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瑄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時間是什么?——從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到現代物理時間觀
李晨瑄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時間問題不僅是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現代物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早在中世紀,奧古斯丁就在《懺悔錄》中對“時間”進行了思考。當今的物理學工作者也對時間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竟與奧古斯丁的殊途同歸,這不僅讓我們重新看待奧古斯丁和中世紀哲學,并且引發了我們對于世界和自身的新一輪思考。
時間;奧古斯丁;《懺悔錄》;現代物理學
時間是什么?如今,鐘表遍布世界各處,使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是幾時幾分幾秒;只要在頭腦中稍作計算,我們便可以知道今年已經過去了幾分之幾,距離明年還要多久;我們每天都熱衷于為自己制定時間表,將時間分割為不同的部分……時間總是與我們同在,但我們依然無法回答“時間是什么”這一問題。隨著物理學家對時間的深入研究,很多人開始相信:時間根本就不存在。這顯然與我們對于時間的日常感受格格不入,但卻與奧古斯丁的時間觀不謀而合。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闡述了上帝先于時間而存在:那些認為你在造物之前虛度光陰的人都應該清醒一下,他們是錯誤的。你是時間的主人,是時間的創造者,你在沒創造時間前怎么會有時間的消逝呢?顯然,奧古斯丁認為:時間與物質世界同時存在。但他卻否認了時間對于物質的依賴:時間不是天體的運動,如果有人祈求讓太陽停滯,且太陽真的停滯了,那時間也仍然會繼續……物體的運動和度量運動的時間根本就是兩回事……總之,時間不是物體的運動。在他看來,時間僅是描述物質運動的一種方式。
在愛因斯坦的思維實驗中,觀測者用光信號比對時鐘,以此來確定事件的時間。他們認為:我們可以用廚房里一個鐘的滴答聲來描述圍繞地球的一顆人造衛星位置的改變,或是用人造衛星的軌道來描述頭發顏色變白的速度……如此一來,不用時間,照樣可以描述改變。因此,時間只是物體或事件相互關聯的中介,物理學家為了能夠簡潔地描述宇宙運行規律,把時間項加入物理學的定律中,但不能因此將時間等同于物質運動。雖然出發點并不相同,但當代學者在時間與物質運動的關系上,得出了與奧古斯丁極其相似的結論。
我們習慣于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但在奧古斯丁看來,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只是“此時”。他說:一個月、一天、一個小時,它們都不屬于現在。如果我們能設想一個小到無法分割的時間點,這一時間點可以被稱為現在,它飛速從未來變成過去,沒有任何連續性。但一經延展,他們又將被分割為過去和未來。因此,現在沒有任何長度。接著,他又將對“此時”的思考延伸至“彼時”:我們不能說過去的時間曾是長的……過去的已經過去,它已經完全不存在了……未來將會是長的,因為它屬于未來,還尚未存在,但也不能被稱為長的時間。最后,他得出結論:時間只能被分為過去之物的現在,現在之物的現在和未來之物的現在。
傳統牛頓物理學奠定了我們通常的時間分割觀念。牛頓提出,這個世界生來就配備了一個母鐘,它將世界分割成無數瞬間。此外,他還認為流淌的時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箭頭。然而,時間或許從未流動。首先,當我們說某一物體的運動時,要去測定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改變,也就是將一種物理過程和另一種相聯系,從而得出結論。但當我們談論時間運動的時候,我們卻是將時間和它本身相聯系,因此,“時間流逝”在邏輯上不成立。其次,所有時間的發生都有先后次序,這些次序不可逆。但就像指南針一樣,時間的箭頭指向未來,只是顯示了某種不對稱性,并不能證明時間的運動。事實上,我們不但從未在日常生活中觀測到時間流動,也沒有任何的物理學概念表明時間流動。再次,狹義相對論認為,現在這個時刻并不具備任何絕對而普遍的意義。如果你和我處在相對運動中,對于同一個事件,我們也許會有不同的判斷。總之,像奧古斯丁一樣,現代物理學家也認為,時間也不能分割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因為在宇宙中,每一個時間點都占據著相同的地位。
雖然無法把時間分為“過去”和“未來”,但我們心中依然存有過去和未來的痕跡。這些留存在我們心中的“時間”又是什么呢?
奧古斯丁回答說:我不知道時間是什么的延展,但我認為它的確是一種延展。也許是思想本身的延展。接著,他舉例說:我們的耳朵能清楚地覺察出長音節是短音節的兩倍,且我們也只能在一個音節結束后才能聽到下一個音節……我應該相信經驗豐富的感覺……所以,我所度量的不是音節本身,而是留在我記憶中的東西。他認為:“被期望的東西通過人們的注意進入記憶”——這就是時間在我們的心靈中活動的全部過程。
現代研究者也認為:時間的存在和流動或許與人類大腦的某種功能相關。他們推測,時間可以在兩個方面可以讓我們產生在流動的錯覺。第一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熱力學差異:記憶的形成是單向的過程——新的記憶增添信息并增加了大腦的熵值,我們也許把這一單向性理解為時間的流逝。第二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理解可能與量子力學有關。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過去和未來都是開放的。當我們觀測時,一個現實將從一系列可能性中顯現,開放的未來變為確定的過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時間之流。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是觀測者的意識讓自然作出了決定,比如牛津大學的羅杰·彭羅斯主張:時間流動的感覺可能與發生在大腦中的量子過程有關。在許多學者看來,無論時間的真面目是怎樣,我們腦海中的時間可能只是一種由人腦這種“特殊裝置”制作的產品,這與奧古斯丁的結論具有家族相似性。
也許是因為同樣對生命存有疑問,或是同樣對世界充滿期待,雖然相隔十幾個世紀,但對于時間問題,我們竟和奧古斯丁有著如此相似的答案。對我們來說,他并不僅僅是哲學史中的寥寥數筆,更是指引我們前進的一道曙光,他告訴我們的不止是上帝,還有這樣的真理:當我們向外張望一無所獲時,請審視內心,或許會發現蛛絲馬跡。
[1]奧古斯丁著.張暉,謝敬編譯.懺悔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163-314.
[2]克雷格·卡德倫著.虞駿譯.時間是幻覺?.北京.環球科學.雜志社,201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