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山
吉林卓雅律師事務所
論行政處罰法設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憲法依據
劉寶山
吉林卓雅律師事務所
我國行政處罰法設定的核心要素是為了規范公職機關的行政執法和處罰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的執法合法性,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民間組織的合法權利。在行政處罰法中實踐有效的公民基本權利,就必須充分了解憲法賦予公民的陳訴權、申辯權、知情權和聽證權的具體規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行政處罰法;公民權利;憲法依據
(一)受罰主體的特定性
在我國憲法規定中,行政處罰法的執行機關為享有特定性質處罰權的行政機關,而行政機關既是行政處罰法的執行者,也是落實行政處罰的責任人,它體現在諸如:環保局、衛生防疫站、技術監督局等特定機關,行使的是憲法賦予的行政委托。當憲法沒有規定其所享有的特定行政處罰權時,行政單位只享有其他行政執法權力。在受罰主體的授權組織中,根據憲法規定應該歸屬于橫向的行政執法部門授權的組織,它應該是基于國家法律認定的事業單位,以避免在行政處罰過程中出現處罰不當或者處罰過重的情況。
(二)被處罰人的特定性
在我國憲法規定中,充分強調了被處罰人的法定資格和獨立行使民事權利的能力,側重于行政執法部門的民事訴訟權利的管理。其中,在被處罰人的法定資格規定上,我國憲法規定,行政處罰法應該針對年滿14周歲的中國公民,強調公民必須具有自主行為的實施和辨識能力,才能履行行政處罰法所實施的財產處罰和自由處罰。在被處罰人的形式民事權利能力方面,憲法強調行政處罰法實施的中國公民必須具有正常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正常辨識自身的民事行為,并且對其產生的后果能夠擁有清楚的辨識能力。
(三)被處罰人行為的特定性
在我國憲法規定中,適用于行政處罰法的被處罰人的行為包含以下幾方面特征:首先,被處罰人所進行的民事行為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違背了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其次,被處罰人所進行的行為只是違反了民事訴訟所強調的行政處罰法,但是沒有違背刑法的法律要求,但是必須進行相應處罰的中國公民、法人和民間組織。
(四)處罰目的的警示性
在我國憲法規定中,行政處罰法強調的是懲戒罪責,治病救人,強調通過行政處罰法讓違法者付出成本和代價,通過犧牲違法者的一部分權益來達到懲戒的目的,而這部分權益、成本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自由,而對廣大民眾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在行政處罰法中,處罰的手段包含了查封、凍結、扣押等財產方面的行政處罰,也包含了責令整改或者責令整改期限等自由方面的行政處罰。而具體的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法律依據,處罰目的必須建立在處罰適合正確的法律基礎上,整個執法過程嚴格規范,必須符合行政處罰法對于執法范圍的明確要求,滿足行政行為的司法特性。
(一)陳訴權和申辯權
在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我國公民享有程愫權和申辯權,它集中在行政許可的申請過程中,強調的是被處罰人在受到行政處罰時,可以根據司法規定,在責令整改的期限內提起免除行政處罰陳訴,享受行政處罰申辯,而且被處罰人有權說明免除行政處罰的理由、證據和事實。
陳訴權強調的是受處罰人對于行政執法機關所依據的行政處罰法律條例、認定的違法事實和采取的行政處罰措施所提出的異議,陳訴過程是建立在對于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違法事實和行政處罰措施的認定和主觀看法的基礎上,同時也可以提出自身的法律主張和行政處罰要求。
申辯權則是建立在行政處罰的陳訴過程中,是指受處罰人有權對行政執法機關的監督管理部門或者行政仲裁機關提出取消行政執法機關行政處罰決定,并在申辯過程中針對行政執法機關所主導的行政處罰指控、行政處罰依據,提出不同的法律意見和法律申辯,從而對于行政違法行為進行法律解釋、說明和辯護,通過法律申辯的形式來駁回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處罰,避免行政執法機關作出不利于被處罰人的行政措施。
(二)知情權
在我國憲法規定中,公民在遭遇行政處罰時,當事人有權利了解行政執法部門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依據、處罰證據以及法律依據;有權利獲得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被處罰人應該享有哪些知情權;有權利獲取行政執法部門的明確告知,需要被處罰人履行的責令整改的內容或者責令整改的時限;有權利獲知行政執法部門在何時、何地舉行何種形式的聽證。所以,知情權是憲法賦予行政被處罰人所必須了解的必要信息,也是被處罰人用來履行自己的合法權益,能夠運用足夠相關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或者立場。
根據憲法的相關法律條例和行政處罰法的相關規定,知情權具有憲法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特征,同時其也有自身的特點:首先,知情權是一種公民個人基本權利。憲法對于公民知情權的充分保障,才能使得公民有機會獲取到各種重要信息。其次,知情權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與陳訴權、申辯權、聽證權相互聯系和依存,而知情權是履行其他權利的先決條件。最后,知情權挑戰的是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權威,它也突出了憲法的民主和實踐的精神。
(三)聽證權
根據我國憲法的相關法律條例,行政執法部門在勒令受處罰人停止商業活動,吊銷相關許可證或者營業執照,或者進行較大金額的罰款時,根據行政處罰法,受處罰人應當主動提出舉行聽證,而行政執法部門或者具體的行政執法人有義務及時聯系受處罰人申請聽證。當受處罰人提出聽證申請后,行政執法部門必須在法定5個工作日內接受聽證申請,并在20個工作日內組織相關聽證,而受處罰人不承擔由性質執法部門組織聽證而產生的任何費用。
在行政處罰法中設定受處罰人的聽證權,它的法律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聽證是司法所賦予的公平正義的體現。在行政處罰過程中履行受處罰人的聽證權,就可以做到合理、客觀和公正。其次,聽證權有助于提高行政執法部門的效率,做到行政決策的及時和準確。最后,聽證有利于公法和私法的統一,更有利于協調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做到合理合法,簡化法律程序。
(一)陳訴權和申辯權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在實施行政處罰權中的陳訴權和申辯權時,主要是采取兩種形式,一是聽證。根據法律規定,在受處罰人的行政陳訴和申訴過程中,行政執法機關有義務主動聽證,而憲法的相關法律條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也對行政許可聽證的事項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行政執法部門在開展主動聽證時,應該及時向社會和受處罰人進行法律公告。此外,當行政處罰涉及到受處罰人的重大利益關系時,行政執法部門在做出必要的行政處罰時,需要通知利益相關的第三方進行被動聽證,而被告知聽證權可以從作出行政處罰起5個工作日內,行政執法機關必須在20個工作日內組織聽證。
受處罰人履行陳訴權和申辯權的另一個方式就是直接向行政執法機關或者實施行政處罰的個人提成陳訴和申辯,雙方采用自由民主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此種方式沒有嚴格的限制,也不需要嚴格的法律程序。這種形式能夠將雙方所持有的法律條例、違法事實和行政處罰進行交換,也有助于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處罰人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知情權
知情權之所以被稱為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它的意義就在于它符合憲法對于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更是人民享受民主和自由原則的內在要求,憲法通過知情權來宣揚主權歸民和主權用民的思想。在我國行政處罰法中,受處罰人的知情權與行政公開是踐行憲法和法律的兩個方面。在公民知情權的司法實踐中,它被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所謂廣義的知情權涵蓋了公法領域和私法領域兩部分的最廣泛的知情權,它包括在行政處罰過程中,行政執法部門披露的處罰信息和法律依據,也包括行政執法部門的責令整改內容和責令整改期限,它向受處罰人披露的行政立法知情權,是公民履行陳訴權和申辯權的重要依據。而私法領域的知情權更多是依據行政執法機關或者行政執法人與受處罰人面對面進行交流,所披露的非官方的行政處罰信息和法律依據,它更多是建立溝通交流,加強雙方之間的磋商。狹義的知情權即公法領域內的行政處罰知情權。
(三)聽證權
在行政執法部門根據行政處罰法作出裁決之前,受處罰人根據知情權可以獲取到行政處罰的處罰事實、法律依據和處罰裁決,其可以根據行政執法部門的法律依據和裁定結果,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進行陳訴和申辯,表明個人主張。在行政處罰部門作出裁決后,受處罰人根據憲法規定可以履行舉證權,有權在聽證會上提出證據來表明行政執法部門的錯誤處罰和自己并非違法的依據,從而證明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處罰違反了法定范圍,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隨著我國憲法的不斷完善和民主法治的不斷進步,聽證權適用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廣泛。當對公民實施罰款,而沒收的財物金額達到較大數目時,或者受處罰法人的違法所得,包括違法錢款和違法物品合計金額達到較大數目時,執法機關需要根據本省關于行政處罰法中聽證權的有關規定,在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前,告知受處罰人享有聽證的權利。
行政處罰法是我國專門為了針對公職機關與公民權利之間的法律糾紛而制定的行政法律,它側重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公職機關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利,協調公職機關與公民權利之間的矛盾與平衡,我們的行政執法部門和普通公民都需要明確其具體內容,認真履行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和義務。
[1]胡照青.行政處罰法不是社會管理萬能之法[J].上海人大月刊.2011(10)
[2]王雨沐.完善行政處罰法的幾點建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3(01)
劉寶山,男,吉林卓雅律師事務所,二級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