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旅游雜志在今天這個時代,還能做點什么?
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攜程或去哪兒上訂機票,去贊那度或荔枝選尋找度假酒店,通過微信獲取熱門目的地吃喝玩樂資訊,并且,我們PO出最生動歡樂的旅途照片,配上簡短幾行文字,就完成了將自己變成一個“自媒體”傳播口的轉身。
而與這旅行消費領域熱火朝天的創新及“民主”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旅游雜志在旅游這件事兒上的疲軟。一本旅游雜志,已經很難做到“指導”游客的旅行了。產品領域涌現出的許多創新,細細切分了旅行行為的各個環節,真正的以行動選擇替代了文字指點,譬如,最后一分鐘酒店,譬如airbnb,譬如,從當地人那里獲得靠譜點子……旅行的各種可能性,不是被文字說窮盡的,而是正在被做產品的占領。
盡管我們仍舊相信,第一手的區域性內容深挖,因其內容的稀缺,以及對于在地的有所責任式的梳理與觀察,具備在這個時代里堅守住一方陣地的價值,然而我們也同樣覺得,在這個事情上,我們能做的更多,能扮演的角色也更大。
一本在地的旅游雜志,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到改善在地旅游環境、旅游開發思維、旅游產品消費態度的切實行動中來?在向自己拋出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開啟了向著這樣一條道路的轉身。鼓舞我們的,除了媒體人身上那點過剩的責任感,還有市場——政策、資本、人才,在2015年,它們已經足夠清晰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幅“咖啡杯底的線路圖”。
政策,在調轉方向,從城市指向鄉村;資本,也感受到了城市對它胃口的束縛,巨大的沖動,正在鄉村的門口躍躍欲試;鄉村,在凋敝之后,在空心化之后,終于等來了這有可能是最后的發展與復興機會,每個村鎮都在著急:怎么辦?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
對福建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福建的旅游資源,優勢與大頭皆在鄉村。自然環境,有山有海有河,是豐富、野生而多變之美;人文環境,在今天仍舊鮮活活的信仰與民俗,是能夠作用到想象力與精神深度的滋養;情感環境,宗族的力量還在組織著鄉村,人們仍舊能夠望到祖蔭的影子。
這樣的輪廓美好的鄉村,這樣的有可能是最后的重獲生命力的時代機會。鄉村,這片“失望的田野”——過去十年,“希望的田野”——未來十年,我們無法讓自己站在外面,不踩到那田壟上去。
我們會讓自己成為紅娘:在亟需點子、亟需資金、亟需人才的鄉村,與孜孜不倦于鄉村建設的專家學者之間,與希冀情懷與個人發展扎實結合的建筑師、規劃師、民宿業者之間,與盎然興趣于新鮮土地的資本與項目之間,牽線搭橋,針對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需求,巧妙地“成其好事”。
我們更會讓自己成為可持續與良性發展的扛旗者:在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般的火熱中,在資本所涌向之地,必然地會有野蠻,我們堅持媒體的責任感與冷靜觀察,我們愿意讓自己成為一只隱形的手:可以曉暢而堅定地、實事求是地,讓真正有益、有效的觀點與做法,呈現在讀者面前、呈現在所有參與者面前。
呈現,引導,參與,建設。2016年,我們將以這本雜志為基礎,打開一個最火熱的鄉村旅游、鄉村建設的現場。而在2016年的第一期刊物中,我們向近30位專家拋出了11個問題,這些問題陳述著鄉村的熱與冷,熱在資本、情懷,冷在困惑、失敗,當然更多是實驗與經驗……當資本與熱情如洪流涌入鄉村,我們覺得提問是最好的梳理,它帶著我們回歸到初心,也更琢磨于方法——你從心底期待著什么樣的鄉村真實,你又會怎樣友善地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