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田
很久沒有在國內過圣誕節了,這一次圣誕節我在北京,氣氛之濃烈讓我很是意外。
商場里播放的都是圣誕歌曲,餐廳爆滿因為有圣誕聚會,身邊也有不少朋友提前好幾天就在微信里發各種圣誕祝福,還有一些單身朋友們老早就在惦記平安夜有沒有人陪著過,聽說還有不少公司甚至組織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圣誕趴,你能想到的關于圣誕樹、圣誕老人、馴鹿等元素一應俱全。這樣的北京,讓我有些錯愕跟沮喪。
我也不想掃大家的興,畢竟快過年了,氣氛熱烈點兒心情好點兒是好事。但是24日平安夜那天我看到《人民日報》的微博賬號上發了一個國內某景區在一個玻璃橋上裝飾了一個碩大的圣誕老人充氣娃娃的新聞時,實在忍不住了,我發了條微博說:你信基督教嗎?你家老小有過圣誕的傳統,今天晚上等著團聚嗎?你們單位今天放假嗎?如果都沒有,人家過節,咱湊什么熱鬧啊?
就在中國好多年輕人以過圣誕為榮的時候,“圣誕快樂”, Merry Christmas在英美這樣的國家已經是一句需要謹慎使用的話了。特別是在處處追求政治正確的美國,已經很少有人在不知道對方信仰背景的情況下,隨便開口說“圣誕快樂”。
圣誕節是基督教的節日,而基督教里面又分不同派別,各自的“圣誕”也不在同一個日子,天主教、新教的“圣誕”在12月25日,東正教的“圣誕”在1月7日,愛美尼亞教的“圣誕”在1月6日。而同樣也在12月25日慶祝節日的猶太人,對他們來說這一天不叫圣誕節,叫“光明節”,Hanukkah。所以在這一天里,你如果對非新教、天主教的基督教信徒說“圣誕快樂”,ta會說:“你搞錯了吧?”如果你對一個猶太人說了“圣誕快樂”,尤其遇到一個較真兒的,ta會很受冒犯,對你說:“你是故意的嗎?”
伊斯蘭國家的人通常也是不會把圣誕節當個正經節日來過的,頂多也就是些追潮流的小年輕。12月23日在北京,我還見到了來中國訪問的伊拉克總理阿巴迪,跟他做了節目專訪。盡管在伊拉克還是有基督教徒的,但是因為數量少,節日不成氣氛。所以對穆斯林,你也是不可以隨便開口對他說“圣誕快樂”的。
可是在圣誕期間,我收到了太多朋友發來的圣誕祝福信息,以至于如何回復對我來說成了一個問題。我不想見人就說“圣誕快樂”,因為就像我在微博上說的,如果這3個條件都不滿足,圣誕跟你是沒關系的。所以我會對國內的朋友回復說:“新年快樂!”對在香港的朋友,我會分情況,如果對方是基督徒,出于對朋友信仰文化的尊重,我會由衷地說一聲:“圣誕快樂!”如果對方不是基督徒,我會考慮到圣誕在香港是公眾假期,因此回復說:“假日快樂!”或者“Happy Holidays!”
實際上Happy Holidays已經成了在英美一些國家的公共場合取而代之Merry Christmas的標語了。理由就跟文中說的一樣,在分不清楚對方信仰背景的時候盲目送圣誕祝福,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而既然圣誕在這些國家是不用上學上班的,所以祝福每一個人假期快樂,總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