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上海,201203)
羅月琴
·杏苑縱橫·
高校中醫藥博物館建設和運行模式的探討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上海,201203)
羅月琴
承載著中醫藥大學文化精神與歷史積淀的高校中醫藥博物館,在全國各省市中醫藥院校內如火如荼地建立起來,成為21世紀弘揚祖國醫藥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在當前博物館建設熱潮中的問題,是必須首先轉變高校對博物館建設的認識,把博物館的建設看成是一種有價值的投資,看到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必將對自己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明確中醫藥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建館前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論證,改變原先高校博物館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本文以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為例,認為高校博物館可以通過大力開展科普活動、主動走出原有的圈子、加大開放力度、不斷實現展覽創新,由點及面打造一批優秀的中醫藥科普示范學校和社區、形成中醫藥科普活動輻射點,積極開發科普活動資源包、實現資源共享,運用互聯網系統給社會觀眾傳遞信息、開發中醫藥類的益智游戲等一系列科普宣教的工作方法建立公共服務機制,來弘揚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高校 中醫藥博物館 建設 運行模式 科普
承載著中醫藥大學文化精神與歷史積淀的高校中醫藥博物館,在全國各省市中醫藥院校內如火如荼地建立起來,成為21世紀弘揚祖國醫藥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因此,中醫藥博物館也成為了中國高校博物館建立的主要學科門類之一。隨著各地中醫院校新校區的擴大,中醫藥博物館的館舍條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但在其迅猛發展的勢頭下也暗藏隱憂[1]。現在很多高校,校領導看到別的學校都在建造博物館,覺得自己不建,好像沒有面子。所以在當前博物館建設熱潮中的問題,是必須首先轉變高校對博物館建設的認識,要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即對博物館的建設和支持不是面子問題,而是一種有價值的投資,看到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必將對自己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博物館,不只是高校自己的博物館,而是“在高校的公眾博物館”。對高校中醫藥博物館的建設和運行模式進行探討,可以增強高校博物館對公眾的服務意識,創新思路,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認識博物館,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誠然,中醫藥博物館的定位一般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中醫藥的悠久歷史和和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人們對中醫藥的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推動中醫藥知識的普及,促進人們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和保健意識;擴大中醫藥的國際影響,促進中醫藥和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2]。但是各個地方高校的特長有所不同,因此在建館時不應只關注博物館的建筑本身和建筑外觀,一味追求大面積,高投入,停留在硬件建設的層面,不考慮原有的文物以及標本的數量,不考慮博物館建成以后究竟如何運行,特別是陳列展示如何在當地的科學文化教育中發揮作用。目前普遍的問題是重建筑輕功能,重硬件輕軟件。學校建造博物館,一般都是先有投資規模和建筑方案,甚至是博物館建成后,再交給博物館人員搞陳列展覽設計、考慮博物館里面的運行。而在使用時發現問題多多,很不實用,由此帶來“中看不中用”的后遺癥。學校建造博物館,應該先考慮其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要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論證,館舍建設應該圍繞如何實現博物館的功能來進行,還要充分考慮博物館的收藏研究、陳列展示、文化交流、智性休閑和綜合運營,要依據博物館現在已有的和未來可能拓展的內容、功能和運行狀況,以務實的態度來考慮博物館建筑硬件的設計,不但要滿足專家和學生的需求,而且要適應一般普通觀眾的要求,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并融入當地城市的主旋律或民族醫藥文化的特色,這是當前和今后高校搞博物館建設尤其應該重視的問題。認清自身的優劣勢,確定自己的特色,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使命。
高校博物館應該成為高校的二級獨立機構,實行校黨委領導下的館長負責制。無論是新建的中醫藥博物館還是老的醫史館與標本館合并,都應當成為學校的一個獨立部門,而非掛靠在某個學院、學校的宣傳部、圖書館,甚至是某個教研室門下。因為一些高校僅將博物館作為科研、教學的載體,忽略了它的社會屬性,忽略了它是對外進行科普宣傳的窗口和加強學校與社會交流的平臺,這也是高校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籌建的博物館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明確歸口管理是博物館長遠發展的保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90%的高校博物館都是掛靠在宣傳部、圖書信息中心或主要學科專業的教研室下,這也制約了這些博物館,使其難以走出高校的象牙塔,去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而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是上海中醫藥大學下屬的獨立二級部門,走在全國高校博物館的前列,也使其新館在落成的10年間,率先成為全國、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國家3A級旅游景點,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工業旅游基地,浦東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二期課程改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技教師拓展課程教學實踐基地以及上海市外國留學生教學基地。已接待中外觀眾近20萬人次,得到國家和地方各級領導以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參觀者的高度贊賞和普遍好評。每年積極組織、舉辦和參與面向中小學生和市民的豐富多彩、富有特色、效果明顯的科普活動,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成為弘揚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的窗口。
另外,中醫藥博物館館內的機構設置也需改革配套,不能簡單地以中醫部、中藥部和校史部進行劃分,而是要以適應博物館發展或觀眾需求為主線進行機構設置。可以成立藏品和標本研究保管部、文物征集和標本制作部、陳列展覽部、科普教育部、外聯策劃部等等,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編制應當擴大,正所謂“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他們應該是專職人員而非兼職人員,他們的學緣結構可以廣泛一些,不僅僅是醫學或藥學專業人員,還可以是文博、歷史、中文、新聞、計算機、廣告設計等專業人員,對館內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包括管理人員,一律實行聘任制。因事設崗,以崗選人,實行賢者上、庸者下,有上有下的靈活機制,這樣可以極大地激勵和調動館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打破高校博物館傳統單一的封閉運行模式,改變其與世隔絕、閉門造車和門庭冷落的被動局面,而換之以面向社會、面向觀眾,主動服務于社會,在服務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新的管理體制。
作為科普教育前沿陣地的高校中醫藥博物館,其功能不再局限于圍繞教學和科研展開。因此,與一般重視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會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更強,這就決定了博物館在先天方面便難以對本專業之外的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這就需要我們的博物館在公共服務和科普活動上下功夫。
1.要加大開放力度,不斷實現展覽創新
博物館不能為了節約開支,每周只開放1~2天,更不能實行只在有觀眾來參觀時才開門的開放制度。高校中醫藥博物館應該實行全天候開放,尤其是在節假日,更是接待普通非專業觀眾的大好時機。因為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民眾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促使了養生概念的紅火。“神醫”張悟本、“養生大家”李乙騙術的披露,折射出的是大眾中醫藥知識的匱乏。由于公眾沒有受過普及教育,缺乏相關知識和判斷能力,因此,他們會在休息空余的時間到中醫藥博物館來汲取相關知識。只要博物館開放,就會有人來參觀,這樣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能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
博物館的建筑是硬件設施,但提供的展覽與服務,則是配套軟件。只有硬件、軟件雙雙達標,才能吸引參觀者反復走進博物館。再精的展品、再好的展覽,日子久了也難免出現“審美疲勞”。為讓博物館“常展常新”,可以定期開設臨展,比如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相關的醫藥文化展,符合當地民族特色或流派的醫藥展,也可以定期更換部分展品,最好是每兩至三年更新或增加一個展項,展項應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在吸引更多新觀眾的同時,也“挽留”住了大批老觀眾。
2.建設中醫藥科普示范學校和社區,形成系列可輻射的科普活動點
盡管來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參觀的學生人數在逐年遞增,中醫藥科普大篷車越開越遠,但是每次參觀和臨展的時間都太短,無法滿足一部分同學探究中醫藥知識和文化的愿望。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依托自身標本館豐富的藥材標本和百草園藥用植物栽培經驗以及百草園的建設經驗,為中醫藥科普示范學校的中藥標本館和百草園的建設提供參考和積極的指導。在我館開展的中醫藥科普進中小學活動中,巡展的中藥標本、藥用植物盆栽讓許多學生和老師們都很感興趣。很多學校都希望建立百草園和教學中藥標本館。如南碼頭小學、張江高科實驗小學、長島中學、上海中芯國際學校等8所學校建設了百草園和小型中藥標本館,在其中醫藥校本課程教學實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科普教育參與機制,注重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對青少年獨立思考、動手能力的培養。采取啟發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努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趣味性。我們和中小學的骨干教師一起編寫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科普書籍,并把中醫藥與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關系,藥用植物的識別、觀賞、養護等知識,藥食同源的認知,眼保健操穴位保健知識等列入學校的校本課程中。把首批的8所中醫藥示范學校作為輻射點,經常舉辦中醫藥科普活動,帶動周邊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參與,可以彰顯出中醫藥科普工作的實效性,效果明顯,同時又提高了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的知名度,可謂是一舉兩得。
對于社區的中醫藥科普活動,則需要更加注重實用性。可以為社區學校開設《中醫藥社區教育》課程,經常到居委會、敬老院舉辦中醫藥科普講座,甚至定期為社區居民提供巡展、測血糖、量血壓、贈送藥用植物盆栽和中藥香囊等一系列活動,讓居民感受中醫藥理論源于生活,并為我們日常生活所用。通過建設若干個中醫藥特色示范學校和社區,總結出一整套較為穩定的博物館-學校-社區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形成系列有形和可輻射的科普活動點,具有不小的社會影響力。
3.開發科普活動資源包,實現資源共享
由于高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大都來自于本校的專業教師,他們具有扎實的科研功底,頗高的科研水準,無論從藏品研究抑或標本制作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開發科普活動資源包更是駕輕就熟,這都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當然每所高校的優勢專業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開發具有自己專業特長的中醫藥科普活動資源包,如果各自開發一個,則有幾十個資源包可供高校中醫藥博物館之間共享和交流。我們就可以利用“請進來或走出去”的方式,使全國各地的人們能在自己的家門口,同時參與體驗豐富多彩的中醫藥科普活動。
開展中醫藥科普教育,設計活動資源包時,特別需要以人為本,能夠以“實踐——創新——發展”為指導思想,讓人們在學習有關中醫藥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掌握一些養生保健的基本技能,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來評價和解決人體健康問題。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得以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4.充分利用信息互聯網,科普宣傳全天候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上網了解信息,上網學習,上網休閑娛樂,不只限于青少年,一些中老年人士也很有興趣。博物館應該擁有自己的網站,將館藏精品數字化后,隨時隨地可供大家欣賞;注冊博物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來傳遞業務信息,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同時,每一位前來參加中醫藥科普活動的觀眾都可以成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使者,他們將展廳圖片,或者自制的香囊、護手霜、樹葉書簽等作品上傳于微博、微信、QQ空間、論壇等這些新媒體時,也對我們所設計的科普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保持互動信息通暢,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這需要博物館的信息員專門來維護,在發布信息的同時,也得到了觀眾的反饋,既能增加與觀眾的交流,又能促使我們的服務提升一個臺階。
利用互聯網開發、設計蘊含中醫藥理論的益智游戲也是傳播科普知識的途徑之一。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加,玩游戲已悄然成為人們排解壓力的流行方式。玩游戲不僅能夠調節情緒,還可以鍛煉提高反應能力、手腦的快速配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開發這種寓教于樂的中醫藥益智游戲也可成為今后科普工作的亮點和重點。
高校中醫藥博物館從以往主要面向本校學生的專業教學和學校外賓、領導、客人參觀轉為更多地向社會開放,其影響也與日俱增,成為人們了解中醫藥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祖國醫藥文化中一筆可再增值的無形資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世界科技的進步,“終身教育”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高校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有著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新形勢下,高校博物館應該改變現狀,面向社會,拓展服務功能,爭取在人的終身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博物館都遵循這樣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運作模式:博物館提供公眾服務——獲得公眾的關注和支持——博物館提供更好的公眾服務——獲得更多的公眾關注和支持[3]。高校中醫藥博物館通過這一運作模式,不斷開拓新思路,運用新方法,設計出人們所喜愛的科普活動,將岐黃文化得以傳承,并不斷地發展創新。
[1] 和中浚.中醫高校博物館及中醫藥博物館建設的喜與憂[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科學教育版),2010,12(1):49- 50.
[2] 羅月琴.淺論中醫藥博物館的定位和建設[J].中醫文獻雜志,2006,24(1):56- 57.
[3] 夏婷.中美博物館的運行機制比較及對我國博物館發展的啟示[J].科普研究, 2012,7(2):29- 33.
G268
A
1006- 4737(2016)06- 0064- 04
2016- 07-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