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純鋼(黑龍江省密山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雞西 158300)
?
低顱壓綜合征的MR診斷及征象研究
韓純鋼
(黑龍江省密山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雞西 158300)
【摘要】目的 研究低顱壓綜合征的MR診斷及征象表現。方法 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來我院診治的低顱壓綜合征患者3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分析其MR的診斷及征象表現。結果 該30例患者的MR均表現為彌漫性硬腦膜增厚,其中呈現腦下垂征象的有15例,伴有硬膜下積液的有10例,伴有硬膜下血腫的有5例。結論 MR應用于低顱壓綜合征的診斷及征象研究,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低顱壓綜合征;MR診斷;征象
低顱壓綜合征是指一系列的臨床綜合征,發病原因為腦脊液壓力低于60 mm Hg。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兩種,即原發性的低顱壓綜合征及繼發性的低顱壓綜合征。體位性的頭痛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當患者采取直立位或坐位15 min之內便會出現頭痛癥狀或者是原有頭痛癥狀加重,當患者采取平臥位時,30 min之內頭痛就會明顯緩解或消失。大多數患者的頭痛部位為枕部或額部,還有一些患者的疼痛會蔓延至頸部甚至背部,有的還伴有視力、聽覺障礙,精神障礙,惡心嘔吐,眩暈等癥狀[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隨著核磁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磁共振增強掃描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對低顱壓綜合征的認識正在逐步深入。本組研究回顧性分析了30例低顱壓綜合征患者的MR影像資料,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來我院診治的低顱壓綜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為(38.11 ±1.97)歲。所有患者均經低顱壓綜合征診斷標準進行確診,且均行頭顱MR平掃以及增強掃描,行側臥位腰穿刺后測得腦脊液壓力低于60 mm Hg,排除合并其他內科疾病患者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該30例患者中11例為亞急性起病者,19例為急性起病者;5例為繼發性的低顱壓綜合征,25例為原發性的低顱壓綜合征;13例伴有雙顳側疼痛,8例單顳側疼痛,3例頂部疼痛,6例枕部疼痛,2例前額疼痛,9例伴有頭暈,10例伴有惡心嘔吐,6例頸背痛、頸抵抗,3例站立不穩,1例耳鳴,1例全身乏力,2例病理征陽性。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本組30例患者均行側臥位腰穿,測得腦脊液壓力低于60 mm Hg,其中28例患者的性狀為無色透明,2例患者則為淡黃色;所有患者的腦脊液中紅細胞數和白細胞數均為0/HP,氯化物和糖的含量均正常,腦脊液細菌涂片檢查亦正常,有6例患者的腦脊液蛋白含量略有增高。所有患者均行頭顱MR平掃及增強掃描,軸位T1FLAIR,T2FLAIR,T2WI,厚度是5.0 mm,間隔是0.5 mm,矩陣是288×384,FOV=230,Gd-DTPA作為增強掃描的對比劑,使用劑量控制在0.1 mL/kg,增強掃描行矢狀位、橫斷位和冠狀位掃描,有些疼痛嚴重的患者要進行脊柱平掃和增強掃描[3]。
1.3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本組研究的30例患者的MR均表現為彌漫性硬腦膜增厚,特征表現為等長T1信號以及等長T2信號,FLAIR均呈彌漫性硬腦膜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結果顯示硬腦膜發生均勻強化。其中呈現腦下垂征象的有15例,臨床表現為橋前池變窄、小腦扁桃體下疝以及中腦發生下移,伴有硬膜下積液的有10例,伴有硬膜下血腫的有5例。對本組的30例患者均采取平臥休息、去枕,靜脈滴注、擴血管以及改善腦循環等治療措施,其中對患有硬膜下血腫的5例患者行硬膜下血腫清除手術。該30例患者最終均痊愈出院。
低顱壓綜合征從發現之初到目前為止,尚無法完全闡明其誘發病因和發病機制。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該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臨床上共闡述了三種發病機制,包括腦脈絡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腦脊液分泌減少,腦膜出現撕裂口導致腦脊液從此處發生滲漏以及蛛網膜顆粒吸收偏多。原發性的低顱壓綜合征誘發原因尚不明確,繼發性的低顱壓綜合征目前明確了幾種誘發病因,包括腦室及脊髓腔的過度引流、腰穿、脊髓神經根撕裂、嚴重脫水、顱腦手術后、全身感染、休克以及全身中毒等。患有該病的部分患者在發病前受過明顯的不良心理刺激,因此推測這種不良刺激可能影響了大腦皮質、大腦深部核區或大腦-交感神經-兒茶酚胺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等,造成脈絡叢血管發生痙攣。隨著核磁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磁共振增強掃描技術的廣泛應用[4],MR在低顱壓綜合征的診斷和鑒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早期的干預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本組研究的30例患者的MR均表現為彌漫性硬腦膜增厚,特征表現為等長T1信號以及等長T2信號,FLAIR均呈彌漫性硬腦膜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結果顯示硬腦膜發生均勻強化。其中呈現腦下垂征象的有15例,臨床表現為橋前池變窄、小腦扁桃體下疝以及中腦發生下移,伴有硬膜下積液的有10例,伴有硬膜下血腫的有5例。低顱壓綜合征患者的MR均表現為硬腦膜增強異常,雙側腦膜對稱性、彌漫性增強和增厚,且強化連續增厚,無結節,但其強化的程度明顯低于海綿竇,強化范圍小于腦表面積的50%,且連續增強不超過3 cm。另一個常見的臨床特征為腦組織移位,主要發生于中線附近。
綜上所述,MR應用于低顱壓綜合征的診斷及征象研究,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存美,王光彬,武樂斌.低顱壓綜合征的MR診斷及征象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3):12-14.
[2] 高慧,沈娟.3.0T磁共振對自發性低顱壓綜合征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4,25(5):352-355.
[3] 張存美.自發性低顱壓綜合征的MR診斷及征象分析影像醫學與核醫學[D].濟南:山東大學,2014.
[4] 高慧,沈娟.3.0 T磁共振在自發性低顱壓綜合征診斷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1):3575-3577.
中圖分類號:R445.2;R7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