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鄭州輕工業學院體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2)
?
女性老年人能量消耗水平與肥胖的關系
王曉波
(鄭州輕工業學院體育系,河南鄭州450002)
〔摘要〕目的探討能量消耗水平對老年肥胖超重女性人群的影響。方法采用體力活動調查表收集研究人群的體力活動狀況,并采用四分位數將個體的總能量消耗量分為低、中、高和較高能量消耗四級。控制年齡、教育程度、月人均收入、婚姻狀況、飲酒、吸煙和脂肪供能比后,分析能量消耗水平對肥胖的影響。結果低、中、高和較高能量消耗者的超重肥胖粗率分別為42.6%、38.9%、31.2%和20.8%。控制其他因素后,隨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水平增加,超重肥胖發生的危險性降低。與低能量消耗者相比,中、高和較高能量消耗者發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降低了24%、33%和43%。低能量消耗水平、高脂肪供能比、教育程度低和高收入也是肥胖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水平是影響老年女性人群超重肥胖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低能量消耗的城市低教育水平老年在婚女性是超重肥胖的高危人群。
〔關鍵詞〕能量消耗水平;肥胖;體力活動
第一作者:王曉波(197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老年人體育研究。
肥胖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遺傳和體育活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但遺傳對肥胖的影響只提供了可能性,因而更突出了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等后天環境因素在肥胖發生過程中重要作用〔1~3〕。體力活動不足或靜坐生活方式是引起肥胖等慢性病主要原因之一,增加體力活動位居健康促進十大措施之列,其健康效應已涉及肥胖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4~6〕。本文旨在分析女性老年人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水平與肥胖的關系。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分層、典型、隨機抽樣方法,從鄭州市城區隨機選取5個城區,每個城區再隨機選取2個老年女性相對集中的社區,從所抽取的10個社區中各隨機抽取居住5年或以上的常住女性居民150 人,剔除不符合條件者137人,總樣本量為1 363人。吸煙曾經每天至少吸一支煙,連續達6個月及以上者為吸煙,否則為不吸;飲酒平均每周飲酒一次者為飲酒,否則為不飲〔7〕;脂肪供能比(%)為攝入食物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攝入的百分比,分為﹤20%、20%~29%和≥30%三組。無嚴重急慢性疾患和肥胖遺傳史的常住老年女性居民。
1.2形態測量法按照《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工作手冊》要求對身高和體指標進行標準化測評〔8〕。肥胖:體重指數(BMI)≥28 kg/m2,超重:24 kg/m2≤BMI≤27.9 kg/m2,正常:18.5 kg/m2≤BMI≤23.9 kg/m2〔9〕。
1.3問卷調查法體力活動調查表是經過信效度檢驗的前期研究成果〔10〕。為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問卷由經統一培訓過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對居民進行入社區訪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年齡、民族、婚姻狀況、收入情況、教育程度、遺傳史、吸煙、飲酒、體力活動等)和體力活動問卷調查表兩部分。其中體力活動問卷調查內容分為家務活動、職業活動、閑暇活動、社會活動、靜態活動等五方面,主要調查每一種活動時間,如洗潄、外出逛街、走親訪友、看電視及睡眠時間等,上星期共參加鍛煉的天數、平均每次的活動時間、平均每天參加的活動次數、活動時呼吸和心跳加快的程度等。并依據調查結果計算:總能量消耗=(每一項體力活動項目的時間×熱能消耗率)×體表面積×(1+6%)或(1+10%);體表面積(女子)=0.005 86×身高(cm)+0.012 6×體重(kg)-0.046 1〔11〕。然后采用四分位數對能量消耗量(EC)進行水平分級:當EC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肥胖者與正常體重者年齡、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婚姻狀況、能量消耗水平、脂肪供能比均有差異(P<0.01),低能量消耗和中能量消耗者的比例顯著高于體重正常者(P<0.01)。見表1。 2.2能量消耗水平對超重肥胖的影響隨著能量消耗水平的增加,超重肥胖粗發生率降低(P<0.01)。在Logistic模型加入年齡、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飲酒情況、吸煙情況、婚姻狀況及脂肪供能比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分析發現,隨能量消耗水平增加,發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有降低的趨勢。與低能量消耗者相比,其他能量消耗水平者發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降低了24%、33%和43%。見表2。 2.3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控制其他因素的相對影響后,隨脂肪供能比增加,超重肥胖率升高,與<20%脂肪供能比者相比,脂肪供能比在20%以上人群組超重肥胖率增加了約0.5倍;在婚人群超重肥胖危險性普遍高于未婚、離婚或喪偶人群;與人均月收入≤1 000元比,收入1 001~2 000元、2 000元及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分別增加了45%和38%;教育程度越低,超重肥胖危險性越高,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中專、大學及本科和研究生的人群超重肥胖危險性分別增加了7%、65%和15%;飲酒和不飲酒人群超重肥胖率差異不顯著(P>0.05);吸煙者超重肥胖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0.62倍。見表3。 表1 老年女性基本情況統計表〔n(%)〕 表2 不同能量消耗水平對超重肥胖的影響 表3 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分析 3討論 體力活動不僅包括鍛煉和運動,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業余活動、家務活動和工作等〔12〕。體力活動對體質的健康效應已經得到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的一致公認〔13,14〕,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討論會〔15〕和醫學概論的報道稱:規律的體力活動是維持和改善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一種有效方法,其健康效應已涉及肥胖等許多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在另一項橫斷面研究中發現體力活動傾向于增加去脂體重、降低總體脂和腰部脂肪〔16,17〕,本研究支持這一觀點。 體格相似人群每日能量總消耗的差異主要用機體活動能量消耗差異來解釋,其由閑暇時間體育鍛煉活動產熱和非運動性日常活動熱效應兩部分組成。對于以靜坐生活方式為主的肥胖女性居民來說,造成每日能量總消耗的差異不能不考慮家務性、職業性、社會性和靜態性等非運動性日常活動的熱效應。研究表明,擁有機動車與肥胖有關〔18〕;職業性體力活動水平下降肥胖發生率增加〔19,20〕;每天花費在家務活動上的時間越多,對總體的能量消耗和體重控制等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21,22〕。提示影響能量消耗的各種體力活動行為方式是威脅健康的潛在危險因素,群體的營養充盈程度將隨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增加而降低,這一觀點在本次研究中得到證實。 4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9.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n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M〕.Geneva:WHO,1997:107-58. 3李國強.陜南中老年農村婦女體力活動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3):298-9. 4李國強.營養干預對中老年女性肥胖者的效果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307-8. 5李洋,李偉聽,范本浩,等.上海中心城區居民體力活動情況的調查〔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4;22(6):458-60. 6李國強.西安市中老年女性膳食營養及體力活動對體質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3):235-7. 7馬冠生,欒德春,李艷平,等.中國成年職業人群身體活動水平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J〕.營養學報,2007;29(6):521-3. 8國家體育總局.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1-3. 9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10李國強,李米環.中老年女性3 d營養及體力活動問卷的信和效度評價〔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5):116-8. 11葛可佑.中國營養科學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27. 12李國強,李米環.體力活動對中老年女性肥胖影響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3):76-8. 13馮承蕓.肥胖兒童心理狀況及健康干預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8):628. 14李國強.基于能量指標與體重指數(BMI)關系的評價肥胖標準的方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56-8. 15Kesaniemi YK,Danforth E Jr,Jensen MD,etal.Dose-response issues concern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n evidence-based symposium〔J〕.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6 Suppl):S351-8. 16李艷平.膳食脂肪和體力活動對體成分的相對影響〔D〕.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2000. 17李國強.基于醫學指標與體質量指數關系評價肥胖標準的方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43):8745-6. 18Bell AC,Ge K,Popkin BM.The road to obesity or the path to preventi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and obesity in China〔J〕.Obesity Res,2002:10(4):277-83. 19Bell AC,Ge K,Popkin BM.Weight gain and its predictors in Chinese adults〔J〕.Intern J Obesity,2001;25(70):1079-86. 20李國強,李米環,李宏印,等.中國漢族大學生體質發展趨勢與健康促進干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1):7765-7. 21Blair SN,Kohl HVV,Gordon NF,etal.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is good for health〔J〕.Annu Rev Public Health,1992;13:99-126. 22李國強.基于能量的調查結果與女性健康關系的定量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39(11):2690-2. 〔2014-07-29修回〕 (編輯杜娟)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2014GGJS-087);鄭州輕工業學院博士科研基金項目(2009BSJJ015);鄭州輕工業學院骨干教師資助項目(2011XCCJS007)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544-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