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華
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形態檢驗結果探討
孫永華
目的對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形態檢驗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方法35例難治性貧血患者設為難治性貧血組,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設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組。分別對兩組患者的骨髓形態進行檢驗,并對兩組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難治性貧血組患者骨髓形態檢驗結果中粒系病態、紅系病態、淋巴樣小巨核患者占比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檢驗結果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形態檢驗結果在臨床診斷上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
難治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形態;檢驗結果
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疾病,在臨床血象以及表現上卻有著很多共同之處,經常被混淆[1]。因此,準確的診斷方法是醫護人員制訂針對性治療方案的依據。本文主要對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形態檢驗結果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4月35例難治性貧血患者設為難治性貧血組,另選取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設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組。難治性貧血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5.62±9.81)歲。巨幼細胞性貧血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 21~76歲,平均年齡(45.24±10.2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無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驗方法 難治性貧血組患者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的檢驗方法相同,即引導患者取側臥位,在對其進行髂后上棘穿刺術的同時,對患者突出的臀部上方骨以及骶椎兩側進行標記[2]。標記完成后進行常規的消毒工作,并通過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效力發揮后,醫護人員對標記的穿刺部位進行固定,將20ml的注射器針管以骨面垂直方向刺入患者的骨髓腔,并抽取0.1~0.2ml骨髓標本,進行相應的檢查。骨髓標本涂片后放置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通過血常規檢查對兩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進行評測。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骨髓形態以及外周靜脈血進行觀察。骨髓形態檢驗結果主要分為巨核系、粒系以及紅系。其中巨核系主要有多核小巨核以及淋巴樣小巨核;粒系主要有粒系病態;紅系主要有紅系巨幼系以及紅系病態[3]。外周靜脈血檢驗結果則分為幼稚粒細胞以及幼稚紅細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難治性貧血組患者骨髓形態檢驗結果中,多核小巨核85.71%(30例)、淋巴樣小巨核97.14%(34例)、粒系病態77.14%(27例)、紅系巨幼系91.43%(32例)、紅系病態77.14%(27例);外周靜脈血檢驗結果中,幼稚粒細胞37.14% (13例)、幼稚紅細胞57.14%(20例)。
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骨髓形態檢驗結果中,多核小巨核88.57%(31例)、淋巴樣小巨核2.86%(1例)、粒系病態11.43%(4例)、紅系巨幼系97.14%(34例)、紅系病態5.71%(2例);外周靜脈血檢驗結果中,幼稚粒細胞34.29%(12例)、幼稚紅細胞54.29%(19例)。
難治性貧血組患者骨髓形態檢驗結果中粒系病態、紅系病態、淋巴樣小巨核患者占比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檢驗結果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難治性貧血作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一種,主要是對患者體內的造血干細胞造成傷害,影響人體正常造血和發育,導致細胞結構的異常[4]。巨幼細胞性貧血則是由于患者體內缺乏維生素B12以及葉酸,進而造成細胞變異以及DNA合成障礙的現象。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都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會相應的加重,臨床最明顯的表現即為貧血。
對難治性貧血患者進行骨髓形態檢驗時,能夠發現患者體內的各系病變細胞均有明顯的表現,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骨髓形態檢驗結果則主要表現在粒系以及紅系病變細胞上[5]。因此,在對難治性貧血患者以及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進行診斷時,可主要對其粒系以及紅系病變細胞數值進行觀測,并予以明確區分,指導醫護人員制訂相對應的治療方案。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難治性貧血組患者骨髓形態檢驗結果中粒系病態、紅系病態、淋巴樣小巨核患者占比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檢驗結果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骨髓形態檢驗能夠有效對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做出診斷,幫助醫護人員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加速患者的恢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袁媛,盧光祥.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形態檢驗分析.哈爾濱醫藥,2014,34(3):231.
[2]曹智勤.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與難治性貧血骨髓形態檢驗對比分析.當代醫學,2014,23(19):58-59.
[3]包淑貞,張如峰,吳文英,等.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臨床鑒別與診斷.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8):3810-3811.
[4]周格琛.巨幼細胞貧血與難治性貧血的細胞形態學分析.吉林醫學,2011,32(16):3311-3312.
[5]夏小梅,朱云波.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貧血細胞形態學差異分析.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10):1652-16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17
2015-09-02]
114011 遼寧省鞍山市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鞍山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