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南京 2111728
?
新媒體背景下的數字出版研究
劉 璐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南京 2111728
摘 要新媒體時代下數字出版現已成為出版業主要發展方向。本文對數字出版的發展現狀、內容與技術等關系等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出版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越來越深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業界學者也從各種角度展開研究。相對于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媒體而言,新媒體是一種非線性傳播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互聯網、無線通訊、寬帶局域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具備即時快捷的特點,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時間地點接受信息,每個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傳播者,形成了一種雙向互動傳播。互聯網時代中人人皆是自媒體,使得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閱讀載體發生根本變化,也同時改變原有的出版、傳媒、發行格局。數字出版是出版行業與新媒體結合的出版業態,主要特征是生產及產品形態數字化,傳播渠道網絡化,由于快速便捷,互動性強成本低廉現已成為出版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根據《2014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在眾多新模式閱讀者的支持下,2014年數字出版實現了33.4%的增長速度,探究數字出版快速發展的成因,與政府的多途徑扶持也有很大關系。在去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關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方案,2015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將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等要求,給予新媒體更大的發展機遇,再加上今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出版物市場整體上揚,出版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來講傳統出版的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近尾聲,媒體融合將提供強勁動力以推動產業融合及市場重構。數字出版產業的“十三五規劃”也應在此基礎上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方案的有效對接,加大地方數字出版產業的整合,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發揮地方優勢,加強平臺建設探索數字出版新模式。
數字出版是精神文化與科技思維相融合的產物,內容和技術構成了其核心競爭力。“內容”是什么,是信息,是產品,產品首先要求好的質量和產品定位,如果只是發布一些無關痛癢的圖文信息,對內容沒有經過篩選和系統規劃,對于用戶而言,需求不明確,沒有什么意義也自然得不到關注。數字出版技術使數字內容呈現碎片化的特征,人們的大腦注意力是有限的,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堆砌在面前,挑出有效信息的成本會越高,內容過載使得閱讀量下降。作為內容生產者首先要對傳播內容進行充分開發利用,根據目標受眾進行內容過濾精準定位,直截了當地傳達有效信息,并增加信息的附加價值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一些互聯網巨頭如阿里、騰訊、新浪、百度等在加大數字閱讀投入的同時,內容建設與自出版也成為競爭焦點,利用大數據分析閱讀偏好,做到有的放矢。當然內容需要深度融合技術,沒有技術手段支撐的內容難以發揮最大價值。從歷史的來看,從結繩記事到鐘鼎銘文,從簡帛紙書到活字印刷,從鉛字排印到激光照排,技術的創新始終推動著出版業的變革和發展。多屏時代背景下,想要留住讀者需要全屏覆蓋,技術實施者將內容轉化為數字產品,在不同的數字終端上顯示,做到內容、渠道、平臺的全面融合,提升內容的傳播能力和實效,使數字出版產品多樣化呈現在讀者面前。
數字出版使傳統的出版行業受到強烈沖擊,并且這種影響還在不斷加深。新媒體近乎零成本的信息發布,受眾大多為免費收取閱讀,而傳統媒體產品需要制作成本。以目前情況來看,紙質書出版量萎縮,傳統的出版業融入數字出版是時代趨勢,那么數字出版是否會完全取代傳統出版業,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筆者認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面對新的挑戰,出版社、雜志社和報社也紛紛搭建各自的數字出版平臺,有數據表明,電子書推出之后反而能夠增加書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帶動紙質書的銷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數字出版也可拉動傳統出版達到共同收益,數字出版在內容上依賴傳統出版業,在傳播形式信息整合方面也會幫助傳統出版業進行創新。另外出版商和經營商選擇拓展領域讓出版業務與周邊業務相結合,挖掘附加價值,如臺灣的誠品書店成功的復合經營理念,成為一個集書店、畫廊、餐飲、商場的復合組織,塑造了一種精致多元的文化生活模式。書籍是文化的象征,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自古以來人們心中植根的閱讀文化不會消融,紙質出版物通過精美的設計可以得到與電子信息完全不同的效果,不但有視覺上的美觀精致,觸覺和嗅覺上的設計也可以讓讀者得到特別的享受。像素無法替代墨香,作為人類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未來有可能會成為一種奢侈品。每種載體都有其功能和市場,在未來出版業的發展道路上,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應是一種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傳播閱讀文化。
新媒體背景下的數字出版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脫節,數字出版人才多由相關專業轉行配置,人才的良莠不齊為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再有就是版權糾紛,不僅是在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之間,網絡環境的開放及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可復制性使得盜版內容橫生,部分網民缺乏抵制盜版的意識助長了網絡侵權行為;出版單位編審能力有待提高,有影響力的數字平臺和優質內容有待增多,數字出版的成熟是漸變式的,順應趨勢不斷完善方能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徐麗芳.數字出版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2]王松,李志堅,趙磊.新媒體傳播管理與數字技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劉 璐,所在院校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1-0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