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衛
會昌縣地處江西省東南部,國土面積2727.5平方公里,人口52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中央蘇區縣。由于歷史原因和受區位、自然條件的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至2014年底,全縣還有貧困村11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073人,貧困發生率16.48%,各項經濟社會指標落后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值,存在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基礎條件差、發展能力弱等問題,扶貧開發任重道遠。為此,我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的要求,以中國夢為引領,不斷加快扶貧開發進程,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以中國夢為引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不斷增強精準扶貧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為切實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會昌縣搶抓國家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的歷史機遇,將扶貧開發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一是認真學習中央、省委、市委關于扶貧開發的一系列決策和部署。結合開展“嵐山讀書”活動,進一步深入學習上級關于扶貧開發的政策文件,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部署要求上來,不斷增強精準扶貧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二是用好中央、省、市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的政策。《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和國家實施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戰略為會昌縣扶貧開發、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全縣各級各部門用足、用活、用好當前政策紅利,弘揚蘇區精神,立足會昌實際,大力實施“產業強縣、教育興縣、旅游旺縣、城建靚縣、民生固縣”發展戰略,努力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
二、以中國夢為引領,以勇爭一流精神抓好精準扶貧工作,不斷加大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力度
按照“一、二、三、四”的思路,強力推動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各項工作的落實。
(一)咬定“一個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盡快消除貧困人口,以會昌的脫貧“摘帽”支持全省、全市脫貧“摘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的說,就是按照“總體布局、分類推進、先易后難、由表及里”的思路,加大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力度,到2015年底,力爭全縣貧困人口比2014年底減少3.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目前的16.48%降至10%以下;到2017年,力爭全縣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農村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2018—2020年,進一步鞏固精準扶貧攻堅成果。
(二)堅持“兩個精準”
一是識別精準。按照統一規范的識別標準和操作流程,嚴格把好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確認審核關。建立科學的監測評估體系,根據動態化管理的要求,對穩定脫貧的及時退出,對返貧需扶持的及時納入,確保貧困人口識別精準。
二是施策精準。采取群眾“點菜”、政府“下廚”的方式,做到“三個一”,即為貧困戶建立一本扶貧臺賬、制訂一個脫貧計劃、定做一套幫扶措施。具體操作上,一方面對喪失勞動能力的3574戶11345人低保戶、2014戶2794人五保戶,織牢社會保障“網”,實行政府“兜底”、救濟扶貧,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另一方面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15857戶60934人貧困人口(其中扶貧戶12147戶46243人、扶貧低保戶3710戶14691人),根據不同的貧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確保“應扶盡扶”。
(三)用好“三個平臺”
一是用好結對幫扶平臺。全面開展縣級領導結對幫扶鄉(鎮)、縣直單位結對幫扶村、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確保所有鄉(鎮)有縣級領導結對幫扶;確保所有的貧困村有單位結對幫扶;確保所有貧困戶有干部結對幫扶。實行縣領導結對幫扶貧困戶不少于7戶,縣直單位、鄉鎮(科)級領導結對幫扶貧困戶不少于6戶,一般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不少于5戶,做到全縣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一包到底,不脫貧不脫鉤,確保進入小康。
二是用好社會幫扶平臺。使用APP信息平臺,通過手機客戶端將貧困戶、貧困村的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愿進行有效對接、互聯互通,讓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團體、愛心企業能更好地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
三是用好對口支援平臺。充分用好國家審計署、國家質檢總局的部委優勢,搭建好項目對接、產業承接平臺,積極爭取兩個國家部委在政策、技術、信息、人才及改革試點方面的支持。
(四)突出“四項重點”
一是圍繞“換窮貌”,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以整村推進的方式,加快完善全縣110個省級貧困村(其中國定貧困村54個)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水、電、路、房、網絡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重點實施交通、水利、農田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解決好貧困村群眾出行難、灌溉難、飲水難、就醫難、入學難、村“兩委”無活動場所等問題,促使全縣貧困村面貌有明顯改觀,群眾生活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是圍繞“挪窮窩”,突出抓好易地搬遷移民。繼續采取搬遷移民與縣城和圩鎮擴建相結合,方便搬遷移民對象經商務工;與發展產業相結合,促進搬遷移民對象增收致富;與招商引資相結合,解決搬遷移民對象就業安置;與勞動力轉移培訓相結合,提高搬遷移民對象就業創業技能;與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相結合,對因居住地自然環境惡劣而致貧的貧困人口實施搬遷移民扶貧。目前已在臺商創業基地安置區規劃建設“夢想家園·臺商園小區”移民扶貧項目,采取最優惠的政策,將居住在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戶搬遷安置其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或創業。同時,積極探索建設鄉鎮、社區保障性住房,引導居住分散、設施配套難的貧困戶搬遷移民。
三是圍繞“改窮業”,突出抓好特色富民產業。對因缺產業、資金致貧的貧困人口,堅持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大力推進農業扶貧。按照“山上茶果林、田間煙稻菜、欄里豬牛羊”的模式,重點發展周期短、效益高的立體生態農業,對貧困戶發展產業給予產前、產中、產后扶持,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推進旅游扶貧。對具有旅游資源稟賦、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的沿線鄉村,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鄉村道路、環境整治、改廚改廁和家庭旅館、小型超市等項目建設,鼓勵當地村民發展農家樂、采摘園、垂釣園等休閑旅游項目。規劃 “珠蘭上照紅土娃基地——會昌山森林公園——文武壩革命舊址群——周田紫云山——筠門嶺小平廣場——漢仙巖風景區——羊角古堡——洞頭畬鄉風情”旅游精品線路,努力打造全省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區,實現“旅游旺縣富民”目標。積極探索電商扶貧。立足會昌縣生態環境一流、特色農產品豐富的優勢,積極與國內電商平臺對接,探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做大做強會昌醬干、米粉、橘柚、臍橙、酸棗糕、雪蓮果、綠殼雞蛋、巴馬香豬等綠色生鮮農產品品牌。依托著名電商“1號店”打造“會昌農特館”,力爭讓更多的貧困戶走上“電商脫貧致富”之路。
四是圍繞“拔窮根”,突出抓好教育培訓工程。針對缺技術、缺文化、缺信息的貧困戶,重點通過三個渠道進行幫扶: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利用國家教育部、上海職業技術學院對口幫扶會昌職業技術學校的有利條件,用好會昌珠蘭示范學校“農科教相結合”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辦學平臺,堅持“短中長”相結合、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采取定單培訓、校企聯訓等方式,扶持貧困勞動力掌握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開辟市場化用工平臺。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人力資源公司對貧困勞力進行就業、培訓、職介等“一條龍”服務,讓貧困戶盡快實現就業脫貧。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重點面向貧困戶招聘一大批鄉鎮水庫管理員、護林員、保潔員,有效解決長遠生計問題。加大扶貧助學力度。對于因學致貧的貧困戶,通過辦好一鄉一所公辦幼兒園、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普通和職業高中貧困生免費、新入學大學生政府救助、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社會慈善助學等方式,全力保障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確保不讓一人因貧困而輟學。同時,認真落實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積極開展定向培養鄉(鎮)農技員,讓貧困家庭子女通過接受更高等的專業教育,從而走出山村、走出貧困,改變命運。
三、以中國夢為引領,以鐵的紀律抓好作風建設,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堅強保障
打鐵還需自身硬。推進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加快全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要求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和干部職工要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良好工作作風。一是持續深入地開展“三嚴三實”教育,圍繞省委提出的“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工作方針,對照工作目標,查找思想、作風方面的不足,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二是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深入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始終保持同貧困群眾的血肉聯系,切實為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系列實際困難。三是強化警示教育和崗位廉政教育,結合廉政風險防控管理體系建設,完善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機制,確保扶貧項目申報、實施和資金使用精準規范,實實在在用到貧困群眾最需要解決的需求上,發揮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營造干部職工清正清廉的良好形象,為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奔小康提供堅強保障。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