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法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文物管理所
淺析生態文化視野中的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發展
杜永法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文物管理所
生態文化的主要核心思想是尊重生命、愛護大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國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地區的生態文化的精神層面是指與自然相適應的物質以及對生命的認知,對大自然的認識以及與自然界的關系,在這一領域當中,本文根據生態文化視野中的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發展進行分析。
生態文化;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
黑龍江沿岸是在我國西北地區,其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黑龍江得名。雖然處在我國的北方位置,但是早在古代時候就有人類文明活動的影子,自古以來都是很多個民族共同占領地區,從而過著群體的生活[1]。黑龍江地區物產比較多,資源充足,養育了這個地區所生活的人們,其中很多部落的人民都創造了自己的政權,打造了具備民族特點的文化藝術,使整個黑龍江生態文化逐漸在上升,并且還具備古代文化發展的姿態。
我國黑龍江沿岸在歷史發展當中在一步一步的前進,自公元13世紀,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發展就達到了一個最高點的歷史階段,在這個屹立在兩座明珠奪目的古城中,即牡丹江上游和河谷平原。直到今日,這兩座現代古城還是屹立在這里,代表著我國歷史。并且還在這古城中還可以清晰的看見歷史成長的記錄,為現代人們想象了解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根據。讓現代熱門可以在近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銘記這段歷史存在[2]。生態文化視野中的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自10世紀到13世紀,是我國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在這一歷史當中,黑龍江地區的西北民族建立了政權政策,并且在同一時間內統治了王朝,然后正式冊封,成為了屬于唐王朝的地區民族。該民族一共存在了近240年,這是當時東北地區最為強大的一支政權隊伍。很多人們在該黑龍江地區安居樂業,過著經濟穩定并且逐漸上升的生活,在盛唐封建文化的熏陶下,接受了漢唐以往的文化和與管理制度,然而也是這時候儒教和佛教在黑龍江沿岸進行傳播發展,封建的政治思想和理論成為了目標和準則,最后,民族的文化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相結合為一體,其中還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古跡,這些不僅加深了黑龍江地區的古代文化,同時還為我國的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帶來了一些色彩[3]。繼13世紀后,我國黑龍江沿岸地帶又迎來了第二個鼎盛的時期,待勇敢的女真族人們帶領下,一舉打敗了北宋和遼過兩大朝,并且組建了自己的政權。這段歷史是我國發展前進的一個轉折點,并且還標記著我國西北人們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與之前的部落隊伍相對比,現如今的政權發展要比之前多十幾倍,更為主要的是不僅打破了長城南北隔絕的情況,還發展了很多我國歷史的古代文化傳播,使黑龍江沿岸變成一個充滿古代文化的城市。
在這兩個鼎盛的時期,有一個共同點,其歷史背景和古代文化都一樣。西北地區的人民是在經歷過了北方民族的斗爭統治之后,先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他們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類型的歷史文化熏陶表現的形式,是西北地區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古代文化形式的改變。因此,都是黑龍江沿岸養育出來的相同精神和傳統文化。與居住在南方的溫熱潮濕的環境人不同,西北的天氣是四季分明,溫暖的時間比較少,由于人們長時間的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下,因此,這里的人們的性格都是勤勞樸樹、勇敢善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北地區的人們才會努力拼搏改善自己所生活的狀態和自然環境,實現并且打造屬于自己更好的未來。相對于中原統治的人們呢,奢侈并且軟弱,與西北地區的人們剛好相反,這也是我國黑龍江沿岸地區的人們世代傳遞的優良品德,也可以作為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的一種表現。
所謂的生態文化實際就是傳統理論中的一種延伸和拓展,基本的原理是,人與人和大自然之間的相互依賴,人類是需要依靠大自然才能夠賴以生存,而自然環境的好壞是需要我們去維護,人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不能夠僅限于人與人之間,需要向外擴展到大自然當中,大自然中的生命甚至無生命群體成為了人類道德底線的根本。其中尊重生命就是將核心都集中在對生命的認知,對自然的環境認知以及和諧相處,其中主要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我國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也是我國應該維護的一種,可以作為無生命的一種生態文化,是需要我們共同去關系以及相處,并且古代文化也是作為生態文化保護的道德衡量標準。由于我國黑龍江是處于西北寒冷時間比較長的地區,因此,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都有堅韌、勇敢的性格,其都是心地善良,對我國的生態文化盡可能的去維護,不去刻意將其破壞,所以,我們要繼續維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對我國古代文化以及生態文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我國人們生命的基礎特征。黑龍江沿岸生態文化在精神層面中主要體現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活基本知識,也是在對生命認知后的自然關系等。用生態文化的視野去分析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發展,可以很多的將我國古代發展理論延伸到現代的生活的當中,不僅可以實現自然環境保護的人人有責,還可以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畫面,對我國、對地球以及對我們在自然環境生存的每一位人們都好處,并且也都存在責任。處理人與自然生命的關系,其實并不難,人們都是需要依靠自然環境的生長,與自然是分不開的整體,雖然這些理論我們都能夠明白,但是實現起來還是比較困難。我們可以通過生態文化視野中去觀察我國黑龍江沿岸古代文化發展的情況,值得我們現如今的人們學習。
黑龍江沿岸地區雖然是處于我國西北地區,但是這里的民族如同一條長江一樣走過了我國歷史發展的道路,這些民族文化除去物質還有一些發明以外,最重要的是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這在精神文明也有創造,從而形成了我國的古代文化發展。
[1]方子玉.對古代文化的研究與反思--葛志毅教授《譚史齋論稿續編》介紹[J].管子學刊,2014,18(22)∶2895-2896.
[2]魯志美,韓殿棟,劉永文等.近代上海地區企業的文化構建及其對小說傳播的促進[J].江漢論壇,2015,43(37)∶4191-4194.
[3]蘇春梅.高校古代漢語課的文化呈現——論"古代衣食住行"在教學中的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5(11)∶1156-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