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榮 趙 誠
(昌邑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山東 昌邑 261300)
?
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術后繼續出血危險因素
姜子榮趙誠1
(昌邑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山東昌邑261300)
〔摘要〕目的探討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術后繼續出血的危險因素。方法對比分析微創術后繼續出血的患者(觀察組)與血腫穩定的患者(對照組)的基本資料、手術情況、尿激酶使用情況及血壓,分析高血壓腦出血在微創術后繼續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1)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出血部位、原發出血量及尿激酶使用等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而觀察組手術時機、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術后收縮壓、術后舒張壓等與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2)多因素分析顯示手術時機、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術后收縮壓、術后舒張壓均是引起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顱內血腫引流術后繼續出血的危險因素。結論合理選擇手術時間和穿刺部位、術后加強血壓控制、注意術中抽吸的速度、控制首次抽吸量,是減少微創血腫清除術后再出血風險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血腫清除術;繼續出血
1青島市黃島區人民醫院神經外二科
第一作者:姜子榮(1970-),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微創神經外科學、納米神經外科學研究。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微創術后繼續出血患者與血腫穩定患者的基本資料、手術情況、尿激酶使用情況及血壓,分析高血壓腦出血在微創術后繼續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194例,按照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后是否發生繼續出血分為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后發生再出血的觀察組及在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后未發生再出血的對照組。觀察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37~79〔平均(56.27±10.57)〕歲;術前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5~14分,平均(9.82±2.69)分。對照組162例,男83例,女79例;年齡36~78〔平均(57.01±9.98)〕歲;術前GCS 5~14分,平均(9.78±2.70)分。兩組年齡、性別、入院時GCS、出血部位、原發出血量及尿激酶使用等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1)經顱腦CT證實;(2)均知情同意,且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1)蛛網膜下腔出血或出血破入腦室;(2)排除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腦淀粉樣血管病等引起的腦出血;(3)混合性腦卒中;(4)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5)正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者。
1.2方法在CT引導下確定血腫中心的顱表定位,然后使用YL-1型顱血腫穿刺針,以選擇的部位作為穿刺點,穿刺至血腫中心穿刺成功后,側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腫,如未見血性液流出,向血腫腔內注入生理鹽水5 ml+尿激酶5萬U液化血腫,抽吸量約為原出血量的50%,復查顱腦CT,定時開放引流管3~4 h,2次/d,沖洗、抽吸。每日上午8~9時及病情加重時復查顱腦CT,3~6 d后復查CT或再無引流物排出可拔除引流管。
1.3再出血的判定標準及危險因素分析術后再出血定義為患者接受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后1~3 d復查頭顱CT血腫體積大于血腫排出量和殘存量之和。血腫量(ml)=π/6×長軸×短軸×層面數〔1〕。術后再出血的可能危險因素包括手術情況、尿激酶使用情況及血壓等〔2〕。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2結果
2.1繼續出血的發生情況發生繼續出血的患者32例(16.49%),繼續出血位置均為原有的出血部位,繼續出血量<30ml者10例(31.25%),30~80ml者15例(46.88%),>80ml者7例(21.88%)。
2.2繼續出血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觀察組手術時機、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術后收縮壓、術后舒張壓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后繼續出血的單因素分析(n)
2.3繼續出血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存在統計學意義的手術時機、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術后收縮壓、術后舒張壓等納入到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機、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術后收縮壓、術后舒張壓均是引起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微創顱內血腫引流術后繼續出血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微創顱內血腫引流術后繼續出血的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系統的多發病,微創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是治療顱內血腫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達到消除顱內血腫的目的,具有相對簡單、快捷、創傷小、并發癥少、費用低等優點,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目前發生再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仍存在爭議〔3,4〕。有學者〔5〕研究發現在6 h以內因止血不牢固,患者容易發生再出血或繼續出血,因此他們主張在6~24 h行早期手術治療。本文研究結果表明6~24 h是最佳的手術時機,這主要是由于6~24 h血腫已凝固,再出血風向較低,此時為最佳手術時機〔6〕。本組研究還發現穿刺部位對再出血有很大影響。其中穿刺部位位于邊緣發生繼發出血的概率明顯高于穿刺部位位于中央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定位不準則不能有效清除血腫,同時顱內微小血管損傷概率增大,從而導致繼續出血的發生〔7〕。術中抽吸的量過大、速度過快也是易并發術后出血的另一個危險因素。表明術中抽吸的量過大更容易導致術后繼續出血的發生。術后收縮壓>200 mmHg、舒張壓>120 mmHg是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術后血壓發生驟升時,腦血流量急劇增加,大幅度的血壓變化容易導致再出血的發生〔8,9〕。
綜上,合理選擇手術時間和穿刺部位、術后加強血壓控制、注意術中抽吸的速度、控制首次抽吸量,是減少微創血腫清除術后再出血風險的重要措施。
4參考文獻
1郭仕峰,郝培來,薛彥忠,等.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術后繼續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12;52(36):42-5.
2陳建平,耿麗君.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10(4):245-6.
3司雨,王振宇.高血壓腦出血超早期患者手術方式和術后再出血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7):740-2.
4盧飆,周剛.軟通道微創與小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臨床探討〔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6):2494-5.
5孟慶良,楊思科,孟凡輝,等.高血壓腦出血超早期微創術中再出血的防治〔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5):586-7.
6趙長鎖.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術后再出血的臨床治療〔J〕.中國醫藥科學,2012;2(7):191-2.
7王峰曉,閆玉敏.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繼續出血再出血的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3):55-6.
8王雪鵬,王賀.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2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9):2183-4.
9劉金龍,張高健,揭家廣,等.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8):7-9.
〔2014-09-16修回〕
(編輯袁左鳴)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498-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