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推拿為主配合普通針刺(體針)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
任紅梅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醫院,262700)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又名“凍結肩”“凝結肩”“五十肩”“漏肩風”等。本病癥是以肩關節疼痛和功能活動明顯受限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病,常見于40歲以上的患者,50歲左右最為常見,女性比男性為多,非體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多見。如不施以有效的治療,會導致肩關節經常疼痛,甚至關節結締組織粘連,嚴重的可喪失關節活動功能,推拿治療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41~50歲30例,51~60歲54例,61~70歲20例,70歲以上16例;處于急性期54例,恢復期66例。
疾病分期:①急性期:起病1個月以內,以疼痛為主,活動時疼痛加劇,難以忍受;患側上肢無力,不能持物;夜間疼痛加重,常會在半夜痛醒,影響睡眠。②恢復期:起病1個月~1年,此時疼痛逐漸減輕,但肩關節活動度明顯減小,活動時仍有疼痛,肩關節外展時呈典型的“扛肩”現象,一部分患者有肌肉萎縮。
治療方法
1.分期治療:①急性期:推拿配以普通針刺(體針)和低頻電針儀。以輕柔的一指禪推法推拿肩關節周圍,不做肩關節被動運動。取患側肩井、肩三針、曲池及合谷等穴,平補平瀉后,加低頻電針儀,給予1.5~3 Hz連續波電針治療,時間約20 min。也可同時應用紅外線肩周局部照射治療。上述方法1次/d,連續2周。②恢復期:以推拿治療為主,輔以功能鍛煉。

3.功能鍛煉:①爬墻法: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上肢盡量高舉,舉到最高處時身體前傾,使部分體重壓在上肢上,堅持片刻,上肢緩緩放下,反復數次。②體后拉手:雙手向后,由健側手拉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復進行。
以上治療方法,1次/d,2周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1]觀察推拿為主配合普通針刺(體針)治療肩周炎的療效。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結果:本組120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經1~2個療程的治療,并經半年追蹤隨訪觀察,治愈106例(88.3%),好轉14例(11.7%),總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患者,女,56歲,因右肩部疼痛、活動受限2周就診。無外傷史,常在半夜痛醒,肩關節活動時疼痛劇烈,右上肢無力。查體發現患者肩關節周圍廣泛性壓痛,肩關節活動時疼痛加劇,肩部有輕微腫脹,右上肢肌力較左上肢差,右手手指發冷。診斷為右肩關節周圍炎(急性期)。先以輕柔的一指禪推法推肩關節周圍5 min,再針刺患側肩井、肩三針、曲池、合谷等穴,得氣后,加1.5~3 Hz連續波電針治療20 min,并以紅外線(TDP)在肩周局部照射。上述治療1次/d,2周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已無明顯腫脹,然后以上述方法推拿治療加上功能鍛煉,20次治療后痊愈。
討論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發生的一種無菌性炎癥。中醫認為人至五旬,氣血漸衰,肝腎精虧及筋失所養,致筋脈拘急失用;再加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客于血脈筋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脈絡拘急而疼痛,寒濕之邪淫溢于筋肉則屈而不伸、萎而不用。其病理基礎是無菌性炎癥、水腫、滲出、粘連及局部代謝產物的積蓄,導致疼痛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雖然多數患者在3年內自愈,但是積極的治療能明顯地減輕疼痛,緩解關節僵直和縮短病程。經觀察推拿、針灸、電針等其他理療的方法,對緩解肩周炎的疼痛,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療效較好。推拿的作用以活血化瘀、解痙止痛、滑利關節為主。針灸的作用是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祛風散寒。
對于手法松解肩關節粘連,臨床存在兩種觀點:一方面認為手法松解凍結肩是采用暴力手法,撕裂關節囊,雖暫時松解,但易形成新的創傷而重新造成粘連。另一方面認為手法松解的是粘連,不是撕裂關節囊。事實上肩關節粘連很大程度上包括關節囊粘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被動運動時盡可能在機體生理范圍內施力得當,醫患配合好。關于復發(再粘連)的問題,筆者認為堅持推拿后的功能鍛煉,是降低復發率最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M].2版.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469.
(收稿日期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