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英翔
全身抗凝與局部溶栓在腦靜脈竇血栓形成中的臨床療效分析
牛英翔
目的探討全身性抗凝治療和局部溶栓治療對腦靜脈竇血栓(CVST)的療效。方法54例CVST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全身性抗凝治療,實驗組給予局部溶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經過治療,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2.59%,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完全再通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治療CVST的過程中,相對于全身性抗凝治療,局部溶栓治療對血栓的再通療效更好,且對患者神經系統的修復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腦靜脈竇血栓;局部溶栓治療;全身性抗凝治療
腦靜脈竇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類特殊的腦血管疾病,主要發病原因為大腦中的海綿竇和側竇發生感染,從而引發腦靜脈竇出現血栓[1]。由于腦靜脈竇中血栓的形成致使患者出現顱內壓明顯升高、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等一系列的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癥狀。該類疾病臨床上的表現特征性不強而難以檢出,因此易錯過或延誤治療的最佳有效時機[2]。CVST逐漸發展為危害性極強,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的性命,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為患者及其家庭增加經濟和精神上的負擔。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兩種方法是全身性的抗凝治療或局部性的溶栓治療。本研究通過對比和分析兩種治療方法對CVST的臨床治療效果,以期探討對該疾病最佳的治療方法,現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4例CVST患者,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CVST的國際診斷標準,并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7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4±24)歲?;颊呒膊〉念愋停簡渭冃缘母唢B壓15例,局灶性的損傷8例,亞急性腦疾病4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13例,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43±23)歲?;颊呒膊〉念愋停簡渭冃缘母唢B壓15例,局灶性的損傷7例,亞急性腦疾病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4例患者均給予降低腦顱壓、改善循環、抗感染以及營養神經等常規的治療。在常規的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行全身性的抗凝治療。通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的肝素以全身性的抗凝,5000 U的劑量,每天進行1次或2次的注射。同時針對部分患者進行聯合的纖溶酶治療。實驗組患者行局部性的溶栓治療。腦動脈及靜脈竇內經造影明確診斷后,對患者實施機械性的破栓或洗栓治療。同時,使用微導管于靜脈竇內進行微量的尿激酶接觸性溶栓治療,將48ml的氯化鈉與28萬U的尿激酶混合均勻后以2ml/h的速度泵入,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控制微導管在靜脈竇內的停留時間。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顱高壓、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顱高壓、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顱高壓、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等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兩組患者均進行溶栓治療后的造影復查,以評估兩組患者血栓的再通情況。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分別治療后,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2.59%(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2例),高于對照組的66.67%(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9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19例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3例無明顯的改善。對照組治療后,11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12例無明顯改善。實驗組完全再通率(70.37%)優于對照組(40.7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χ2=4.80,P<0.05)。實驗組有5例出現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2例顱內出血,2例具有顱內出血的傾向,1例出現頭頸部的疼痛。對照組2例表現出顱內出現新發的出血病灶。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VST的形成是臨床上不常見的顱內靜脈系統出現血栓的形成性疾病。臨床特異性不明顯。早期的報道,該疾病的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極高。腦靜脈竇內血栓的形成主要在育齡期的女性中常見。其主要原因是女性??诜茉兴?、孕期以及產褥期引發的高凝狀態,是腦靜脈竇內的血栓形成的常見的主要危害因素。其他因素還包括鼻竇、乳突等頭部或頸部的感染及外傷、顱骨手術、甲狀腺功能失調、抗凝血酶Ⅲ的缺乏、嗜酸性粒細胞的增多以及嚴重脫水等。
由于腦內海綿竇及側竇等組織的病變形成的CVST能引起患者顱高壓、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等神經系統異常的臨床癥狀。患者經全身的抗凝治療使用的肝素及溶栓劑,由于對不能溶解的血栓無更好的處理方法,因而不能有效的改善因血栓引發的疾病。局部性的溶栓治療在抗凝的基礎上,通過機械性的破栓和洗栓等手段清除患者腦靜脈中的血栓,能對無法溶解的血栓進行連續的溶栓操作。
因此局部的溶栓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顱高壓、意識混亂、癲癇、昏迷等臨床癥狀,是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減輕患者及家屬的負擔。是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1]侯嵐.聯合治療方案與全身抗凝治療腦靜脈竇血栓形成.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1):20-23.
[2]倪陶義.頸動脈注射尿激酶聯合抗凝治療腦靜脈竇血栓11例療效觀察.海南醫學,2012,23(19):52-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23
2015-09-23]
110016 遼寧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