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海 李丹丹 趙黎明
探討老年期與非老年期焦慮癥臨床特征差異
羅振海 李丹丹 趙黎明
目的探究老年期與非老年期焦慮癥臨床表現方面的差異。方法50例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中25例年齡≥60歲患者作為A組(老年期),25例年齡<60歲患者作為B組(非老年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指標,在治療42 d之后,根據兩組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B組HAMD評分及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A組(P<0.05)。結論非老年患者焦慮癥治療的臨床表現優于老年患者,且在治療效果方面也更好。
老年;非老年;焦慮癥
我國已經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相應老年人的疾病問題得到顯現,焦慮癥(anxiety)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疾病。對于老年人而言,各種慢性疾病對機體的侵擾、對子女生活狀況的擔憂、獨居、喪偶等因素均可能導致焦慮、恐懼和抑郁的情緒,出現不良情況之后沒有及時干預就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疾病[1]。焦慮癥指的是以持續性的緊張、擔憂、恐懼或者發作性驚恐為主要特征的情緒障礙疾病,屬于精神疾病范疇,患者主要表現為情緒焦慮,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且大多患者伴隨出現運動不安以及神經系統癥狀。具相關資料統計,我國4%~10%的老年人存在焦慮障礙,隨著社會的發展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成為了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2]。本文選擇本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接收的50例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焦慮癥的臨床特征、發病原因、治療效果等,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接收的50例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5例年齡≥60歲患者作為A組(老年期),男11例,女14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46±3.28)歲,平均病程(5.31±0.92)年;25例年齡<60歲患者作為B組(非老年期),男15例,女10例,年齡42~60歲,平均年齡(49.47±3.61)歲,平均病程(4.21±1.01)年。所有患者均排除腦器質性及其他功能性疾病,并且符合焦慮癥相關診斷標準。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觀察,并配合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年齡性別、發病形式、發病原因等進行記錄,以HAMD評分評定兩組患者的記錄結果。
1.3 評價標準[3]HAMD評分標準為:治療前與治療后相對比,焦慮癥患者總分減分率<25%為無效;總分減分率>25%、<49%為好轉;總分減分率>50%、<74%為顯效;總分減分率>75%為痊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臨床表現顯著,出現精神運動性不安、情緒焦慮、認識障礙等情況,具體表現為對外在環境缺乏清晰感知、頓足搓手、坐立不安等。
造成焦慮癥發病的原因很多,身體疾病、認知過程、不良生活事件、遺傳等均能夠引發焦慮癥。在本次研究中,B組性格外向7例、內向18例,由于身體疾病原因引起焦慮癥發病10例(40%),遺傳原因引起焦慮癥發病6例(24%),其余9例(36%)是由于不良生活事件造成。A組性格外向12例、內向13例,由于身體疾病原因引起焦慮癥發病的14例(56%),由于不良生活事件原因引起焦慮癥發病的11例(44%)。
A組HAMD評分(26.32±2.30)分,B組HAMD評分(18.76± 1.34)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經治療后無效9例,好轉7例,顯效4例,痊愈5例,總有效率為64%;B組患者經治療后無效3例,好轉10例,顯效6例,痊愈6例,總有效率為88%;B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焦慮癥在精神疾病臨床中十分常見,以情緒焦慮明顯為主要臨床表現。已有學者指出,焦慮癥患者由于年齡不同,臨床表現對處于老年期和非老年期的患者不盡相同[4,5]。所以,醫護人員在對焦慮癥患者進行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年齡不同,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治療和護理方式,以保證治療效果。
有資料顯示,不良生活事件與軀體疾病是老年期焦慮癥的主要誘發因素之一,且老年抑郁癥患者大多存在回避與依賴人格現象,伴隨軀體疾病會讓這些特征更加明顯。本組中,不良生活事件在老年期中占44%、在非老年期中占36%,差異較小。提示不良生活事件是老年期以及非老年期焦慮癥的重要誘因。尤其是老年患者,主訴癥狀為軀體不適、容易激怒,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臨床中,老年焦慮癥患者一旦出現自殺傾向要及時治療,盡快緩解焦慮癥狀,如果干預不及時很可能導致自殺意識加重,造成不良事件[6,7]。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焦慮癥患者臨床表現明顯,普遍表現出精神運動性不安、認識障礙、情緒焦慮等癥狀。觀察患者的實際情況,并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總結后發現身體疾病、認知過程、年齡個性、不良生活事件等均會誘發焦慮癥,其中最為主要的兩個因素是不良生活時間和身體疾病。年齡不同,焦慮程度也不同,本組中,老年期患者普遍比非老年期患者焦慮程度更深,HAMD評分也明顯低于非老年期患者(P<0.05)。此外,老年期患者通過合理的治療之后改善情況也不如非老年期患者,治療有效率分別為64%與88%(P<0.05)。有研究資料中對老年期與非老年期患者采取對癥治療,6周之后有效率分別為61%和85%[8],與本研究中結果基本一致,提示老年患者的病情更重、臨床治療效果更差。
綜上所述,老年焦慮癥有其自身特征。非老年患者焦慮癥治療的臨床表現優于老年患者,并且在治療效果方面也更好。
[1]呂永賓.老年期與非老年期焦慮癥臨床對照分析.中國處方藥,2015(3):115.
[2]陳明菊,米莉,辛一帆,等.不同發病年齡老年期情感障礙的臨床差異.西部醫學,2015,27(6):853-855.
[3]張繁新,廖春平,劉文英,等.老年期與非老年期焦慮癥臨床對照研究.中國民康醫學月刊,2008,20(23):2737-2738.
[4]馬靜怡.老年抑郁、焦慮與認知功能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關系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4.
[5]周芳珍,拾潤東,軟曉晶,等.艾司西酞普蘭聯合阿普唑侖對伴軀體疾病的老年期焦慮癥的療效.四川精神衛生,2013,26(3):234-236.
[6]祁富生,李恒芬,賈福軍.老年期焦慮與抑郁共病患者的睡眠質量研究.上海精神醫學,2004,16(6):347-349.
[7]陳浩田,李燕軍.社區老年抑郁癥臨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0):181.
[8]唐丹,王大華.社區老年人焦慮水平及影響因素.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1):52-5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038
2015-11-27]
121000 遼寧省錦州市康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