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200020)
季偉蘋 卓鵬偉 陳沛沛
?
·醫藥學史·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六十年文獻研究回眸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200020)
季偉蘋卓鵬偉陳沛沛
臨床文獻和醫史文獻研究是貫穿于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建館以來60年中醫文獻研究的核心工作。本文系統梳理了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不同時期所開展的中醫文獻研究的范圍、內容和特點,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建館初期(1956- 1972年)的文獻研究以整理研究館員經驗、歷代醫籍、各家經驗、民間獻方及研究醫史等為主;復館后(1981- 1999年)的文獻研究內容在前期的基礎上,開展古籍校勘等;新世紀(2000年至今)的文獻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加強古籍校注等方面的合作,并開展海派中醫系列研究。
文獻研究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六十周年回顧與展望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以下簡稱文獻館)是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直屬單位,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過60年風雨歷程,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中醫機構之一。建館初期名為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1972年3月被撤并入上海中醫學院,1981年7月復館,改名為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與其他文獻研究機構相比,特殊的建館方式造就了文獻館獨特的優勢和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館員制。新中國建立初期,在黨的中醫政策號召下,隨著中醫學院、中醫院、聯合診所等醫療機構的相繼成立,大批中醫師進入公立醫療機構工作,但仍有一批年事已高的名醫學者散落在各地。為了落實中醫“統戰”政策,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應運而生,以“館員聘任制”的方式,為散落在上海各地的名醫學者提供了生活物質保障和發揮余熱的場所。“館員制”一直延續至今。文獻館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以館員制立館的中醫文獻研究機構。
其二是擁有大量活文獻。如果說古代文獻是中醫傳承基石的話,那么,當代名醫則是中醫傳承與發展的成功實踐者,其珍貴的學術經驗是中醫承前啟后的寶貴財富,更是中醫活的文獻。
館員制使文獻館很幸運地擁有了一大批這樣的活文獻。
建館60年來,文獻館先后聘任了三批共132名館員和顧問[1],每一批館員均是當時上海中醫界的精英或領軍人物,上海市名中醫絕大多數位列其中。如近代名醫大家顧渭川、張贊臣曾分別擔任文獻館首任正、副館長;其后如兒科大家董廷瑤為復館后第一任館長,中西結合名醫姜春華,以及國醫大師張鏡人、裘沛然、顏德馨、石仰山,以及施杞、嚴世蕓、蔡小蓀、中科院院士沈自尹、唐漢鈞、婦科名醫朱南孫等均為我館館員,囊括了現代大部分上海名醫。因此,除了研究古籍文獻外,收集整理館員經驗,保存當代活的文獻成為文獻館文獻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這也是文獻館有別于其他文獻研究機構的最為獨特的一面。
正因如此,文獻館從成立至今,發揮著中醫統戰、古今文獻研究、名醫經驗整理與傳承、中醫情報信息服務等多項功能,并成立“上海名老中醫學術之家”,成為上海名醫經驗交流的高級平臺。《中醫文獻雜志》(早期為《引玉》、《杏苑》等)也成為展示文獻研究成果、名醫交流經驗的重要工具。
60年來,雖然經歷過立館、撤并與復館,但文獻館人始終堅守使命,為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和研究默默耕耘。縱觀文獻館60年的文獻研究工作,可以看出,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臨床文獻研究、醫史文獻研究兩大部分,并貫穿于文獻館的每一時期,也作出了一定貢獻。
1972年以前,文獻研究館的臨床文獻研究主要是以館員個人的醫案醫話或家傳的獨門秘笈、民間獻方、專科專病文獻、個人臨床心得等為主要內容,研究成果以出版《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叢刊》為代表;醫史文獻研究以醫政、醫家、醫事等為研究主體,以文獻研究方法,展現中醫數千年及近代上海中醫百年發展歷史,以編撰《中國歷代醫史》和《上海近百年中醫進展簡輯》為代表。此外,還對歷代文獻、各家學說等有所研究。為此,文獻研究館成立醫史組、醫經組、方藥組等七個業務組,館員們分組研究,撰寫了大量論文,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專著。
1.臨床文獻研究
《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叢刊》是文獻研究館建館初期館員們開展臨床文獻研究的部分系列成果,從1959年至1966年之間,陸續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至今仍被視為精品。本叢刊包括:《重纂包氏喉證家寶》(1959年)、《哮喘專輯》(1959年)、《腫脹專輯》(1960年)、《黃疸專輯》(1962年)、《中風專輯》(1963年)、《瘧疾專輯》(1965年)、《脈診選要》(1965年)、《臨床心得選集》(第一輯和第二輯)(1966年)。10部專病專輯中的另外4部(《癃閉專輯》、《頭痛專輯》、《消渴專輯》、《調經專輯》)由文獻研究館自行刊印。自行編印的尚有《顧評溫病條辨撮要》、《女中醫醫案》(1959 年)、《臨癥一得》(1959 年)、《中醫霍亂治療和預防》、《腫脹病理療法》、《流行性感冒中醫療法》等著作。
這些臨床文獻具有不同的來源和研究方法:
館員醫案醫話的整理和保存一是助理館員協助整理館員醫案醫話,出版專著。1965年和1966年分別出版了《臨床心得選集》第一輯和第二輯。兩書共選集30余位館員的醫案或醫話,其中醫案180 則,醫話90 篇,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咽喉、針灸、推拿等科,以實效為原則,真實記錄了這些老中醫的學術經驗和臨證心得。二是在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如,《上海中醫藥雜志》1962年1月號開設《老中醫醫案醫話錄》專欄,主要刊登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館員的醫案醫話。顧渭川、郭柏良、張慕岐、張贊臣、顧筱巖、嚴蒼山等13 位館員都曾在此欄目上發表過論文。這些文章短小精悍,實用性很強。
整理民間驗方建館初期,文獻研究館整理民間驗方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建館到1958年,屬文獻研究館自發整理。驗方來源以館員提供為主,少量為各界提供。從1956 年始,歷時3年,共收集驗方數千張。館員們從中精選982 方,輯成《驗方選輯(第一輯)》,于1959年出版,分內、外、婦、兒、傷、眼、耳鼻喉、牙科八章。
第二階段是從1958年開始,上海市響應中央號召,展開群眾采風工作,收集到驗方數十萬條,其中由市屬各醫療機構收集或群眾直接獻給市衛生局者共計5.7 萬余條,這些獻方皆由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負責整理匯編[2]。文獻研究館組織專門力量對這些驗方進行研究整理,通過訪問、核實及分析,精選351 方,編成《驗方選輯(第二輯)》。
專病專輯的編撰出版該專輯是館員們針對專病而編撰的一套叢書,他們從歷代中醫經典、名家醫案中選取精華,歸類編撰而成,并輔以個人心得或臨證驗案。每一專輯皆理法方藥俱全,至今仍具有非常珍貴的參考價值。從1959年到1965年之間,先后整理出版了10部專輯:《癃閉專輯》、《頭痛專輯》、《哮喘專輯》、《重纂包氏喉證家寶》、《消渴專輯》、《腫脹專輯》、《調經專輯》、《黃疸專輯》、《中風專輯》、《瘧疾專輯》。有文章報道稱[3],《瘧疾專輯》曾成為屠呦呦團隊開展“523任務”篩選抗瘧藥的重要參考書。
2.醫史文獻研究
以館員張汝偉領銜的醫史組,從1956年11月開始,歷時3年,于1959年完成并出版《中國歷代醫史》一書,是早期系統研究中醫學史的專著之一。該書分上古、中古、近代三個時期,每時期又分醫政、名醫、醫事三篇介紹中國五千年中醫發展情況,所集多取自二十四史、歷代醫籍、省府縣志及歷代名人筆記著述,資料豐富翔實,各篇均附引用書名一覽表。其中頗多考證,如“醫事篇”中就有許多釋析、考證醫史上的古名辭、古病名、古藥名及有關醫事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此外,醫史組于1959年還編成《上海近百年中醫進展簡輯》,全書分上下兩冊,共十六章,分類簡述近代上海自太平天國至建國初期的中醫發展狀況。可惜本書沒有出版,目前僅有上冊稿本。
3.醫經文獻研究
建館初期的前兩年,醫經組先后整理編寫了《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外科輯要》、《選方分類略解》等研究醫學經典的專著,并完成了初稿,可惜大多未予出版,其資料已無從追尋。
此外,首任館長顧渭川針對《溫病條辨》中之謬誤,重新訂正并參以己見,而成《顧評溫病條辨撮要》一書,于1960年由文獻研究館自行刊印。
1972年到1981年,由于“文革”,文獻研究館被迫拆館并入上海中醫學院。
復館后的文獻館以統戰、整理中醫藥文獻、培養中青年中醫為任務,并于1985 年建立文獻研究室等業務科室。臨床文獻和醫史文獻的研究仍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除此之外,還開展古籍整理、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科研課題《中華本草》的編寫等工作。
1.臨床文獻研究
這一階段,文獻館臨床文獻研究重點是圍繞著近現代名老中醫的臨證經驗和醫案、各流派醫家特色、名醫工作室等內容展開,編輯出版了一系列臨床專輯叢書,以《董廷瑤〈幼科擷要〉》、《惲鐵樵遺著選》、《難病辨治》、張仁的針灸臨床系列專著、陳熠的腫瘤臨床系列專著等為代表。
名醫經驗文獻館有諸多館員,又參與全國、全市的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工作,名醫經驗類的著作尤多。諸如,《惲鐵樵遺著選》、《董廷瑤〈幼科擷要〉》、《姜春華學術經驗精粹》、《兒科名家徐小圃學術經驗集》、《陳蘇生醫集纂要》、《中醫臨床經驗的整理與研究》、《哮喘與慢支的防治和康復》等,大多由在文獻館工作的老中醫后人或繼承人整理編寫而成。其中,《惲鐵樵遺著選》榮獲1993年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亦有總結名醫名家對某一病的診治經驗或某一方的運用心得,如陳熠、張仁、鄧嘉成等編著的《難病辨治》,選輯上海市現代著名老中醫治療疑難病癥文章34篇,展示名老中醫辨治疑難病癥的獨到經驗,該書榮獲1987年上海市衛生局優秀中醫藥著作獎,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上海市優秀圖書(1985- 1988)二等獎。鄧嘉成等編著的《仲景方在急難重病中的運用》一書,總結了當代上海地區30余位老中醫運用仲景方的經驗和特色等。
臨床系列專著的編撰包括針灸系列專著和腫瘤系列專著。張仁從1988年至1998年10年間,編著出版了一系列針灸臨床文獻,包括:《急癥針灸》、《難病針灸》、《獨特針刺療法》、《針灸意外事故防治》、《小兒針灸》等30余種,這些專著主要針對針灸在不同疾病中的應用和取穴方法,貴在實用,因此書名多冠以“實用”二字。陳熠主編了腫瘤有關的系列專著,包括《腫瘤防治康復全書》、《世界傳統醫學——腫瘤學》、《腫瘤單驗方大全》、《腫瘤中醫證治精要》4種,涵蓋了腫瘤中西醫的診斷、治療、預防、康復等內容,是中醫防治腫瘤較為完整的參考書。
2.醫史研究
復館后的文獻館一直開展醫史方面的研究,相繼出版了數部史學專著。有記述醫學專史的《中國針刺麻醉發展史》,有反映自唐代至上世紀90年代,上海中醫、中西醫結合發展歷史的《醫林春秋——上海中醫中西醫結合發展史》,更有反映解放前上海最有影響力的三所中醫院校專門歷史的專著:《上海中國醫學院院史》、《名醫搖籃——上海中醫學院(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校史》、《杏苑鶴鳴——上海新中國醫學院院史》等,這些專著對于研究中醫學術、保存史料均有一定價值。其中,《中國針刺麻醉發展史》榮獲“全國醫史文獻圖書及醫學工具書”(1991年,北京)全國獎。
3.古籍整理
一是古籍校勘:復館初期,由陳蘇生、董廷瑤等名老中醫組成學術繼承小組,承擔衛生部古籍整理辦公室下達的《醫林繩墨》、《神灸經綸》等5種中醫古籍的校勘工作。另外,對明清著名醫家的著作,如《喻嘉言醫學全書》、《章太炎全集(八)醫論集》、《病機匯論》等進行點校、出版。
二是保存明清中醫珍善孤本。1989- 1993年,精選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珍藏的明清時期中醫孤本,重新影印出版。整理出版《明清中醫珍善孤本精選十種》,包括《名方類證醫書大全》、《辨證玉函》、《醫學原始》、《本草分經》、《嬰兒論》、《脈理會參》、《脈癥治方》、《撰集傷寒世驗精法》、《吳氏醫話二則》、《神驗醫宗舌鏡》。
進入21世紀以后,文獻館將古今文獻的應用性研究作為支柱業務,除了繼續開展臨床文獻、醫史文獻研究及古籍校注等文獻研究之外,還開展了獨特的海派中醫系列研究,并利用承擔上海市師承教育管理的優勢,開展名醫學術經驗傳承相關研究。
1.臨床文獻研究
研究整理近現代海上名醫學術經驗,出版了一批學術價值較高的專著,如《祝味菊醫案經驗選編》(2007年)、《曹穎甫醫案》(2010年)等。《近代海上名醫醫案叢書》由陳沛沛、楊杏林主編,是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海派中醫醫案研究”課題成果之一,包括《陸淵雷醫案》、《惲鐵樵醫案》、《丁濟萬醫案》、《夏仲方醫案》4種, 2012年《上海中醫藥報》對各分冊整版連載。
整理以我館館員為主的當代上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編撰出版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專著。如2011年出版的《上海名老中醫醫案精選》,是我館老中醫傳承研究課題成果之一,該書收集了王翹楚、沈自尹、施杞等11位上海市名老中醫臨床典型醫案300余則,涵蓋內、外、婦、兒、骨傷各科,涉及病證80余種,所收醫案診次完整,理法方藥及案后分析兼備,是反映當代海上名醫學術經驗的佳作和珍貴資料。《海上名醫醫案心悟》、《上海名中醫學術經驗集(第二集)》、《海上名醫用藥經驗集》等從不同層面介紹了當代海上名中醫的臨證經驗。《跟名醫做臨床》系列叢書,是我館師承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示繼承人跟師學習所得,揭示名醫臨床辨治精髓。該套叢書共四輯,每輯5冊,于2009- 2014年陸續出版。
2.醫史文獻研究
《中華中醫昆侖》叢書是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為我國近現代百余年來150位最有建樹和代表性的著名中醫藥學家編撰的大型傳記性叢書。我館學者分別參與撰寫海上名醫大家謝觀、黃文東、姜春華和蔡小蓀個人傳記的4個分冊。我館學者還參與了《上海市志·衛生體育分志·醫療衛生卷1978- 2010》的編撰,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等文獻研究機構合作開展了上海地方志中有關中醫文獻資料記錄、中醫流派發展等一系列上海中醫的史學研究。2015年組織編寫出版了《風雨六十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史》一書,目前正在編寫《上海中醫藥發展史略》、《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史畫冊》,將于2016年底出版。
3.海派中醫系列研究
海派中醫系列研究是新世紀文獻館文獻研究的新方向,以課題為依托,以“論壇”為形式,對海派中醫內涵、文化、流派、傳承及發展歷史等進行深入研究。目前已連續舉辦了九屆海派中醫論壇,出版了《近代海上名醫醫案叢書》(見上述),拍攝《海派中醫》系列影像資料,對當代高齡海派名醫進行搶救性拍攝,已完成近20位名醫的拍攝制作。
4.其他文獻研究
我館學者承擔中醫藥管理局2010- 2013年“中醫藥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400種古籍中《內經博議》等7種的校注;2009- 2014年,參與由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牽頭的“中醫古籍珍本集成”工作,負責《活幼心法》、《保嬰易知錄》、《活幼口議》三種醫籍的校勘注釋;2011- 2015年,參與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地區清以前館藏未刻醫籍手抄本研究”,完成了68種抄本提要的撰寫;2004年,參與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段逸山教授領銜的“明清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課題,完成《費繩甫先生醫案》等七種珍稀抄本的點校。
六十年一甲子,文獻館在中醫文獻研究之路上一路前行,利用自身特色和優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還存在著諸多不足,諸如學科優勢不明顯,缺乏在中醫文獻研究尤其是古籍文獻研究領域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文獻研究人員梯隊建設不完善等。文獻館人將在今后的文獻研究之路上,秉承前賢優良作風,充分利用自身平臺優勢和館員資源,繼續以海派中醫藥為主要研究方向,在醫史文獻、臨床文獻及海派中醫文化等研究方面作出新的成績。
[1]季偉蘋主編.風雨六十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史(1956- 2015)[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上海市中醫文獻研究館編.驗方選編(第二輯)[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1.
[3]黎潤紅.“523任務”與青蒿抗瘧作用的再發現[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1,32(4):494- 496.
上海市衛計委財政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16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志并館史研究”
R- 092
A
1006- 4737(2016)04- 0061- 04
2016- 0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