以及加強平衡能力。因此,通過對核心位置進行穩定性訓練,可促進肌肉間力量傳遞,并有助于提高關節及身體等靈活性,利于神經與肌肉之間協調穩定,增強身體平衡能力〔7〕。
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訓練后的開眼、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且訓練后觀察組的動態及靜態平衡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主要是:(1)核心穩定性訓練通過構建功能性十分強大的肌群,使運動者在運動時得到類似束腰效果的肌肉力量保護,并確保力量進行完整有效傳輸〔8〕。接受訓練者于非穩態條件下堅持訓練,變換各種姿勢,逐漸嘗試控制自身重心并保持身體平衡。通過此方式能夠促進機體神經組織參與控制平衡,并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進而加強平衡穩定功能。人體力量能夠順利傳導,有利于加強前庭器官自身調節控制能力〔9〕。(2)通常應用閉眼情況下單腳站立檢測老年人對平衡力掌控情況,主要因為此方法可表現出自身感覺以及前庭、中樞系統等實際情況〔10〕。人體負重保持靜止站立時,身體晃動幅度以及速度可以反映人體的平衡能力。即晃動幅度越小,速度越慢,平衡力越強〔11〕。本研究發現當人體站在壓力平臺時,可通過考察是否維持壓力中心不動,以及測試壓力中心于各個平面上的位移長度及速度,同樣可檢測出靜態平衡力情況,即測量結果數值越小表明受試者在相應方向上的平衡能力越好〔12〕。如受試者完成指定動作所需時間短,且身體重心移動路程短,則說明該受試者平衡力較強。本研究中結果說明核心穩定性訓練能顯著提高老年女性動態及靜態平衡能力,效果優于步行鍛煉,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4
1史祝梅,周君華.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2):3819-22.
2劉存忠.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散打運動員核心力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6):94-6.
3朱傳芳,黃強民,彭金鳳,等.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近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11):1787-92.
4Yu J,Kim J.Effects of a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using exergame with elderly women〔J〕.J Korean Acad Nurs,2015;45(1):84-96.
5吳青,朱漢民.骨質疏松基礎防治措施對老年人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和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10):1135-8.
6范璐,林華,陳新,等.老年人群骨密度與平衡功能的相關性〔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4;7(4):298-307.
7Bello AI,Ababio E,Antwi-Baffoe S,etal.Pain,range of motion and activity level as correlates of dynamic balance 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J〕.Ghana Med J,2014;48(4):214-8.
8石婧,陶永康,周白瑜,等.北京市某社區老年人多次跌倒發生率及相關因素的隨訪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10):967-9.
9Franz JR,Francis CA,Allen MS,etal.Advanced age brings a greater reliance on visual feedback to maintain balance during walking〔J〕.Hum Mov Sci,2015;40(4):381-92.
10徐文玉,丁泉涌,蘇玉萍,等.步行訓練的時機選擇對偏癱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64-6.
11Cho Y,Lee G,Aguinaldo J,etal.Correlate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agittal spinal balance in the aged〔J〕.Ann Rehabil Med,2015;39(1):100-7.
12方群慧,周衛鳳,唐松濤,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能力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5):308-11.
〔2015-01-22修回〕
(編輯袁左鳴)
通訊作者:朱昆榮(1981-),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0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