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愛慧
舒適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
昌愛慧
目的探究舒適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為早產兒的護理提供參考依據。方法144例早產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對早產兒進行護理治療;研究組采用舒適護理模式早產兒進行護理治療。對兩組新生兒在住院期間產生的費用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研究組新生兒并發喂養不耐受2例,繼發感染0例,呼吸暫停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3%;對照組新生兒并發喂養不耐受9例,繼發感染3例,呼吸暫停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新生兒監護病房的早產兒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早產兒的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減輕家庭負擔,增加安全感和舒適感,提高生活質量,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舒適護理模式;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
早產兒發育不完全,病死率較高,為提高護理的有效性,作者對本院在早產兒中引入“以患者為中心”的舒適護理模式效果進行統計分析,舒適護理可以全面滿足新生兒的舒適需求,減低早產兒并發癥,減少其住院時長,減輕家庭負擔,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新生兒監護室收治的144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2例。其中男80例,女64例,出生體重(2000±500)g;新生兒Apgar評分在5~9分,平均評分(7.3±1.2)分。納入標準:① 所有胎齡均<37周。② 均為2014年5月~2015年5月出生。③ 住院時間≥2周。④ 無代謝性疾病。⑤無先天性畸形。⑥ 所有研究對象家屬均知情同意。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對早產兒實施產后的各項護理治療措施。
1.2.2 研究組 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對組內早產兒進行護理治療。具體包括:①環境護理。保持室內安靜,減少周圍環境中噪音干擾,控制監護儀、暖箱等醫療設備的聲音,報警時及時處理消除,護理人員在工作時提高減少噪音的意識,避免大聲交談,適當播放輕音樂,可以起到舒緩早產兒身心并促進聽力的發育。②集中護理。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治療等操作時,盡量減少多次刺激,集中進行。在喚醒新生兒時,動作柔和、緩慢,減少不良刺激,幫助早產兒盡早適應生物鐘。注意周圍環境光線的改變,避免強光對新生兒的刺激,以便適應正常的自然發展規律,適應晝夜循環,促進早產兒的身心發展。使用留置針,減少疼痛的刺激,使用微量泵控制輸液速度。每次接觸后,要保證早產兒后續≥2 h的持續睡眠時間,盡可能少的減少干擾。③體位護理。定時幫助新生兒更換體位,盡量使其處于舒適臥位,避免長期同一姿勢仰臥引起畸形生長。喂奶后幫助早產兒擺放右側頭高位,減少食物反流。在治療時可以幫助早產兒營造類似母體的環境,采用“鳥巢式”護理。即將柔軟的純棉毛巾對角折疊,卷曲成長條狀包圍住新生兒的身體四周,有助于消除早產兒脫離母體后的緊張情緒,減少其出現驚跳的現象。④心理護理。新生兒在出生后多會有安全感缺乏,醫護人員要注意新生兒的心理需求。可以定時給予早產兒身體的輕柔按摩、撫摸,增強其安全感,同時可以促進早產兒觸覺、運動感覺的發育,減少應激反應,消除其緊張不安。條件合適時,積極與其互動、對視,幫助其建立被關注的感覺體驗,使用輕柔的語音與其經常對話,播放輕音樂等。⑤疼痛的護理。盡可能減少侵入性操作,避免不良的感覺體驗,通過撫摸、擁抱等方式緩解疼痛的體驗,盡可能避免鎮靜藥物的使用。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新生兒在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產生的住院費用、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新生兒并發喂養不耐受2例,繼發感染0例,呼吸暫停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3%;對照組新生兒并發喂養不耐受9例,繼發感染3例,呼吸暫停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住院時間為(23.3±4.2)d,住院費用(27580.5±5388.3)元;對照組新生兒住院時間為(32.8±4.8)d,住院費用(38422.8±6993.8)元,研究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早產兒由于宮內發育時間短,器官組織尚未發育成熟,不可避免的存在部分生理缺陷,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免疫功能的發育程度等都較弱,很容易受到各種病原體的侵襲,在出生后極易發生各種新生兒疾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著早產兒的生命安全[1],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早產兒出生后多需要在新生兒監護室度過最初的危險期,直到其生命體征穩定,達到相關標準才可出院。早產兒的體質量越低,胎齡越小,其并發癥發生率越高,病死率也越高,并且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理性黃疸及硬腫癥等疾病的幾率也遠遠高于足月兒[2]。各種設備的刺激、不適當的操作、不舒適的體位、與母體交流接觸的減少等會引起新生兒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改變,加重并發癥的情況,對早產兒的生存造成了嚴峻的考驗。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護理工作更加注重人性化護理體驗,“以人為本”,開展整體化、規范化的護理流程。在20世紀90年代,“舒適護理理論”出現,通過大量的數據表明,舒適護理所采用的細致整體的護理,可以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況,舒緩患者的身心,降低患者的不愉快程度[3],使患者能夠更加主動地配合治療,改變精神狀態,增加治療信心,減少住院時間,促進疾病的恢復。通過對新生兒監護病房的早產兒采用舒適護理模式,相關數據也證明了舒適護理的優越性。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早產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等各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早產兒的住院時長,減輕家庭負擔,降低早產兒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安全感和舒適感,對提高早產兒的生活質量方面有重要意義。
[1]邵俊芳.舒適護理模式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2):215-216.
[2]胡黛菊,陳惠燕,黃惜華,等.舒適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4): 609-610.
[3]謝澤娟,莊嬋芝,鐘曉珊,等.舒適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全科護理,2014,12(10):884-8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206
2015-09-21]
471000 河南洛陽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