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周炎的中醫康復療法體會
葛淑紅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中醫院,463900)
肩周炎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所以又稱五十肩、凍結肩,常于肩部受寒后發病。其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進行性加重,晝輕夜重,并可向頸、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關節上舉、后伸時疼痛加劇,多數為慢性發作。本病早期以疼痛為主,后期則以功能障礙為主。屬中醫學“痹證”范疇,認為與肝腎、氣血虛弱和風寒外襲有關[1]。有研究以中醫康復療法治療肩周炎,療效確切,復發率低,值得推廣和應用。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8月—2013年9月共收治肩周炎患者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齡38~71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8 d。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肢活動受限、僵硬、頸肩持續或間歇疼痛,遇風遇冷后加重。通過病史和X線檢查,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皆符合肩周炎的診斷標準。患者年齡、發病時間、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經統計學檢驗,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方法
將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26例確診為肩周炎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3例,均進行常規肩周炎治療及康復訓練,適當控制訓練強度和持續時間。治療組在基礎訓練的同時給予針對性綜合中醫康復療法。
1.熱敷。局部保溫,中藥熱敷。調制中藥膏:川烏頭20 g,羌活30 g,草烏頭20 g,當歸20 g,獨活30 g,威靈仙20 g,松香粉20 g,研末備用。用溫熱水調成糊狀,均勻涂于壓痛點,用紗布覆蓋包扎,用熱水袋熱敷30 min,早晚各1次,1周為1個療程,并配合休息治療。
2.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在及時治療的同時,要加強功能鍛煉,防止粘連和萎縮。如爬墻、上舉、內伸、外展、屈伸運動、聳肩運動、兩手交叉揪耳郭運動、展翅飛翔運動、梳頭等。
3.拔罐。常選用的穴位有:阿是穴、肩井、肩貞、肩髃、天宗等,每次選2個穴位,交替使用。拔罐時注意方法和留罐時間,防止燙傷、水泡的發生。
4.水針療法。患者取坐位,使其上肢稍外展放松,于患者肩峰下入路做標記,常規消毒皮膚后,用7號針從肩峰下凹陷處進針,進入肩關節腔后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2%利多卡因3 mL,再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2 mL。此法具有良好的消炎、抗組織水腫、松解粘連肌腱等作用。

6.物理療法。理療在肩周炎的康復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尤其是在慢性期,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松解粘連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理療法有:①微波治療:用圓形輻射器置于肩部或后側穴位固定,治療強度早期以患者感覺有溫熱舒適感為宜。恢復期可加大強度但要以患者耐受為宜,治療時間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②短波及超短波透熱治療:兩個板狀電極在關節區對置,溫熱量每次20~4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③中頻脈沖電療法:用兩個方形電極板分別置于肩部前后,電流設置耐受量,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判斷標準[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進行活動性壓痛評估(采用0~10分VAS,0分為無痛,10分為痛不能忍),同時檢查關節活動度的恢復情況。顯效:關節VAS下降或活動度上升≥50%。有效:VAS下降或活動度上升在30%~49%。無效:VAS下降或活動度上升<30%。
結果:治療組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31%。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61.54%。從結果看,中醫康復綜合療法對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顯著,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肩周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雖然康復方法很多,但是想完全治愈卻非常難。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就是疼痛和功能障礙,而康復治療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緩解疼痛和恢復關節活動度,在所有康復療法中,臨床采用最多的還是運動療法、功能鍛煉和物理療法,因為這些方法簡單易操作,而且也不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但是要達到更好的效果,綜合采用這些中醫療法對功能障礙的改善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做好肩周炎的預防工作尤為重要。平時要注意肩部保暖,防止過度疲勞,堅持體育鍛煉,以防感受風寒濕邪而引發本病。
參考文獻
[1]張鳳珍.肩周炎的康復治療[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9):60-61.
[2]董宏朝.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肩周炎78例[J].中外醫療,2010,29(14):75.
[3]崔廣勤.按摩治療肩關節周圍炎[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9):17.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