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輝
早期腸內營養在賁門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董亞輝
目的探討早期腸內營養在賁門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80例賁門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均實施手術治療,術后觀察組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照組給予腸外營養支持。觀察兩組患者術前1 d和術后第8天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水平。結果觀察組術前1 d患者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8天觀察組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實施腸內營養能夠顯著改善賁門癌術后患者營養狀況,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效果顯著。
早期腸內營養;賁門癌;營養支持
賁門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種類之一,此類患者因為吞咽障礙、腫瘤自身消耗、術前禁食、手術創傷等因素,可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所以營養支持對此類患者至關重要。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80例賁門癌患者,觀察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對此類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的賁門癌病例共80例,均為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病例,上述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同時排除不能參與本實驗過程或不愿意參與本實驗患者、不能夠積極配合醫護操作患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1.2±6.3)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0.7±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行腸外營養支持干預,腸外營養支持含有脂肪乳劑、氨基酸、糖、維生素等成分,攝入熱量和腸內營養相同,經靜脈滴注途徑給予,輸注量為2500~3000ml/d,直到患者的腸道功能有所恢復后給予流質飲食,輸注過程中根據患者進食量調整輸液量,連續應用時間9~12 d。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采用腸內高營養多聚合劑(高能量高蛋白,能量為2100 kJ/瓶)、高能要素合劑(短肽氨基酸型,能量為2090 kJ/袋),本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給予5%葡萄糖鹽水輸注(輸注量為500ml),術后第2天給予高能要素合劑1000ml,術后第3天給予腸內高營養多聚合劑(保持恒溫輸注),輸注速度為80~150ml/h,根據患者反應情況(是否有反流、腹脹等)逐漸增加到全量1500~2000ml/d,患者術后6~8 d可經口進食。
1.3 觀察指標 測定兩組患者術前1 d和術后第8天的體重;測定兩組患者術前1 d和術后第8天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水平。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肺部感染、術野感染、心律失常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1 d和術后第8天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前1 d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為(58.3±5.4)kg、(30.2±3.6)g/ L、(195.0±23.0)mg/L、(112.2±5.8)g/L。觀察組患者術后第8天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為(57.4±3.6) kg、(37.3±4.1)g/L、(241.5±21.0)mg/L、(108.9±13.2)g/L。對照組組患者術前1 d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為(59.6±6.1)kg、(31.1±4.2)g/L、(197.8±17.2)mg/L、(113.6±6.6)g/L。對照組患者術后第8天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為(53.9±7.1)kg、(31.2±2.8)g/L、(193.6±12.8)mg/L、(103.9±7.9)g/L。術前1 d觀察組患者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第8天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分別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肺部感染1例,術野感染1例,心律失常3例)發生率為12.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肺部感染4例,術野感染2例,心律失常8例)發生率為35.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多數賁門癌患者存在吞咽進食困難,導致營養物質攝入減少,同時由于腫瘤本身消耗因素以及手術創傷等,此類患者可存在營養不良[2,3]。而營養不良會影響到患者術后恢復。所以賁門癌術后患者的營養狀況需要及時有效改善,營養支持是改善此類患者營養狀況的有效措施。而對于賁門癌患者來說,術后2 d左右胃的功能的得到恢復,大腸功能可在術后3~5 d內恢復,而小腸功能恢復是在術后的數小時,小腸蠕動及消化功能術后6 h后可恢復正常,這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提供了理論根據[4-6]。所以早期腸內營養的早期為術后6~12 h即可開始實施營養支持。在本文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均實施了早期營養支持。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第8天的體重、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分別高于對照組同期的上述指標(P<0.05),說明觀察組營養支持產生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能夠顯著改善賁門癌術后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再者,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的營養狀況改善后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且優于對照組的營養狀況改善情況。所以早期實施腸內營養能夠顯著改善賁門癌術后患者營養狀況,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效果顯著。
[1]尤俊,秦維霞,吳培仁,等.老年食管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療效的對比研究.腸外與腸內營養,2010,3(2):78-80.
[2]黃向華,王偉,王強,等.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安全性和臨床療效.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5(4):389-391.
[3]萬清廉,于洪濤,侯向生.食管癌及賁門癌術后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10(14):3416-3417.
[4]楊長剛,陸松華,景仕銀,等.老年食管癌賁門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觀察.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6(2):128-130,133.
[5]萬清廉,侯向生.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應用體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8(19):56-57.
[6]胡彬,莊翔,楊曉軍,等.食管癌、賁門癌術后胃癱綜合征的預防與非手術治療.腫瘤預防與治療,2014,3(4):181-1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83
2015-09-30]
473000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