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治療急癥舉案三則
宋秀媛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266000)
急性腹痛
患者,男,56歲,2012年7月11日初診。1 h前飲食不節后突發胃脘部隱隱作痛,無食欲、腸鳴,排多次水樣便,自服奧美拉唑腸溶片約1 h后癥狀未見任何緩解,遂來就醫,見患者痛苦貌,面色發青,語聲低微,雙手捂肚,囑患者仰臥位,后取1.5寸毫針針刺手三里、足三里行提插強刺激,后胃脘疼痛立即緩解,留針30 min。再用紅外線燈照射腹部,患者覺胃脘部疼痛完全消失,腹部不適感也明顯緩解。
按:患者飲食不節,臟腑氣機失調,脈絡傳導受損,胃腸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出現腹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邪滯于中,氣機阻滯,大腸失于傳導而致泄瀉。
足三里屬胃經的代表性穴位,其經脈“在表,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在里,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針刺足三里能培元氣,理脾胃,和胃消食,疏通氣血,對中焦氣機失調,腹部氣血異常起調節作用。
手三里為大腸經的重要穴位,“大腸,手陽明之脈,循臂上廉,入肘外廉……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脈與足陽明胃經相連,正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直接聯系大腸,對腸腑的氣血調整起著重要作用。另外,手三里與全息醫學中前臂反映點的位置基本一致,稍搖而深之,針感強,收效快,療效滿意。
針刺手三里、足三里穴,可使人體臟腑氣血得以順利調整,達到平衡。
瞼腺炎
患者,女,36歲,2011年5月13日初診。1 d前生氣后出現上眼瞼紅腫疼痛,眨眼時也有少許不適,未訴有其他不適,遂取三棱針,消毒后于太陽穴、耳尖處點刺放血,各擠出血液5滴,同時囑患者做眨眼運動,后患者說,疼痛緩解,不適感消失,1 d后眼瞼紅腫消失。
按:耳通過經脈而與眼及其周圍緊密相連,耳尖穴位于耳郭上尖端處,早在《針灸大成》就有“灸耳尖,治……眼生翳膜”的記載。耳尖放血是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中醫常用治療方法,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對頭面五官的炎癥有較好的療效。加之放血療法,能泄熱祛邪、消腫止痛。實驗研究和臨床表明,運用耳尖放血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供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采用耳尖放血療法治療不同時期的瞼腺炎發現,早期療效明顯,發病時間較長的效果較差。
偏頭痛
患者,女,36歲,2013年1月21日初診。偏頭痛10余年,加重20 d。10余年前生氣后頭痛,先右半側臉脹,后出現右半側頭痛,嚴重時波及左側頭痛,伴惡心嘔吐,每次發病與勞累、生氣、受風等因素有關,20 d前生氣后加重。口服去痛片有效。因經常服止痛片,引起胃腸不適。某醫院檢查確定為偏頭痛,曾用過針灸、中藥,一直不能有效控制。來診時,頭痛仍每天發作,仍口服去痛片。選風池針刺。針法:令患者坐位,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直刺風池穴,待有酸、脹、麻感后,調節針尖方向,使針感傳至頭痛的一側,持續捻轉約3 min,疼痛緩解。留針30 min,每10 min捻轉1次,每日1次,鞏固5次,2個月未復發。
按:頭痛之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是指風邪襲絡,內傷包括肝陽上亢,稟賦不足和脈絡瘀阻。在治療上外感頭痛以疏風散邪為主;內傷頭痛則以平肝、滋陰、補氣、養血、祛瘀、化痰等法為主。并根據頭痛部位、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針刺治療原則進行治療。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穴位,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并且是足少陽與陽維脈之會穴,可散風解表,鎮頭痛,祛寒熱濕邪;頭項強痛,是其治療范圍。故針刺后疼痛即可緩解,較長時間未反復。可知,風池穴對于因風、因虛致瘀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收稿日期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