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麗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化地學習。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課文閱讀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從重點詞句、語段的隱含義中提問
文章是從詞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逐步構成的。閱讀過程總需要把文章的各個詞語、各個句子、各個段落的內容聯系起來,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對語句、段落隱含義的質疑釋疑,有助于加強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對語句、段落隱含義的理解,一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二不能忽略寫作的背景。切不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
與果戈理的同名小說一樣,《狂人日記》中“狂人”作為作者的“傳話筒”,傳達作者的議論。他象征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和覺醒者。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看出來。
如,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等等。這些話表面看是“狂人”發瘋時的瘋言瘋語,但是細細品味就會產生疑問:“陳年流水簿子”指的是什么?研究什么東西?這像“獅子”“兔子”“狐貍”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會認為我吃了妹子的肉?要準確解讀這些詞句、語段的隱含義,就必須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魯迅先生賦予的象征意義,細心揣摩,品味,體驗。
品讀課文重點句段時,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敏感的思維能力,遇到課文可疑之處,讓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設想。
二、通過變換角度提問
人往往會困于思維定式,習慣于沿著常規的方向思考問題。學生質疑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獨辟蹊徑,獲取獨到的見解。
《狂人日記》呈現兩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是現實中的,小序部分,它告訴我們關于狂人的信息;另一個是狂人的世界,以不著日月的日記形式,揭示狂人的內心世界。閱讀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狂人的世界想象現實世界,對比兩個世界的不同,得出狂人發狂的地方。
另外,“狂人”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敢于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象征形象,一個敢于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征形象,那么,他與《藥》中的夏瑜一樣嗎?是“鐵屋子中的吶喊者”,優秀的覺悟者和啟蒙者嗎?
盡管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是豐富和深刻的,所以他被視為舊時代的覺悟者。但是小說真正的結局卻是:“然早已愈,赴某地候補矣?!边@意味著狂人反抗的失敗和倒退,意味著日記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夾道歡迎狂人回歸到傳統的隊伍中。作者在言語間,以一個不一樣的“狂人”表達了反諷的意味。
教師就是要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方面,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用原有知識經驗激活問題
在閱讀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原有的生活體驗來質疑課文,會促進更豐富的思考。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過不少關于魯迅的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孔乙己》《阿Q正傳》《祝福》等。批判國民性試圖達到對國民精神的改造,是魯迅創作中一以貫之的主題。魯迅先生一直以小說的方式呈現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愚昧、封建、落后。那么,通過切換視角,“當時的社會在‘狂人的眼中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引入《狂人日記》的學習。
其實,閱讀中提問的方法途徑有很多:從課文題目提問;從課后思考題提問;從結果追問原因;從原因問結果;從課文的表達技巧方面“提問題”:從標點符號處質疑;從文章的細節描寫處質疑;從人物、景物描寫處質疑;從文章的過渡質疑,從文章內容順序處(文章思路)質疑等等。而問題切入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激發式、誘發式、情境式、懸念式、連鎖式、對照式等,教師可根據需要選用。總之,教學過程就是師生雙方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反復過程,也是從有疑到無疑的反復過程。
總之,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這不僅對他們理性思考能力有幫助,還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參透課文的精髓。這些正是我們新課改所強調的能力
培養。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