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娜 任繼剛 申治富 張 娟 通訊作者:胡幼平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
導氣針法治療術后腸脹氣驗案
衣娜任繼剛申治富張娟通訊作者:胡幼平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患者,男,26歲。因“發現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2月”入院,于2014年10月28日在某醫院做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切除術,手術切口從劍突沿肋弓至雙側腹直肌外緣,單側手術切口長達20 cm。術后為促進腸道排氣,常規采用小茴香烘炒后熱敷腹部,每日2次,以達芳香行氣之功,2 d后患者覺腹部脹痛難忍,未見腸道排氣。查體見:腹肌緊張,疼痛拒按,腸鳴音消失,舌質暗苔白膩,脈澀。中醫診斷為:腹脹,氣滯血瘀證。治則:導氣開滯、活血化瘀。
取穴:足三里(雙),上巨虛(雙)。刺法:毫針針刺,導氣針法。
操作:腧穴常規消毒,用華佗牌0.3 mm×40 mm規格的毫針,采用指切進針法進針,囑患者注意針下感覺,意守感傳。得氣后,醫者壓手拇指按壓于腧穴近心端,刺手行均勻地提插手法,頻率60次/min,使針感沿足陽明胃經循行方向向下傳導至足部為度。每個腧穴各操作一度,間隔10 min重復操作1次,留針30 min,共操作三度,稱為導氣3次,然后出針。
治療1次后,患者仍覺腹部脹痛,聽診聞及腸鳴音,腸鳴音微弱。次日繼續針灸治療。穴法同前,導氣兩度后,在留針途中,患者自覺腹部有一團氣在竄動,導氣三度后出針。隨即聽診,查見腸鳴音明顯增強。當晚患者即出現肛門排氣,夜間排氣數次,至第3 d患者感覺腹部脹痛消失。
討論
導氣針法是《內經》的主要針法之一,具有取穴少、療程短、療效顯著等特點,首見于《靈樞·五亂》:“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本篇指出治療五亂病癥,宜用導氣法。“導”即引導、催導、導氣復元,虛者導其正氣,使之恢復旺盛;實者導其邪氣,使其有路可出[1]。臨床上導氣法常用于氣滯、氣虛等病癥。
手術后腹脹主要是由于腹部手術的刺激以及麻醉的影響,引起暫時性腸麻痹,主要表現為腹脹,不能進食,惡心,無排氣排便,腸鳴音減弱或消失[2]。手術不僅使患者的元氣受到損害,而且還不同程度地損害人體的臟腑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阻礙于臟腑經絡之間,臟腑功能失調,經絡不通,氣機逆亂,而出現了腹痛、腹脹等癥狀。針灸對人體有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為胃之合穴、下合穴,可調整胃腸氣機、行氣止痛,又為補虛的要穴,能促進正氣的恢復;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是腹部通氣要穴。通過特定的施術方法和刺激量,加強了這一作用,有利于恢復胃腸蠕動的功能。
在胃腸下合穴行導氣針法可引導胃腸腑氣下行,疏導逆亂的氣機,使胃腸腑氣順降和調,恢復“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生理功能。本法取穴少而精,操作簡便,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冀來喜.導氣法及其臨床運用[J].中國針灸,1995,15(4):41.
[2]曾紅文.探討針灸加TDP電磁波照射治療手術后腹脹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2):12-13.
(收稿日期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