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虹越
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中的臨床分析
孫虹越
目的本文就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50例腦梗死患者,按照就診時間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給予對照組患者CT檢查,給予治療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對比兩組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結果治療組患者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其檢出率相對較高,同時可減少漏診以及誤診現象,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核磁共振成像;腦梗死;臨床效果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腦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呈上升發展趨勢。由于該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相對較高,因此,為了降低其發生率,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1]。本文選擇本院心血管內科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50例,分別給予患者CT診斷和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其檢查效果較為顯著,現將研究結果和相關數據進行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心血管內科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確診為腦梗死。按照就診時間將50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55歲,平均年齡(62.3±5.2)歲。治療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52歲,平均年齡(60.3±6.7)歲。其中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患者20例,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患者13例,后循環梗死(POCI)患者17例。兩組腦梗死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美國GE公司3.0 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臨床檢查,借助于頭顱線圈進行冠狀位、軸位以及矢狀位T1WI/T2WI/Flair及DWI序列掃描,相關參數為:T1WI/ T2WI采用FSE序列:TE為25 ms,T1WITR為450 ms,TE為90 ms,T2WITR則為200~2500 ms,FOV:18cm×18cm,矩陣是197×257,層厚為2.5mm,間距0.5mm。CT使用美國GE64排螺旋 CT 掃描儀進行臨床檢查,患者從聽呲線上10mm開始掃描,層厚為8mm,間距為5~8mm。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采用CT檢查,待掃描完成后,對病變部位、大小以特點進行密切觀察。治療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進行診斷,重點觀察患者的病灶范圍以及信號特點等。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顯示缺血性梗死、腦干和小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但對發病幾小時內的腦梗死不敏感。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早期(發病2 h內)顯示缺血組織的大小、部位,甚至可顯示皮質下、腦干和小腦的小梗死灶。結合表觀彌散系數(ADC),DWI對早期梗死的診斷敏感性達到87%~100%,特異性達到94%~100%。
1.3 觀察指標 兩組腦梗死診斷后,觀察其檢出率,并將診斷結果詳細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25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后,23例患者被檢出與病理診斷一致,其檢出率為92%(23/25);對照組患者采用CT診斷后,19例患者被檢出與病理診斷一致,其檢出率為76%(19/25)。治療組患者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其檢出率明顯高于CT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對臨床診斷腦梗死有著重要的意義。
腦梗塞根據發病時間分為超急性期(6 h內)、急性期(6~24 h)、亞急性期(1 d~2周)和慢性期(>2周)。磁共振的擴散加權成像(DWI)序列在發病30min內即可明確發現病灶部位、大小、范圍等相關信息,并且一目了然,而CT對超急性期、急性期腦梗塞卻顯示正常,一般到24 h后才能確診,尤其對于腦干等部位的梗死,由于周圍有骨質偽影的影響,CT很容易漏診,而磁共振由于無骨偽影,故對腦干部位的梗塞可以明確診斷。
影像學表現:23例患者經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后,邊界清晰,影像學可見T1WI低信號和T2WI/Flair高信號,急性期病灶明顯呈高信號改變。并發現46個病灶分別分布在內囊8個、各腦葉3個、丘腦6個,基底節區29個。患者梗死形態呈三角形,斑點狀和不規則形及片狀等改變。19例患者經CT診斷后,部分患者大腦區域腦血管發生阻塞,個別患者小腦區域血管發生阻塞,相應區腦灰白質交界模糊,腦溝變淺以及腦回不對稱。
腦梗死指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且阻礙腦部血流供應,最終損害其神經功能。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四肢乏力、頭暈等。腦梗死病灶多位于在丘腦、內外囊以及放射冠等供血充足的區域。引發腦梗死具有多種因素,如: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等。此外,由于脂肪的長期沉淀,使腦動脈血管區域發生堵塞,日積月累形成腦梗死的病灶基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了解腦梗死的相關知識和誘發因素,這樣一來,腦梗死的死亡率以及致殘率可以得到明顯的降低,與此同時,對臨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2]。
腦梗死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極易引起癱瘓、失語等后遺癥,給患者和家屬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不受年齡限制并且有趨于年輕化發展趨勢。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意義[3]。而MRI成像技術使腦梗塞的超早期診斷成為現實,對選擇治療時間及病變預后的判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核磁共振成像應運而生,且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核磁共振成像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可以準確的識別腦部結構,與此同時,病灶以及周圍組織清晰可見,可以加以區分,在一定程度上使漏診和誤診現象明顯減少,診斷準確率得到明顯的提高[4]。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治療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后,檢出率為92%,對照組患者采用CT檢查后,檢出率為76%,治療組患者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馮丙富.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52例臨床分析.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4):289-290.
[2]李超,李冬雪.核磁共振成像診斷腦梗死67例臨床分析.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5):561-562.
[3]歐陽文吉.出血性腦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3(27):151.
[4]馮學中.出血性腦梗死66例臨床分析.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3):212-2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39
2015-09-02]
124010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