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曉靖 通訊作者:劉玉楠
(河南中醫藥大學, 鄭州 450008)
?
盧躍卿治虛淋驗案一則
扈曉靖通訊作者:劉玉楠
(河南中醫藥大學, 鄭州 450008)
【關鍵詞】盧躍卿;虛淋;驗案
盧躍卿教授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腎病工作,學術、臨床經驗豐富,對中醫藥治療淋證有獨到見解。余有幸侍診左右,受益匪淺。現將盧躍卿教授治療虛淋驗案一則摘錄于下,以饗同道。
患者,女,51歲, 2015年6月23日初診。主訴:間斷尿頻、尿痛7年,加重1周。患者7年前食用辛辣食物后出現尿頻、尿痛,自服左氧氟沙星膠囊、三金片等藥物治療,癥狀消失。此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均自服抗生素治療,療效欠佳。3年前上述癥狀再發,于當地醫院行膀胱鏡檢查示:膀胱三角區黏膜白斑,并行鏡下電切術治療,療效不明顯。1周前患者勞累后上述癥狀加重,就診于當地醫院。查尿常規示:白細胞(±),隱血(+),細菌計數1972.6個/μL,尿培養示對多種抗生素耐藥(未見化驗單),口服中藥治療(具體不詳),療效差。刻下:尿頻、尿痛,伴小腹隱痛,腰酸,納可,入睡難,醒后難以復睡,大便正常。舌尖紅,苔黃膩,脈沉滑。中醫診斷:虛淋;西醫診斷:慢性尿路感染。方藥:山藥 30 g,白果10 g,黃柏10 g,烏藥6 g,桑螵蛸30 g,當歸10 g,黨參30 g,龍骨30 g,牡蠣30 g,龜板10 g,茯苓15 g,百合30 g,川芎10 g, 蒲公英15 g, 酸棗仁30 g。6劑,水煎服。
2015年6月30日二診:服上藥6劑后舌脈同前,尿頻、尿痛癥狀較前減輕,睡眠較前改善,上方治療有效,患者仍舌苔黃膩,故茯苓加至30 g以增強祛濕之力,同時加連翹10 g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2015年7月7日三診:服上藥后尿頻、尿痛癥狀明顯減輕,睡眠較前改善,大便溏,日2次。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滑。患者訴大便溏,故加陳皮15 g, 炒白術15 g,以健脾止瀉。
2015年7月15日四診:服上藥后尿頻、尿痛癥狀基本消失,大便已成型,前日冒風后出現頭痛,流清涕。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浮。患者熱象已退,故去蒲公英、黃柏苦寒之品,加蘇葉10 g,防風10 g,薄荷10 g,白芷10 g,以疏風解表。
半年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中提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漓不宣,故謂之淋。”盧躍卿教授認為,腎虛是老年女性淋證不可忽略的病機關鍵。故本病的治療,補腎是基礎,同時也要根據患者的癥狀靈活運用清熱利濕及活血化瘀之品。該患者老年女性,病程纏綿,系腎虛膀胱濕熱所致,腎與膀胱相表里,腎虛不固,則膀胱失約以致小便頻數,尿急,同時腎虛不能濡養心神,心失所養,故可見入睡難、煩躁等心腎不交之表現。治療當調補心腎、化瘀通淋。方選桑螵蛸散加減,方中桑螵蛸甘咸平,補腎固精,為君藥;龍骨、牡蠣、龜甲為臣,龍骨、牡蠣收斂固澀,且鎮心安神,龜甲滋養腎陰,安潛心神,既可增強君藥補腎固精之力,又增加鎮潛心神之功;佐以黨參補益元氣,山藥補脾益腎,茯苓養心神、健脾胃、祛濕濁,百合、酸棗仁補養心陰;久病多瘀,故加當歸、川芎活血化瘀;黃柏苦寒入腎、清熱燥濕;蒲公英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白果收斂固澀,兼除濕熱;佐以烏藥行氣止痛。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諸藥配伍運用,共收調補心腎、化瘀通淋之效。本案未大量運用清熱利濕之品,諸癥悉除,半年未復發,療效顯著。
小結
尿路感染屬中醫“淋證”范疇。淋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老年女性常見,臨床研究表明,中老年女性尿路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療后癥狀緩解率較育齡婦女低,病程纏綿,且易復發[1],西醫抗生素治療老年女性反復泌尿系感染并不占優勢。中醫理論認為,淋證的基本病機為濕熱阻滯下焦,但臨床中發現治療虛淋時,單用清熱利濕之法療效一般,且病情極易反復,得不到長期控制。盧躍卿教授認為,虛淋雖濕熱毒邪為患,但腎虛是其發病的基礎,同時貫穿于其發生、發展的始終,亦是其轉歸的病機關鍵,故臨床運用補腎之法。此病纏綿難愈,除了“腎虛”“濕熱”之外,還與“血瘀”有關。淋證日久多有瘀滯,瘀血與濕熱互結使濕熱之邪更難祛除,因而臨床治療應辨證運用活血化瘀之品。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活血化瘀中藥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與清熱解毒藥合用共同起到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環、調節變態反應、促使炎癥吸收及瘢痕組織軟化的作用[2,3]。盧躍卿教授指出,淋證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中醫的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扶正及祛邪的力度,一般在疾病的早期多以邪實為主,治療上側重祛邪,兼以扶正;中期正虛邪實并見,故扶正祛邪并用;疾病的后期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佐以活血化瘀。同時囑患者清淡飲食,多飲水,勤排尿,注意休息,注重外陰衛生,以減少淋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何曉峰,劉蔚,李科珍.不同年齡段女性復發性尿路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2):5078-5081.
[2]潘凱.活血化瘀中藥的抗氧化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0):328-329.
[3]鞠立霞,陳喆,任榮政.活血化瘀中藥治療原發性肝癌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6):491-494.
(收稿日期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