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隆
“鄉建”,廣義上被理解為“鄉村建設”。但在這兩年,隨著進入鄉村的方法和“姿勢”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的理念越來越難懂、政策和對策永遠把人弄暈、想要從中分一杯羹的人紛至沓來,“鄉建”這檔事似乎變得不那么單純了。究竟是“復興”還是“活化”,是“建設”還是“營造”,我們是不是真得理一理思路?

在臺灣桃米社區,社區工班搭設青蛙生態教室。
林德福
打什么旗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在做實事
兩年前大陸的“鄉建”工作,跟過去的傳統鄉村建設運動的精神是比較接近的,純粹就是為了回鄉建設,因為一開始關注的人可能都不會太多,政府的投入比較有限,所以是很純粹的鄉村建設運動。但是這兩年更多的人開始關心鄉村,一批是返鄉青年回去農村協助自己的家鄉,并找到自己立足的機會。另一批是2015年,民宿變成一個熱點,很多資本明顯想進入農村,在這樣資本下鄉的運動下,民宿發展和鄉村旅游,好像突然變成了這場運動的中心。
當下,很多人打著不同的旗號進入鄉村。但在我看來,打著什么旗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在做實事。在臺灣我們談得更多的是“社區營造”,我們其實是在找一種共同生活、處理生活問題的方式,所以“鄉村社區營造”就變得很重要,“鄉村社區營造”就是這個鄉村里的人共同決定我們的未來該怎么走。社區營造這個詞不是在說一個社區,而是一種方法。這里面就包括環境的復興、文明的復興、文化的活化、產業的活化,也包括生活環境的改造、民宿和民居、古村落的保護,這就是我們這個地域里我們應該共同營造的事。
大陸做社區營造,讓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不夠耐心,太過于浮躁,對我來說,“時間”是所有事情里最重要的因素,大家不能沉下心來,讓這個東西能夠有成長和培育的時間。因為沒有時間,也就沒有空間,社造也就變得舉步維艱。大陸現在的社區營造,還處在理念和觀念的推廣和宣傳階段,現在才剛開始認識,往這個方向做。我在這里真正做的案例不多,大部分是在上課、沙龍、談論、論壇。臺灣的社造對我們來說,沒有三五年,不敢說一個地區能建立一個機制。而在大陸,當下的重點在于讓大家開始認識“社造”、緊接著再開始借鑒臺灣的經驗,成為自己的一種模式。臺灣畢竟走了那么長,技術、想法可以嘗試在這里進行本土化,融入這個社會中,看看能走出一個什么不同的路來。環境可以借鑒,但是人的營造才是最困難的,不是只把技術、環境、方法照搬就可以。
廖嘉展
“鄉建”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多方協力的關系
如果整個過程里,第一能夠結合居民的參與,第二存在自下而上的共同參與、規劃、執行的過程,那么什么樣的稱呼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是不是得到參與者、居民、政府多方協力的關系,叫什么只是一個表達形式。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通過什么過程,達到你所要做的這個政策或是社會發展的目的。
在臺灣,“鄉村建設”的概念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對于臺灣來說,社區營造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歷史經驗,很難用一個詞來概括。但總體上說,社區營造的概念能夠涵蓋各種不同的類型,不管是社會福利,還是居家安全、產業發展,方法還是要用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在這個過程里積極創造一個新的發展模式。
而在大陸,鄉建也有幾種模式:第一是大量地與資本和企業結合,形成共同的發展;第二,模仿臺灣社會福利層面的操作,使用很多計劃項目的委托辦理,這在許多一線城市的街道正在大力推動。這種方式有它的一些企圖,但是這個過程再繼續改進,這是需要再觀察的。
這兩年有大型資本慢慢進入鄉村的趨勢。當大型的資本介入,又沒辦法得到當地居民的參與和認同時,有時候會產生更大的社會矛盾,農村里的一般民眾屬于經濟弱勢群體,再加上他如果有一些錯誤的期待和心理狀態,應該透過什么方式才能去轉化?可能資方有心,但是進入到地方的時候,大家會以為資方是一個掠奪的角度,他們也想要從資方這里拿到回饋,基本上都會模糊掉原本我們想要讓一個地方變得更好的焦點。當你的社會溝通不足的時候,矛盾就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