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
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腫瘤切除術中的臨床意義
趙剛
目的探討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腫瘤切除術中的臨床意義。方法82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1例。治療組實施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部分切除術,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腮腺咬肌筋膜淺面翻瓣腫瘤切除術。術后隨訪6~24個月,對比兩組出現面癱、凹陷畸形、涎瘺、味覺性出汗綜合征(Frey綜合征)和復發的例數。結果治療組無凹陷畸形,面癱2例(4.9%),涎瘺1例(2.4%),Frey綜合征1例(2.4%);對照組凹陷畸形41例(100.0%),面癱10例(24.4%),涎瘺7例(17.1%),Frey綜合征40例(97.6%),治療組并發癥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均無復發。結論保留患者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腫瘤切除術,可有效預防腮腺腫瘤切除術后患者發生Frey綜合征,療效可靠。
腮腺咬肌筋膜;腮腺腫瘤切除術;味覺性出汗綜合征
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常見病之一,以良性較為多見,約80%[1]。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的面癱、局部凹陷畸形、涎瘺及Frey綜合征是主要的術后并發癥。本研究應用改良術式即在腮腺腫瘤切除手術時保留腮腺咬肌筋膜,通過與傳統手術方式的對比和隨訪,發現此手術方式可改善手術區域凹陷畸形,并能有效減少面癱、涎瘺和Frey綜合征等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就診的82 例腮腺腫瘤患者,男48例,女34例,年齡21~73歲,術后病理全部為良性,其中多形性腺瘤52例,腺淋巴瘤23例,肌上皮瘤5例,基底細胞瘤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1例。治療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2.71±10.32)歲,術后病理多形性腺瘤25例,腺淋巴瘤12例,肌上皮瘤3例,基底細胞瘤1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3.04±10.01)歲,術后病理多形性腺瘤27例,腺淋巴瘤11例,肌上皮瘤2例,基底細胞瘤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2]。常規行“S”型切開耳垂下沿下頜升支后緣向下至下頜角處,在下頜角下轉向前,行至舌骨平面。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沿腮腺咬肌筋膜淺面進行翻瓣,在下頜角上鈍性分離找到下頜緣支和逐漸顯露面神經各分支。在分離面中神經時,分離結扎腺體,將淺葉和腫瘤全部切除。術中切斷并結扎腮腺導管,通常切斷耳神經。
1.2.2 治療組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部分切除術[3]。自耳屏緣內側繞過耳垂至耳溝向上至耳廓后溝褶皺行“N”形切口,延伸至發際內,于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翻瓣,完整保留咬肌筋膜,暴露腫瘤及腮腺腺體,分離并切除正常腮腺腺體內的腫瘤及部分腮腺組織,面神經根據術中患者的實際情況分別處理,保留耳大神經的耳垂支及耳后支、腮腺總導管和大部分正常腮腺組織,僅切斷耳大神經至腺體的前支,然后縫合腮腺殘端,充分游離腮腺咬肌筋膜,包裹于剩余腮腺組織殘端,與深面組織拉攏縫合。
1.3 觀察指標 ①凹陷畸形:面部基本對稱,頜后區形態自然,與對側無明顯差異為無凹陷畸形;面部不對稱,頜后區形態不自然,一側有與對側有明顯差異者為有凹陷畸形。②Frey綜合征[4]:采用碘-淀粉法檢測,并結合患者客觀的受味覺刺激或進食時腮腺手術去皮膚有無充血、發熱、出汗等進行綜合評定。③面癱。④涎瘺。⑤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無凹陷畸形,面癱2例(4.9%),涎瘺1例(2.4%),Frey綜合征1例(2.4%);對照組凹陷畸形41例(100.0%),面癱10例(24.4%),涎瘺7例(17.1%),Frey綜合征40例(97.6%),治療組并發癥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均無復發。
腫瘤是唾液腺組織中最常見的疾病,多為良性,臨床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在腮腺腫瘤淺切的基礎上加面神經解剖。這種手術方式雖然切除的徹底,但是手術范圍大,組織損害嚴重,造成腮腺咬肌筋膜結構缺損,術后留有面部畸形,且無法保留腮腺功能,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病率[5]。主要的并發癥包括Frey綜合征、口干、耳垂區麻木、軟組織凹陷、面癱、涎瘺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腮腺筋膜來源于頸深筋膜淺層,到腮腺后分為深、淺兩層,包裹腮腺組織而形成腮腺鞘,覆蓋在腮腺和咬肌表面,即為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淺葉切除術是保留了大部分腺體、腮腺導管及咬腺咬肌筋膜,而僅對腫瘤及周圍部分腺體進行切除[6]。
腮腺淺葉切除術與傳統腮腺腫瘤切除術相比,切口由耳前的“S”形改為耳屏緣內側的“N”形,這種繞過耳垂至耳溝向上至耳廓后溝褶皺的切口方式,延伸至發際內,使切口更隱蔽和美觀[3]。切除時采取區域性切除,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從而保留了大部分腮腺分泌功能,不會造成患者術后口干等[7]。傳統術中都不可避免的切除了部分或全部腮腺組織,破壞了腮腺筋膜的完整性,術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凹陷畸形,腮腺淺葉切除術則減少了局部組織的凹陷,減少瘢痕,更大程度上滿足了患者對外貌美觀度的需求。但術中腮腺筋膜深面翻瓣不能破壞腮腺筋膜的完整性,對手術的操作要求更加精細,較比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中的筋膜上翻瓣,手術中更易出血,層次不易區分,采用局部電凝或壓迫止血可有效解決此種情況。
本研究在腮腺腫瘤切除術中分別施以傳統切除術和保留患者腮腺咬肌筋膜的改良切除術,發現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腫瘤切除術創傷小,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的面部外形,根據術后6~24個月的隨訪,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腫瘤切除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手術方式。且術后均無復發,即兩種手術方式均能起到很好療效。
腮腺腫瘤切除術中保留患者的腮腺咬肌筋膜,不同于簡單的腫瘤剜除術,它不僅能夠達到治療目的,實現手術的徹底性,且創傷小,更好地保護了周圍組織及其功能,盡量保證患者面部外形,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是治療腮腺良性腫瘤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臨床實用性,值得臨床推廣。
[1]石福民,顧占國,翟健,等.保留耳大神經的胸鎖乳突肌瓣修復腮腺手術區缺損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3):73-74.
[2]周培剛,陳悅,費學東,等.腮腺良性腫瘤部分切除術的臨床探討.口腔醫學,2014,34(10):758-759.
[3]蔣榕林,李軍,沈寧,等.腮腺腫瘤切除術的美容考慮與處理.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1953-1954.
[4]蔡同道.保留患者的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腫瘤切除術中的臨床意義.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3):75-76.
[5]柳鋒.腮腺腫瘤術后味覺出汗綜合征的臨床分析及治療.醫學綜述,2014,20(8):1526-1528.
[6]錢奇春,陳海軍,常安民,等.改良腮腺腫瘤切除術的臨床研究.口腔醫學研究,2012,28(2):146-147,151.
[7]李諄,隋繼強,徐娜.腮腺切除術中幾個美學問題的探討.中國美容醫學,2011,20(3):390,3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31
2015-10-09]
110023 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