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君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分析
王雅君
目的探究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效果。方法66例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66例患者在受傷后的6個月進行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其中15例患者良好,比例為22.73%;11例患者中殘,比例為16.67%;14例患者重殘,比例為21.21%;8例患者植物生存,比例為12.12%;18例患者死亡,比例為27.27%。結論通過分析,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臨床表現;治療效果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是頭部在較為特殊的作用下,其腦內產生的一系列疾病,而此疾病的主要特征為神經軸索出現斷裂現象,具有較為嚴重的病情,同時昏迷時間過長,并無有效的治療方法[1]。本次研究對本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5.9±10.2)歲。32例患者為車禍傷,20例患者為墜落傷,14例患者為鈍器擊打傷。
1.2 診斷標準[2]患者存在頭部外傷史;患者受傷后昏迷時間>6 h;進行腦CT以及MRI檢查后并無異常現象,同時腦組織經檢測后出現撕裂傷,出血灶直徑在2cm以下。
1.3 臨床特點 患者受傷后產生昏迷現象,在入院治療時對其進行GCS評分,16例患者的評分為3~5分,比例為24.24%;30例患者的評分為6~8分,比例為45.45%;20例患者的評分>9分,比例為30.30%。在所有患者中,31例患者伴隨肢體癱瘓,12例患者伴隨癲癇,11例伴隨病理呼吸,12例患者伴隨低血壓。
1.4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在受傷之后進行頭部CT檢查,大腦半球灰白質的交匯位置處、腦干位置等,會伴隨腦挫傷,同時環池逐漸變窄,并且腦室內產生出血現象等相關癥狀。
1.5 方法 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對血氧飽和度、瞳孔等進行嚴密的檢查,在患病早期采用鈣通道阻滯劑尼莫地平。而對于GCS評分在3~8分之間的患者需要采取氣管切開,同時還應采取亞低溫進行治療,對于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采用人工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以免患者出現低氧血癥以及低腦灌注現象產生。對于伴隨顱內血腫以及彌漫性腦腫脹患者,應采取開顱去骨瓣減壓術。早期對患者進行胃管鼻飼管等相關支持,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腰大池引流,并選擇促醒劑對其進行治療。與此同時還應確保患者水、電解質處在平衡狀態,并對相關并發癥進行相應的防治。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予以脫水降壓。當患者病情好轉時可以進行高壓氧治療。傷后6個月采用GCS評分評價療效。
25例患者通過CT檢查之后其檢查結果為陰性,隨后對其采用MRI進行檢查,15例患者經檢查后為白質內多發,T1為點狀較短,同時T2為長信號影,10例患者經檢查后其結果依舊為陰性。66例患者在受傷后的6個月按照GCS進行評分,其中15例患者良好,比例為22.73%;11例患者中殘,比例為16.67%;14例患者重殘,比例為21.21%;8例患者植物生存,比例為12.12%;18例患者死亡,比例為27.27%。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是在1982年首先被提出的,目前已經逐漸被更多的人認識[3]。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學者均認為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是因為頭部受到一定的作用之后出現旋轉加速度,從而使腦組織中出現相應的剪應力,并會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長時間出現障礙,在臨床治療中具有一定的困難性,同時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威脅。MRI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率明顯高于CT檢測,與此同時,磁共振波譜成像(MRS)以及磁化傳遞成像(MTI)能夠有效的提升其診斷準確率。
而臨床中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但是大部分學者均按照以下標準進行診斷:①患者的頭部出現外傷;②患者在受傷之后出現昏迷現象,且昏迷時間>6 h;③通過CT以及MRI檢查之后并無顯著差異;④患者自身影像學表現和其自身的病情無一致性;⑤通過尸檢之后可以看到患者的腦彌漫性軸索損傷征象。
然而在臨床治療中對此病并無顯著的方法,通常情況下對患者的治療目的為緩解水腫,同時避免繼發性腦損傷現象的發生,選擇綜合治療方法對此病進行治療[4]。加大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死亡率以及致殘率的主要原因為低氧血癥以及低血壓。低氧血癥可以增加對患者的損傷,所以要確保患者的呼吸道處在順暢狀態中。存在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應在患病早期實行氣管切開,并通過呼吸機對其進行輔助呼吸,以此來改善患者的缺血狀態。當患者的血壓出現下降趨勢時應及時予以相應的藥物治療,以免其多臟器出現功能性障礙現象,從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殘率。同時采用亞低溫對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的減少腦耗氧量,會降低其病理損傷現象,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5]。
多數學者通過研究后發現老年患者,尤其是伴隨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具有較差的預后,同時在入院時GCS評分在5分以下患者的預后同樣較差,而對于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而言,其診斷標準以及相關治療還有待于研究。
[1]鄧景元,申曉東,王忠華,等.針灸結合綜合康復治療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4972-4973.
[2]陳儉,魏風,黃勤,等.腦脊液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預后的評估價值.廣西醫學,2014,36(1):47-49.
[3]馮振廣,李牧,夏爽,等.聯合磁敏感加權成像和擴散加權成像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和預后評價.中華創傷雜志,2014,30(1):33-38.
[4]甘春苗,唐羅靜,戴小萍,等.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治療效果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3): 2595-2597.
[5]王強.CT與MRI技術用于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價值對比評價.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4):64-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33
2015-09-30]
110041 遼寧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