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琳 李 青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
?
成都市老年人生活質量及社會支持比較
黃琳李青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成都611137)
〔摘要〕目的分析成都市社區老年人與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及社會支持的現狀及關系。方法采用健康測量量表(SF-36)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RSS)調查成都市386名60歲以上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社會支持現狀,并與養老機構組380名老年人進行比較,分析老年人社會支持與其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結果成都市社區與養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量總分差異不顯著(P>0.05);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總分明顯高于養老機構老年人(P<0.05);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呈顯著正相關(r=0.239,P<0.01)。結論成都市社區老年人與養老機構老年人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現狀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總的生活質量水平均處于良好狀態。
〔關鍵詞〕生活質量;社會支持
第一作者:黃琳(1979-),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社區護理研究。
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區老年人與養老機構老年人在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現狀差異,并探討其影響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特征情況,分層抽取成都市武侯區的3個社區和5個養老院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成都市居民;②在成都市居住2年以上或在養老機構居住半年以上者;③到調查日期為止,年齡≥60歲。排除標準:①不愿意合作者;②由于智力或疾病等原因不能自行理解問卷者。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6份(95.75%)。其中社區386份,養老機構380份,年齡60~100〔平均(75.23±9.26)〕歲。男336人、女430人;60~69歲231人、70~79歲234人、80~100歲301人;漢族761人、少數民族5人;文盲124人、小學177人、初中159人、高中及中專169人、大專及以上137人;單身57人、已婚425人、離婚18人、喪偶266人;宗教信仰:有62人、無704人;原職業:無職業者79人、干部124人、技術人員186人、工人155人、個體27人、其他195人;個人月均收入:五保戶32人、500元以下93人、501~1 000元27人、1 001~1 500元137人、1 500元以上477人。社區與養老機構老年人婚姻狀況與原職業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其他無顯著差異(P>0.05)。
1.2調查內容①一般資料主要包括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及身體健康狀況。②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中文版)〔1〕信度Cronbach α為0.88,重測信度為0.83,適于老年人群生活質量的研究。包括36個條目,8個維度: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各維度得分范圍均為0~100分,越接近0,說明生存質量越差。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2〕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3個維度,總分分值越高說明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該量表主要用于測量個體的社會支持度。
1.3調查方法采用現場調查法。由2009級護理本科學生組成調查小組經統一培訓后,采用統一指導語現場向老年人說明情況后,請老年人自行填寫。如因軀體原因、文化水平等限制無法自行填寫,由調查員按統一方式向其復述問卷內容并記錄其實際回答。完成填答后,采用不記名形式當場收回問卷。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多元回歸分析及Pearson相關分析。
2結果
2.1老年人生活質量狀況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總分較養老機構老年人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社區老年人在生理功能、活力、社會功能3個維度方面的得分較養老機構老年人高,但只有生理功能維度的得分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養老機構老年人則在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5個維度方面的得分較社區老年人更高,但只有情感職能維度的得分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老年人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狀況養老機構老年人無論是在社會支持總分,還是在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得分方面分值均明顯低于社區老年人(P<0.01)。然而在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雖然養老機構老年人的得分較社區老年人低,但差異不具顯著性(P>0.05)。見表2。
2.3老年人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除了社會支持利用度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及客觀支持間都存在相關性(P<0.01或0.05),但相關系數r絕對值均<0.4,故屬于低度相關。與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都具有相關性的是生理功能、社會職能及生命活力(P<0.01),與支持利用度相關的維度是總體健康(P<0.05);與社會支持總分相關的維度有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與生命活力(P<0.01)及總體健康(P<0.05),但相關系數r絕對值均小于0.4,故也屬于低度相關。其余維度則和社會支持不具有相關性。見表3。

表1 成都市社區與養老機構老年人的

表2 成都市社區與養老機構老年人的

表3 成都市社區與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
3討論
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指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對自己身體、精神、家庭和社會生活美滿的程度和對老年生活的全面評價〔3〕。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本研究結果可能與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患病種類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社區老年人所患疾病前三位分別是骨關節疾病(12.8%)、高血壓(11.6%)及慢性支氣管炎(7.0%);而養老機構老人疾患前三位分別是高血壓(13.8%)、心臟病(11.5%)及糖尿病(9.2%),其心臟病與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社區老人(P<0.05)。進一步分析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原因,發現患病后家庭照顧困難是主要原因之一,也證實了該分析結果。
本研究結果原因,可能是社區老年人雖然可以在軀體上得到子女更多照顧,但子女們平日由于各種工作、學習壓力,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老年人進行溝通交流,而忽略了對老年人的情感支持;而在養老機構,老年人們除了在生活上能獲得一定的照料外,有一個相對穩定可信的人際關系網,老年人們之間的交流有共同語言,日常有豐富的活動安排,加之與家人通過網絡、通訊等保持聯系及子女定期看望老年人等,所以老年人們心理上并不寂寞。
因此,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針對社區老年人,子女要在關心老年人軀體健康的同時,應盡可能多陪伴老年人,避免對老年人的冷落與忽視,同時應主動與老年人進行交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排解老年人的心靈孤獨。 同時,養老機構的醫護人員應該進一步提高對入住老年人軀體生理方面的照護,應該根據老年人的日常自我照護能力,制定并嚴格執行相應的照護計劃。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能獲得來自他人(家庭、親屬、朋友、同事)和社會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援助,是建立在社會支持系統上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個體的影響力〔4〕。社會支持從性質上可以分為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指個體所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客觀支持指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5〕。肖水源〔2〕強調,社會支持還應包括個體對支持的利用情況,即調動社會網絡,利用他人支持和幫助的程度。本調查結果與以往報道一致〔6〕。這可能因為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夫妻關系及和子女的關系是最為密切和直接的。而養老機構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與社會的接觸相應減少,或者在需要幫助時不能及時得到來自子女和親戚朋友的幫助,即客觀支持少;加之,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功能逐漸下降及對養老機構生活的不適應等原因均可導致主觀支持的減少。本調查結果一方面說明養老機構老年人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和社區老年人沒有差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存在著差異,部分社區老年人雖可獲得支持,但卻拒絕別人的幫助。
有學者認為社會支持是人的基本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不是被動的,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7〕。它不僅需要外界的提供,還需要個體積極創造條件去主動獲取。因此,一方面,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應主動為老年人提供支持,尤其是兒女遠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喪偶老年人;另一方面,還應積極鼓勵養老機構老年人主動尋求家庭以外的社會支持,如退休前的同事、朋友和居住鄰居等。本調查結果與以往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區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相關性研究結果一致〔8~10〕。建立健全的社會支持網絡,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除給予物質幫助外,更應該從情感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以增加老年人們與社會的接觸機會,從而增加他們對社會支持的感受,尤其是促進老年人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將有助于提高個體對生活事件的預見和應付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能夠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
4參考文獻
1方積乾,郝元濤.健康狀況問卷〔J〕.中國行為醫學科,2001;10(特刊):19-24.
2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2):98-100.
3張建.中國老年衛生服務指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6.
4潘茅.心理應激.醫學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7-24.
5Mougias AA,Politis A,Lyketsos CG,etal.Quality of life in dementia patients in Athens,Greece:predictive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caregiver-related factors〔J〕.Int Psychogeriatr,2011;23(3):395-403.
6王艷梅,李萍,張麗娟,等.社區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314):490-2.
7潘茅.醫學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8-20.
8王艷梅,張艷芬,李萍,等.烏魯木齊市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J〕.疾病監測,2008;23(2):111-3.
9齊善夫,鄭成應,周東升,等.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2):164-6.
10谷玉冰.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0;26(5):93-6.
〔2014-09-27修回〕
(編輯杜娟)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項目(12SB024)
〔中圖分類號〕R2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546-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