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課改如一股春風已經吹遍了大江南北,我校在三年前也加入了課改的行列,掀起了課改的浪潮。“欲問山中事,須問打柴人。”作為一線老師,對課改新理念、新思維、新教材自始至終懷有一種獨特的感受。
這幾年,學校一直舉辦高效教學活動。很多老師說:那以前的教學都屬于低效了?是不是用了多媒體教學就是高效課堂了?是不是這樣推行了學生自主學習之后就可以不再要老師上課了?那要我們老師做什么呢?……
靜下心來想想,我們總做一件事情,做著做著就缺少了創新,每天按部就班,似乎就在不斷“復制”“粘貼”。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能做到其一就已經很不錯了。是否在講著講著,就脫離了目標?不分重點難點?是否依然還有自認為“我的課堂我說了算”占用了絕大部分時間?學生還只是在被動地接受?教學手段是不是還是老一套:一支粉筆一張嘴,拒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現在談一下我個人關于高效課堂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備課的四個面向
教師備課時要向教材編者、面向文本作者、面向學情、面向學生的未來,明確他們創作的背景動機,教師還要與文本對話,教師自己的理解可以映射學生的理解和思考。而學生的差異,教師又要仔細分析學情,并為之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做到以學生的學為核心,著眼于學生個體的未來,做到因材施教。
二、三維目標要清晰
體現三維目標是所有課程的基本要求,課改教學更應該關注三維目標的具體落實。不能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一廂情愿地只顧強化基礎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或者淡化知識要點,搞形式多樣的綜合培養。老師在課前要明白自己這堂課要講什么、怎么講、講多少要、達到那些要求,要胸有成竹,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體現主人翁精神,從而真正達到三維目標的統一。
三、師生互動要真實
一節課能否成功就是要看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當然也不是幾個熟面孔的活躍,其他學生只是聽眾或“看客”;或者老師提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不用思考便能作答如流;有些課堂氣氛熱烈,而實際上互動是單向的……真正的互動不只是師生互動,還應該是生生互動,是師生在共同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共同討論作答,從而達到情感共鳴,融會貫通,最終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另外,探究深淺要適當。真正的探究對象應該是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知識點。通過探明事理,最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而有些流于形式的探究,是不能起到真正作用的。于漪老師說:“一堂課要備一輩子。”大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課改如春風,沐浴課改的春風,學生定能茁壯成長;課改是陽光,盡享陽光的普照,教師才能看到教育的希望。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