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學
《教師教學用書》第36頁,在解釋“大雪紛紛何所擬”時是這樣解說的:后一喻“柳絮”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灑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并用雪萊的詩突出印證此種說法。
我認為此種說法欠妥,有點偏執。
據此,我檢閱《古代漢語常用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豆糯鷿h語常用詞典》對“驟”的解釋為:①馬奔跑;奔馳。②疾行。③多次;屢次?!冬F代漢語詞典》對“驟”的解釋為:①(馬)快走。②急速。③突然;忽然。結合課文《詠雪》來看:忽而雪驟。“雪驟”應該理解:①急速或者密集。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上課時提問(1):雪是什么樣的雪,是雪籽好,還是雪花好?學生爭論不止。是雪籽能表現“驟降”的情形,還是雪花能表現“驟降”的情形?學生一大部分認為“雪籽”。追問(2):假如是“雪籽”,大雪紛紛何所擬?是“灑鹽”一句用得好?還是“柳絮因風”比較好?追問(3):假如是“雪花”,大雪紛紛何所擬?是“灑鹽”一句用得好?還是“柳絮因風”比較好?課堂上,學生神采飛揚,各自成理,言之有據,都能自圓其說。
值得思考的是:現在的物象是“雪驟”。無從考證和再現當天的雪是雪粒?是雪花?然后再思考:是急速?是“密集”的意思?
任何一種表達,就是把物象,經過心境的轉化,形成主觀的意象。物象與意象之間的相似點越多,就越形象,才能形成比喻的本體與喻體之間巧奪天工的絕配。我們加入人物具體心境再想象一下:
雪籽“雪籽”的驟降,從空中急速飛下,從視覺上感知,好像驟雨一樣飛速直下,從聽覺上感知,“劈里啪啦”打在房屋頂上,好像千軍萬馬對陣中的萬箭齊發,這正是一個充滿血性陽剛少年對自己耳中世界的真實感知。
假如是“雪花”的驟降,在這里只有“密集”的意思,從視覺感知上,好像密積的大雪,如霧如紗充盈著整個天宇,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的姿態,這也正是少女情懷內心柔曼,才引出“驟雪”的輕盈飄逸,使人想到毛澤東《詠梅》“飛雪迎春到”的場景,二者可算異曲同工之妙。
這也正是英雄少年和少女情懷,對待同一種景象特殊的主觀感知。英雄少年橫刀立馬,指揮千軍萬馬,“灑鹽”成“矢”,萬箭齊發的風流灑脫,一個借“驟雪”鋪天蓋地,一統山河的英雄豪情。另一種是:溫婉少女,仙子當空舞紗,輕盈曼舞,憑借西風力,送我上輕云的柔曼飄逸。孰是孰非,各得千秋。
言語的多樣性,就是一種事物有千萬種表達。人類用自己的心境返照大千世界,每個人用自己的獨特感受表達世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聽自然之音,用自己的情感浸潤活化大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天然的認知。不管是“灑鹽空中”的驟擊山河,還是“柳絮風舞”的輕盈曼妙,都是獨特的情感造化的結果,都應該給予尊重,不應該厚此薄彼地妄加
評判。
所以“大笑樂”,不評價就是最好的評價。謝太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保護學子的獨特體驗。讓學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世界,用自己的心靈造化世界,用自己的筆寫主觀世界。教材的編寫意圖和設題目的,也是為了引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知語言魅力,評價詩句的多樣性,激發學生揣摩詩句的興趣。讓學生引發自己的想象力,尋找“物象”與比喻“意象”間廣泛最佳的溝通點,剖析意象“雪”與“灑鹽”“柳絮”之間最多的共通點,以便把大千世界的靜止物象,在學生豐富的想象中靈動出“鮮活”的畫面。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