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邵猷芬

冬日暖陽,果園飄香,豐收的喜悅綻放在每個果農的臉上。
在這些笑臉當中,永豐縣八江鄉楊家嶺移民村貧困戶楊平生的笑容尤其難得。3年前,永豐縣果業局的技術人員與其結對幫扶后,指導他采用高位嫁接的方法更新品種,如今楊平生的橘園已陸續掛果上市。依托上千棵進入高產穩產期的果樹,楊平生昔日困窘的家庭狀況明顯好轉,脫了貧,摘了帽。
“在縣對口扶貧組的幫扶下,我流轉了20畝地種煙葉,收入是種水稻的好幾倍,摘掉了窮帽子。”談起現在的生活,永豐縣石馬鎮東湖村村民李金唐高興不已……
從昔日的貧困戶身上延展開來,我們看到的是永豐縣精準扶貧的全幅畫卷。
永豐縣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東北部、羅霄山脈東段,屬“紅色東井岡”主要區域范圍,是原中央蘇區全紅縣。自2012年承接省委扶貧開發幫扶以來,該縣深入貫徹中央、省、市各級領導關于扎實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搶抓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省委扶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以“六大扶貧”、精準扶貧等為重點,狠抓扶貧項目建設,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切實提高貧困群眾自身發展能力,貧困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2012至2014年,全縣累計籌集各級扶貧資金10954.87萬元,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移民搬遷等扶貧項目926個,幫扶13650人脫離了貧困。全縣的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 11.1%降低到9.3%;貧困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8196元,提高到10873元,增長32.7%;全縣30個省級重點貧困村貧困人口8925人,貧困發生率為19.8%。
兩三年的時間帶給了永豐縣許多改變。不久前,兩三天的時間里,本刊記者走訪了永豐縣,行走在當地鄉鄉村村,體會到的是老表們辛苦了一年后的喜悅:腰包鼓了,房子新了,日子有盼頭了。
探究山鄉的變化,感受到的是黨員干部用心幫扶的力量,是產業扶貧的力量,是精準扶貧的力量,是當地資源優勢與國家扶貧政策結合后產生的效應。
全縣聯動出大招
據了解,截止到2014年底,永豐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有8076戶,32601人。“再難治的病總有對癥的良方。”永豐縣縣委書記朱新堂表示,讓這3萬多人過上好日子是政府應有的擔當,是黨員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必須付出真心,要變輸血為造血,在精準上下功夫,
為此,該縣吹響了扶貧攻堅大決戰的沖鋒號,全縣黨員干部把責任扛在肩上,參與到精準扶貧的攻堅戰中。今年8月,縣委中心組成員分為223個組,分別帶隊到全縣21個鄉鎮最偏遠、最貧困、最落后的30個貧困村,開展“走貧困村、訪貧困戶、謀扶貧策、幫脫貧事”精準扶貧調研活動,掀起了扶貧攻堅的新高潮。
永豐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吳賢增介紹,該縣黨員干部紛紛深入一線,當起了扶貧政策的宣講員、家長里短的裁判員、致富產業的技術員、服務群眾的辦事員。
龍岡畬族鄉78歲的老黨員李奕金和妻子是留守老人,他們想把自家門前曬谷場地硬化,防止雨天路滑,但有心無力。縣委辦扶貧工作組得知后,一周內就幫他們把場地硬化好。李奕金感動得緊緊握著工作人員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吳賢增說,舉措創新是關鍵。按照“交朋友、摸實情、找路子、扶資金、促增收”的思路,永豐縣重點推行“五個一精準到戶”工程,增強了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執行力。
入農家、訪百姓,下基地、看產業……在噓寒問暖中,貧困戶與扶貧干部的心貼得更近,在竭力謀求致富路子中,黨員干部與群眾的手與手握得更緊。
整村扶貧面貌新
此外,改善發展條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成了永豐縣扶貧干部“拼命都要辦好”的事情。
長期以來,基礎設施滯后是制約貧困村發展的重要瓶頸。永豐縣以抓好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主抓手,將整村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加快貧困村建設成美麗新農村的步伐。
去年,全縣共投入2009萬元資金用于26個貧困村莊整治,先后打造了君埠村古丘組、鹿岡村豐祿源小區、長坑村長坑組等一批具有廬陵文化特色的典型新農村;新修道路30.6公里,新建橋梁2座,改水372戶,新修水利建設6處,完善社區建設4處,項目惠及572戶8500余人,進一步完善了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新農村建設點向貧困村傾斜,加快了貧困村建設新農村的步伐,提升了村莊整治水平,改善了貧困村農民的生活生產條件。
記者走進沙溪鎮長坑村長坑小組,一排排廬陵文化特色風格的小洋樓錯落有致;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公路直通各家各戶;居民休閑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農家院里時不時傳來嘩嘩自來水聲……村里喜人變化不禁讓村民們拍手叫好。
產業扶貧摘窮帽
“以前靠種幾畝水稻維持生計,生活總是沒有起色,去年,縣里扶貧的領導提供部分資金,引導我種煙葉,收入是種田的好幾倍,如今,我流轉了20畝地種煙葉。”永豐縣石馬鎮東湖村種煙戶李金唐,見到對口扶貧的縣國土局精準扶貧工作人員激動地握手言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近年來,永豐縣始終把幫扶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發力點,投入1000萬元重點打造扶貧產業帶,全縣形成了以井岡蜜柚、綠色蔬菜、高產油茶、食用菌蘑菇、茶葉煙葉、百合白蓮、林木花卉七大特色富民產業為支撐、由南向北及由東向西的“十字型”扶貧產業帶格局。產業扶貧項目覆蓋到貧困戶5500戶,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4100元。
觀念改變是脫貧關鍵。走出大山的村民經過多年打拼,思想觀念上了新臺階,認識到“要錢要物不如要產業要技術”,眼光看得更長遠。
鹿岡鄉巷口村63歲的村民劉勇元夫妻曾因意外痛失獨子,一度過著精神上無依靠,經濟上無依靠的日子。近年來,通過鄉鎮干部的幫助和鼓勵,依托原有的種植蘑菇的技術,兩夫妻通過發展蘑菇產業,年收入達5萬元。劉老伯告訴記者,要感謝黨,感謝國家好政策,感謝縣鄉干部的傾情幫助,給了他很大的安慰。
同時,青年創業正點亮永豐縣許多小山村的未來。鹿岡鄉黨委書記凌忠堅介紹,現在鹿岡鄉許多村里資源盤活、產業興起、機會增多,三分之二的年輕人回村就業創業,財氣、人氣都旺了起來。鹿岡鄉鹿岡村村民李福鴻過去一直在浙江農場打工,父親因病欠債,他決心回老家發展。依托過去打工的經驗和技術,李福鴻的葡萄基地已初成規模,未到豐產期每年的收入也達4萬元,日子過的風生水起。
“讓老樹開出新花,讓新芽長成大樹”,脫貧后的村民們有自己的思考。如今永豐縣的許多村民已不只是簡單關心大棚的數量和產出,還關心產銷能否對接、賣的價格好壞,品牌意識、質量意識越來越深地走進原先的貧困戶心里。
扶貧扶智更扶志
沙溪鎮梅林村40歲的貧困戶黃衛平只有初中文化,長年在外打工養一家老小,生活拮據。2014年,鎮政府得知情況后,將其推薦安排到縣里的電子商務產業班培訓學習,如今,黃衛平坐在家里開辦了永豐特產網店,在網絡上“吆喝”農特產品,每月輕輕松松收入上萬元。
扶貧先扶智,永豐縣堅持資金扶持與智力扶持并重,把“雨露計劃”、“陽光計劃”培訓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大力開展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群眾的就業技能,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就業。重點抓好農村科技示范戶和致富能人的培訓示范帶動工作,不斷提高其科技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因地制宜,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自主創業培訓,實現貧困農戶每戶掌握1項以上實用技術,助推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自主創業致富。
2012-2014年,全縣共舉辦各類培訓班 9 期,培訓農民2313多人,其中開展計算機、電子、針織等專業的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420人,培訓合格率100%,轉移就業率97.8%。共組織了316人參加農函大學習,并獲得農函大結業證書。使11.6%以上的貧困戶勞動力普遍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
掌握了一門實實在在的技術,貧困戶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愈加堅實。
獎罰同施 督促干部真抓實干
永豐縣縣委書記朱新堂多次強調,黨員干部工作組要像對待自己親人和家人一樣,清楚明白知道每戶扶貧對象的困難和想法。在全縣扶貧攻堅推進大會上,該縣由分管領導現場隨機抽查了10名科級干部,考問其精準幫扶工作情況。在眾目睽睽之下考問是該縣倒逼干部將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做到真正幫扶的措施之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該縣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實行工作和督查兩條線的獨立運行模式。每個季度進行督查,對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有實招、干實事、見實效的干部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的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對落實不力的嚴肅問責。同時,定期召開扶貧攻堅推進會,以現場隨機抽查的方式,當場詢問科級干部所幫扶的貧困戶家庭情況、采取的幫扶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倒逼領導干部積極主動地抓好精準扶貧。
永豐縣在完善考核機制的同時,還把評議權交給貧困群眾,由貧困群眾對幫扶自己脫貧的干部進行點評,進一步促使黨員干部沉下身、靜下心,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上下聯動,有序推進;敢于創新,全面覆蓋;真情投入,傾情幫扶,這是記者在永豐縣采訪期間最深刻的感受。永豐縣的精準扶貧工作有創新、有亮點、有成效。相信,隨著黨中央精準扶貧戰略部署的進一步落實,永豐縣貧困群眾的小康夢即將實現。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