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曲鵬飛 趙 靜 辛 菲 辛全兵 丁炎強 李 杰 李國珍
(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健康系,山東 濟南 250012)
?
中國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Meta分析
王文斌曲鵬飛1趙靜2辛菲3辛全兵丁炎強李杰李國珍4
(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健康系,山東濟南250012)
摘要〔〕目的綜合評估中國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方法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中國(CNKI)學術文獻總庫、維普(VIP)數據庫和Science Direct數據庫,對發表年限為2001~2012年的有關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文獻進行檢索,對納入的文獻提取資料后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6篇文獻,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偏執5項因子具有統計學差異;與成人常模比較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5項因子具有統計學差異。結論應建立全國性的老人癥狀自評量表(SCL)-90常模。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較非空巢老人差。
關鍵詞〔〕空巢老人;癥狀自評量表(SCL)-90;Meta分析
1山東省化工研究院2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科
3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
4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職業安全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第一作者:王文斌(1987-),男,碩士,主要從事環境醫學研究。
至2011年10月,我國大中城市空巢老年人比例已經達到56.1%〔1~4〕。由于調查受地域、樣本量大小等因素的影響,研究結果往往缺乏代表性,因此需要對所有研究結果進行整合。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對于測量心理癥狀,區分病人和正常人,檢測心理治療結果都是很好的問卷〔5〕。與其他精神衛生狀況自評量表,如抑郁自評量表(SDS)、對焦慮自評量表(SAS)相比,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能準確刻畫病人自覺癥狀等特點〔6〕。本研究對我國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相關文獻進行Meta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文獻檢索以“空巢老人”、“SCL-90”為檢索詞,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中國學術文獻總庫(CNKI)、維普(VIP)數據庫;以“empty nest”,“SCL-90”為檢索詞,檢索Science Direct數據庫。對在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年限為2001~2012年的文獻進行檢索。同時以手工檢索和文獻追溯法作為輔助手段,共檢出相關文獻254篇。
1.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調查對象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界定標準采用中國老年科研中心的定義〔1〕);②選用的調查量表為SCL-90;③有完整的數據,包括樣本量、9項因子得分平均數及標準差;④設立單獨的非空巢老人作為對照組。排除標準:①以常模作為對照組;②被多篇論文重復發表的同一批數據;③數據存在明顯異常及資料不完整的文獻。
1.3數據合并對資料中只給出分組結果,而未合并為空巢老人組的采用下列公式進行合并:


1.4與非空巢老人比較的Meta 分析采用 Stata11.0軟件,選擇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各項因子得分的標準化均數差(SMD)作為效應量,進行異質性檢驗、計算效應值及95%置信區間,并進行敏感性分析及發表偏倚分析。根據異質性檢驗的結果選用隨機效應模型(P<0.05)或固定效應模型(P>0.05)。
1.5與常模比較的Meta分析 采用SPSS11.0及Excel軟件,選擇空巢老人與金華等〔7〕的全國成人常模的各項因子得分SMD作為效應量,參照孫樂芩等〔8〕提供的方法進行分析,進行異質性檢驗,計算合并效應量及95%置信區間,Winner法進行效應量假設檢驗,利用失效安全系數Nfs.05進行敏感性分析并估計發表偏倚大小。
2結果
2.1研究特征共納入文獻6篇〔9~14〕。累積樣本量3 247例,其中空巢老人2 175例,非空巢老人1 072例,見表1。
2.2異質性檢驗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及常模比較的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各項因子異質性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存在較高的異質性,故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及常模比較的各項因子Meta分析均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見表2,表3。
2.3合并效應值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比較,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偏執5項因子合并效應值SMD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空巢老人與全國成人常模比較,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5項因子合并效應值SMD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2.4敏感性分析及發表偏倚分析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比較,SCL-90各項因子得分的Meta分析結果穩定,支持總樣本的研究結果。Begg法和Egger法對納入研究的SCL-90各項因子的偏倚檢測結果均不存在明顯偏倚,各項因子的Begg法漏斗圖對稱性良好,表明文獻發表偏倚較小,對Meta分析結果影響較小。見表2。空巢老人與常模比較,各項比較結果均需要較多的陰性結果研究才能推翻現有結論,表明總體分析結果穩定,發表偏倚較小,結論可靠。見表3。

表1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

表2 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比較的Meta分析結果(n=6)

表3 空巢老人與全國成人常模比較的Meta分析結果
3討論
預計2030年我國老年人家庭將空巢化,伴隨空巢家庭而來的是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增加,特別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15,16〕。本研究提示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因子可能是空巢老人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子。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照顧,軀體狀況往往較差。這可能是因為常模涵蓋了18~60歲各年齡段的人群,其平均年齡要遠小于空巢老人的平均年齡,身體狀況要明顯優于空巢老人。抑郁和焦慮是空巢老人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受軀體疾病、子女關系、宗教信仰及文娛活動的影響〔17,18〕,空巢老人缺乏與子女的交流,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抑郁和焦慮問題。恐怖癥狀的存在也會大大限制空巢老人與外界交流的機會,會進一步加劇空巢老人的抑郁問題〔18〕。此外,空巢老人更易出現猜疑,妄想,固執等問題,這可能是因為空巢老人缺乏感情慰藉,有問題更易從個人感情出發,更具個人主觀性。空巢老人受生存環境影響,整體心理狀況較成人群體差,對外界刺激更為敏感,不可避免地出現反應過激的急性癥狀和行為。但在偏執和精神病性兩項因子上存在差別,說明成人常模并不能準確代表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建立全國性的老年人常模是十分必要的。
敏感性分析和發表偏倚分析表明本研究結果較穩定具有較高的統計效力和可信度。然而,由于國內發表的相關文獻較少,僅通過6篇文獻的研究,對空巢老人的心理狀況的評估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缺乏非空巢老人的常模數據,本文與全國常模比較時,采用了成人常模,這無疑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此外,量表的選擇、樣本量的大小、陰性結果發表率低等因素都影響著分析的結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綜合更多的心理量表的結果、納入更多的樣本、建立全國性的非空巢老人常模數據來全面準確地評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4
1陳徐東.“空巢老人”精神贍養路徑的探新〔J〕.中國民政,2012;(9):46-7.
2馬穎,傅華,王家驥,等. 中國4省市社區空巢和非空巢老人抑郁癥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5):478-82.
3陸建蘭.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滿意度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2354-6.
4王慶華,楊玉霞,丁志榮,等. 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7;5(4):96-8.
5馮正直,張大均. 中國版SCL-90的效度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1;23(4):481-3.
6王征宇. 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8-70.
7金華,吳文源,張明園. 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3.
8孫樂芩,馮江平,林莉,等. 大學教師SCL-90研究的元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7;(6):53-7.
9劉小華,陳錦. 不同居住方式的攀鋼退休職工心理狀況比較〔J〕.華西醫學,2004;19(4):594-5.
10王慶華,段曉明,宋榮榮,等. 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況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11):3024-6.
11杭榮華,肖國華,宋湘勤,等. 社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的研究〔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28(4):304-7.
12張疆莉,張建宏,崔金奇. 豫北地區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J〕.職業與健康,2010;26(10):1087-9.
13董帝英,周光燕. 空巢老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對照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6):458-60.
14朱立場,花迎雪,李莉,等. 上鋼社區空巢老人心理狀況調查與干預策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4):761-3.
15周成超,楚潔,徐曉超,等. 安徽省農村某鎮空巢老人抑郁情況現狀及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2):114-7.
16李德明,陳天勇,李貴蕓,等.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7):405-7.
17賈守梅,時玉潔,周浩,等. 社區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7;22(14):8-10.
18楊秀婷,王春昕,王桂茹,等. 我國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8):2712-3.
〔2013-12-21修回〕
(編輯杜娟)
通訊作者:李國珍(1975-),女,講師,主要從事預防醫學研究。
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ZR2010HQ023)
中圖分類號〔〕B8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25-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