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蓓 梁勇前
(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廣東 佛山 528300)
?
老年人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的特點
羅蓓梁勇前1
(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廣東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人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的規律及特點。方法對該院2006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人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病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共收集病例136例,涉及該院38種抗菌藥物。按藥物分類前3位分別為喹諾酮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原發疾病涉及的主要系統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多見;藥源性疾病發生時間在用藥5 d內患者較多;藥源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其次是毒性反應;發生率較多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結論醫護人員需重視老年人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并積極進行用藥監護,為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
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但在其發揮作用的同時,可能引起相關的藥源性疾病〔1〕。由于老年人各個組織器官功能相對減退,同時可能伴有多種基礎疾病,需要多種藥物同時進行治療,且老年人防御能力相對下降,感染性疾病相對增多,使抗菌藥物成為老年感染性疾病應用較多的藥物。本文旨在探討老年人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的規律及特點,為臨床安全、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某院2006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年齡≥60歲的老年人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病例136例。男62例,女74例,年齡63~96歲。其中男性分布:60~69歲11例,70~79歲18例,80~89歲23例,90~99歲10例;女性分布:60~69歲13例,70~79歲22例,80~89歲25例,90~99歲14例,病因是由藥物誘發而出現的人體某個或幾個器官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損害,并且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2〕。
1.2分析方法將收集到的病例按患者年齡、性別、致病藥物種類、原發疾病種類、致病時間、藥源性疾病種類、給藥途徑進行分析,對其規律及特點進行探討。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和COX回歸分析。
2結果
2.1致病藥物種類根據《新編藥物學》第17版的藥物分類,統計引起藥源性疾病抗菌藥物的藥物種類、品種、藥品名稱及病例數,涉及該院正在使用的38種抗菌藥物。見表1。

表1 致病藥物種類分布情況(n)
1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第一作者:羅蓓(1977-),女,副主任藥師,主要從事臨床藥物研究。
2.2原發疾病種類在136例老年患者中,原發疾病涉及的主要系統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多見,其次為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此外還涉及部分外科術后感染等。呼吸系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9例(13.97%),肺部感染15例(11.03%),支氣管擴張并感染13例(9.56%),支氣管感染8例(5.88%),肺膿腫3例(2.21%),消化系統急性感染性腹瀉18例(13.23%),胃腸炎9例(6.62%);泌尿系統:尿路感染18例(13.23%),腎盂腎炎12例(8.82%),膀胱炎3例(2.21%),中樞神經系統腦膜炎2例(1.47%),腦膿腫1例(0.74%);心血管系統:心內膜炎3例(2.21%);血液系統:溶血性貧血2例(1.47%);其他:外科術后感染10例(7.35%)。
2.3致病時間藥源性疾病發生時間多在用藥5 d內(96例,70.5%),其次是用藥1 w后發生(6~7 d 9例,6.62%;>7 d 19例,13.97%),也有第1次用藥就發生的(12例,8.82%)。
2.4藥源性疾病種類藥源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52例,38.24%)、毒性反應(31例,22.79%)、二重感染(21例,15.44%)、細菌耐藥性產生(14例,10.29%),此外還有其他變現,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5給藥途徑在136為老年患者中,發生藥源性疾病的多為靜脈滴注給藥(83例,61.03%),其次是肌注(11例,8.09%)和口服給藥(36例,26.47%)。靜脈推注為6例(4.41%)。
3討論
無論男性或女性,發病患者數量隨著年齡的增加呈拋物線分布,分析調查數據,可見老年女性較易發生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但這是否確實與性別相關,有待進一步研究。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組織器官功能相應減退,例如老年人肝臟血流量降低,肝臟生物合成與生物轉化的能力減退,使一些在肝內代謝的藥物,如四環素類、克林霉素等在血液及組織中濃度增加,半衰期延長,容易發生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又如,老年人的腎體積變小,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硬化,腎小管排泄功能降低,使一些主要從腎臟排泄的藥物,如青霉素、頭孢菌素、氨基糖苷類、四環素等半衰期延長,清除減慢,導致血藥濃度增高,也會增加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但對于90歲以上高齡患者出現藥源性疾病數量較少的現象,考慮可能與目前90歲以上人群數量相對不多有關。
在此次調查中,出現藥源性疾病的抗菌藥物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喹諾酮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此外還有其他抗菌藥物。在喹諾酮類中,左氧氟沙星出現藥源性疾病的概率最多,這可能與左氧氟沙星相對其他同類藥物較廣泛應用有關。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引起抽搐、癲癇甚至改變等嚴重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在腎功能減退或有中樞神經系統基礎疾病的患者中易發生,所以老年人用此類藥物時,需根據腎功能減退程度減量用藥。在青霉素類中,青霉素出現藥源性疾病的次數較阿莫西林多;在頭孢菌素類中,出現藥源性疾病的藥物第一、二、三代均有分布,數量上未見明顯差異。根據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提醒醫護人員注意的是,老年人應盡量避免應用氨基糖苷類藥物,若臨床有明確指征需應用時,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根據監測結果調整給藥方案。另外,氨基糖苷類和第一代頭孢菌素注射劑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腎毒性,用藥期間應注意監測腎功能;克林霉素用于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時,使用劑量不宜較大,否則可能出現尿潴留。
本研究提示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腹瀉、尿路感染這些常見病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進行藥物監測,防止藥源性疾病的發生。此外,我們預防外科手術感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應用抗菌藥物,包括合理選藥、合理的給藥時間、途徑、合理的用藥療程等。
耐藥可能與多種誘因有關,例如藥物的蓄積、多種藥物同用導致相互作用的發生等。因此,建議患多種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應根據疾病特點抓住重點合理用藥,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配伍不當或療程過長。同時,提示我們,對于短期靜脈用藥的患者,需全程嚴密監測用藥情況;對于需長期口服用藥的患者也需要長期關注,防止藥源性疾病的發生。故建議在選用抗菌藥物時,首先考慮有效、足量、療程三個重點,有效是指對敏感菌感染的首選藥物,其次是聯合用藥問題,主要考慮抗菌藥效的增強和抗菌范圍的增大、藥物不良反應的減少。為了避免二重感染和細菌耐藥性產生,應選擇有效、足量的抗菌藥物、嚴格掌握抗感染治療時間,密切監測患者抗感染治療效果,一旦出現二重感染或細菌耐藥性產生,病情將難以控制,所以建議老年患者應用廣譜抗菌藥物時間不宜過久,尤其是體弱、高齡患者更應注意。
靜脈給藥由于藥物直接進入血液,所以藥源性疾病的發生率相對高于其他給藥途徑。在臨床治療中,靜脈滴注時最常見的給藥途徑,而對于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口服給藥又比較常見。目前臨床注射劑濫用現象比較常見,我們建議老年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首選口服給藥,只有在急救、口服困難或治療效果差的情況下才采用靜脈給藥,而且盡量選擇適合老年人服用的劑型。
綜上,抗菌藥物的種類、給藥途徑、用藥時間、聯合用藥等是否合理可能導致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對于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的預防有三個方面:①重視藥源性疾病的危害;②提高臨床安全用藥水平;③加強藥物安全信息收集和交流。對于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的治療有五個方面:①及時停藥、去除病因;②加強排泄,延緩吸收;③及時拮抗消除癥狀;④過敏反應及時處理;⑤器官受損時對癥治療〔4〕。對老年人應用抗菌藥物要熟悉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狀況,掌握各種抗菌藥物的抗菌效應和不良反應,選擇合理的種類、劑型、劑量、間隔時間、療程和配伍,確保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5〕。尤其是對于易發生藥源性疾病的抗菌藥物及體質相對易過敏的老年患者,要心中有數,積極防治,盡可能通過監測血藥濃度,個體化制定最佳的給藥方案。
4參考文獻
1劉秀珍,陳進,劉建軍.老年人藥源性疾病的臨床特點及藥學監護〔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4):2177-9.
2俞瑞玲,俞瑞萍,張興.老年人用抗生素應注意藥源性疾病〔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43.
3肖永紅.老年人抗菌藥物藥代動力學特點與臨床應用〔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0;16(3):144-7.
4高艷平.淺談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及抗菌藥物藥源性疾病的防治〔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3):41-2.
5李加.抗菌藥物在老年病人中的合理應用〔J〕.西南軍醫,2008;10(1):113-5.
〔2015-03-27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梁勇前(1976-),男,主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內分泌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522-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