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面,毗鄰西藏的地方,有一個國家叫尼泊爾。雖說是我國的友好近鄰,但大多數國人對它卻是了解不多、知之甚少。知悉它的“最大公約數”,恐怕莫過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中國和尼泊爾所共有”。
一、一個只有兩個鄰國的神秘山國
尼泊爾是一個內陸山國,位于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邊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接壤,東、西、南三面則被印度所包圍——本來,尼泊爾東邊是與錫金為鄰,但1975年錫金被印度吞并之后,其東邊之鄰國也是印度了。所以,尼泊爾只有兩個鄰國,這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
1.“雪山王國”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這個山脈成為尼泊爾和中國的天然國界。包括珠穆朗瑪峰(在尼泊爾稱的薩加瑪塔峰)在內,世界10大高峰有8個在尼泊爾境內。而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終年白雪皚皚的珠穆朗瑪峰,所以有著“雪山王國”的美稱。
尼泊爾東、西、北三面群山環繞,因此自古有“山國”之稱。從北邊8000多米高的世界屋脊,到南部臺拉河只有海拔70米的谷地平原,海拔高度在短距離里如此急劇陡降,世上少有。而這,恰恰造就了尼泊爾多姿多采的氣候和自然美景。
2.地形地貌
尼泊爾境內山巒重疊,境內多高峰。全國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北部為高寒山區,終年積雪,最低氣溫可達-41℃;中部河谷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南部平原常年炎熱,夏季最高氣溫為45℃。在同一時間里,當南部平原上酷熱異常的時候,首都加德滿都和帕克拉谷地里,則是百花吐艷,春意盎然,而北部山區卻是雪花飛舞的寒冬。
3.神秘山國
尼泊爾是一個山區國家,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民風淳樸,外界對之了解甚少。因此,對外部世界來說,尼泊爾是一個神秘山國。
尼泊爾擁有多個世界之最:
擁有世界上8000以上的山峰最多的國家。
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在尼泊爾,叫做Kali Gandaki Gorge。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在尼泊爾,叫Tilicho Lake 。
尼泊爾是佛教發源地(而不是許多人所誤解的印度)。大約在公元前563年,佛祖釋迦牟尼就出生在尼泊爾的藍毗尼古迦毗羅衛國境內。
尼泊爾,曾經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印度教國家,全國差不多有8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直到5年前(2010年)實行共和制政體才成為世俗國家。
二、一個從古老王國迅速轉制成為現代民主制的國家
1.古老王國
尼泊爾是亞洲的古國之一。公元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出現了一些國家,主要有基拉特(公元前6世紀—公元4世紀)、李查維(公元4—13世紀)、瑪拉(公元13世紀—1768年)等王朝。
17世紀中葉廓爾喀人興起,在西部甘達基河沿岸建立了一個小王國(沙阿王朝的前身),1768年,巴里斯威·那拉揚·沙阿統一了尼泊爾地區,結束了加德滿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據的狀態。尼泊爾語——西部地區的一種印歐語系語言,代替了尼瓦爾語成為官方語言。
2.外力侵染
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占領印度后,漸漸向北進發,經常侵略哲孟雄、不丹等小國。1814年,尼泊爾遭到英國入侵,被迫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屬印度,外交受英監督。1846年,親英的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將軍發動政變,國王大權旁落,拉納家族世襲首相。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獨立,并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條約”。
3. 君主立憲
1950年,國王特里布萬和王儲馬亨德拉在印度支持下,通過談判恢復王權,拉納家族統治結束。1951年2月,特里布萬國王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1960年,馬亨德拉國王取締政黨,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1972年,比蘭德拉國王即位。1990年,尼泊爾爆發大規模人民運動,比蘭德拉國王被迫實行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
2001年,王室突發血案,比蘭德拉國王等王室成員遇害,國王胞弟賈南德拉登基。2002年5月,賈南德拉國王解散議會,并于同年10月解散內閣,直接干政。2005年2月,賈南德拉再次解散政府,親自執政。2006年,“七黨聯盟”與尼共(毛主義)聯手發動反國王街頭行動,尼泊爾恢復議會。
4.走向共和
2006年5月,尼泊爾議會通過新內閣提交的決議草案,解除國王擁有的一切特權,規定尼泊爾為“世俗國家”,議會成為全國最高權力決策機構。2007年12月,尼泊爾執政的七黨聯盟領導人簽署協議,決定廢除君主制。2008年4月,尼泊爾舉行制憲會議選舉,尼共(毛主義)取得220個制憲會議席位,成為最大政黨。2008年5月27日,尼泊爾制憲會議成員宣誓就職,尼泊爾制憲會議正式成立。次日,尼泊爾制憲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議案,宣布取消君主制,將國體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
三、一個資源豐富卻經濟落后的國家
1.資源豐富
尼泊爾資源豐富,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水能資源。
⑴礦產資源:主要有金屬礦藏鐵、銅、鋅、鉛、鎳、鈷、鉬、金、鎢、鈦和銀等,非金屬礦藏有菱美礦、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石榴石、云母、石墨、石英、陶土、磷礦、花崗石、硅巖、寶石等,能源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鈾、地熱和煤。
⑵生物資源:境內共有6500多種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和鳥類。
⑶水資源:尼泊爾水能蘊藏量達8300萬千瓦,約占世界水電蘊藏量2.3%。其中2700萬千瓦可發展水力發電。尼泊爾是世界上除巴西之外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有產出83000兆瓦清潔水電的潛力。
2.經濟落后
尼泊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⑴農業:尼泊爾是一個農業國,8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總產值約占生產總值(GDP)的40%。山多地少,全國有耕地面積325.1萬公頃,占幅員面積約18%,人均耕地面積2.5畝。主要農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油料、煙草等。
⑵工業:尼泊爾工業基礎薄弱,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主要有制糖、紡織、皮革制鞋、食品加工、香煙和火柴、黃麻加工、磚瓦生產和塑料制品等。工業產值占GDP的20%左右。
⑶交通:境內交通以公路和航空為主。截至2012年3月,公路總長為23454千米,其中瀝青路面9917千米。有各類機場45個,直升機停機坪120個。除首都有一國際機場外,其余為簡易機場。有一家國營的尼泊爾航空公司、6家私營航空公司和一家私營直升飛機公司。國內主要城鎮有班機通航;同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孟加拉國、文萊、新加坡、中國香港、阿聯酋、德國和英國等國家和地區通航。
⑷外援:經濟嚴重依賴外援,預算支出的1/3來自外國捐贈和貸款。2012年,尼泊爾接受外國援助達14.79億美元,主要援助國和國際組織是:英國、日本、印度、美國、挪威、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和歐盟等。經合組織發布的《2014全球發展援助展望》報告顯示,預計尼泊爾接受的發展援助將由2014年的10.2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億美元。尼財政部負責人稱,截止2015年3月底,尼泊爾本財年(2014年7月16日至2015年7月15日)接受的外援承諾達到25億美元新高。
四、頗具旅游業發展前景的國家
“這里有世界上最原始的風情和最善良的人群,
這里是人文攝影的天堂……”
尼泊爾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1.豐富的旅游資源
⑴世界上最親近自然的地方。
尼泊爾境內山巒重疊,境內高峰林立。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度差之大為世界所罕見。河流多而湍急,大都發源于我國西藏,向南注入印度恒河。南部是土壤肥沃的沖積平原,分布著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草原;中部河谷區,多小山,首都加德滿都就坐落在加德滿都河谷里。巍巍喜馬拉雅山擋住北方干冷的寒風,氣候宜人,風景美麗。北部山地地區,山高谷深,云霧繚繞,高山終年積雪。
全國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由于地形復雜,全國氣候各地不一。在同一個時間里,南北氣候差別頗大:當南部平原上酷熱異常的時候,首都加德滿都和帕克拉谷地里,則是百花吐艷,春意盎然,而北部山區卻是雪花飛舞的寒冬。
尼泊爾被譽為世界上最親近自然的地方。這樣的自然風光與景象,為尼泊爾發展旅游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⑵古跡遍地,人文薈萃
尼泊爾地處亞洲文明的交叉地,是佛教的發源地。同時,尼泊爾又是一個曾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印度教、佛教和皇宮的建筑金碧輝煌,頗具特色;廟宇、古跡眾多,建筑、雕刻藝術精湛。這些寶貴的人文資源構成了當地獨特的旅游資源,為尼泊爾的旅游業發展實乃錦上添花。
2.旅游景點/項目
⑴登山和朝圣:尼泊爾境內有200多座6000—8000米的山峰是爬山愛好者的向往之地,宗教及歷史文化古跡不勝枚舉。豐富的文化和宗教遺產、精美的古典建筑可供印度教和佛教徒朝圣。全國有14個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公園,可供旅游者徒步旅游和狩獵旅游。于是,徒步、登山、漂流、探險及民俗古建觀賞、宗教朝圣等便成為優勢旅游項目,其中徒步和登山旅游較為發達。
據統計,每年到訪的外國游客中,專以登山為目的旅游者約占28%。僅珠穆朗瑪峰每年就吸引約3.5萬名登山愛好者前往。
很多登山客需要借助當地的夏爾巴人幫助才能順利登頂,這無疑大大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因為在西方和尼泊爾向導陪同下隨團登頂的費用高達每人次5萬美元以上,而聘請一位專職西方向導登頂的費用則要比這高出1倍以上。雇傭一位夏爾巴人的工資高達70萬尼泊爾盧比(在這個人均GDP為750美元的國家,70萬尼泊爾盧比相當于6900美元)。
⑵加德滿都谷地:是尼泊爾世界遺產最集中的地方,主要有斯瓦揚布佛塔、老皇宮等7處著名世界文化遺產。
⑶奇特萬國家公園:是印度和尼泊爾之間喜馬拉雅丘陵地帶中為數不多的未遭破壞的自然區域之一,也是世界上罕見的亞洲獨角犀牛的棲息地和孟加拉虎的最后藏身地之一。
⑷薩加瑪塔國家公園:位于喜馬拉雅山區,北部與西藏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接壤。公園總面積1244平方千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首批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之一。
3.旅游業方興未艾,前途似錦
⑴旅游業發展迅速
尼泊爾旅游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初,是尼泊爾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旅游創匯是尼泊爾國家外匯收入的第三大來源。
近幾年來,尼泊爾的旅游業發展迅速:
2014年,共有超過80萬的游客到尼泊爾旅游,旅游業為尼泊爾吸引外資157億盧比,創造GDP 1716億盧比,占到GDP的8.9%。直接創造就業崗位487000個,旅游業從業人數占到就業總人數的3.5%。
2015年,預計游客有望攀升至99.7萬人次,創造GDP將增長5.8%,達到1816億盧比。
⑵“4.25”地震給旅游業以沉重打擊
然而,正當尼泊爾人對2015年旅游業的發展樂觀以待的時候,這年4月25日卻發生8.1級地震,全國40%的地區受到影響。據初步估算,地震造成的總的經濟損失將達到5000-10000億盧比(約合50-100億美元),約占國民經濟總值的25-50%。
地震對尼泊爾旅游業的打擊尤為巨大,首都加德滿都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均遭損壞,多處磚造建筑物和木造的寺院坍塌,不少歷史遺跡被地震夷為平地,并且很難恢復。在此次強震中,共計損毀了14座重點古建筑,其中12座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部分為完全坍塌,重建時間預計長達5至10年。
⑶重啟中國市場,旅游業前景光明
盡管地震給尼泊爾的旅游業以沉重打擊,但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尼泊爾重啟中國旅游市場,為尼泊爾旅游業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希望。在相關國際組織的嚴格監督下,尼泊爾的各種旅游設施不僅達到了安全保準,甚至有些設施得到了提升。
據統計,近年來赴尼泊爾旅游的外國客人數量大幅上升,中國游客的增加尤為突出。2005年,到尼泊爾旅游的中國游客不過兩三萬,而2014已經接近20萬。中國成為尼泊爾第二大旅游客源國,僅次于印度。隨著兩國往來航班的不斷增加以及吉隆口岸的開通,未來幾年中國游客將有望達到每年25萬人次。
尼泊爾將目光瞄準了涌入西藏的大撥中國游客。2015年預計將有1700萬游客造訪西藏,尼泊爾盤算,到西藏旅游的中國游客只要分流10%到尼泊爾,就會給它帶來可觀的收益。
現在,尼泊爾全境所有的世界文化遺址都已向游客開放。境內35條徒步線路僅有兩條受到地震影響,旅游旺季以來,越來越多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重回大山。
重啟中國市場為尼泊爾的旅游業帶來了好運,預示著尼泊爾的旅游業將迎來光明的前景。
[作者簡介]
程宇航,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