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痛六針療法聯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5例
楊振宇張良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中醫院,0675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的發生發展,是以膝關節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發生變性、破損、代償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其主要病理改變是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X線表現為關節內外側髁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致密,骨小梁斷裂伴有硬化和囊性變,邊緣呈現唇樣增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傷科常見病,臨床以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嚴重者后期出現關節變形為特點,是導致老年人致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1]。
本病的發生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肥胖:體重的增加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肥胖亦是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體重下降則可以減少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②骨密度: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在骨質疏松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幾率就增多。③外傷和力的承受:異常狀態下的關節,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并加上局部壓力,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變。④遺傳因素:不同種族的關節發病情況是各不相同的,如髖關節、腕掌關節的骨性關節炎在白種人多見,但有色人種及國人中少見,性別亦有影響,本病在女性較多見。資料表明患有Heberden結節的婦女,其母親和姊妹的骨性關節炎發病率遠比無此病的家屬要高2~3倍。我國50歲以上群體中,KOA發病率為9.56%,60歲以上群體中,KOA發病率為78.50%[2]。2014年1月—2015年1月筆者采用膝痛六針療法聯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5例,并與口服布洛芬、鹿川活絡膠囊藥物治療45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10例,女35例;年齡22~78歲,平均(41.28±10.25)歲;病程1.3~15.6年,平均(8.6±3.6)年;對照組45例,男11例,女34例;年齡20~76歲,平均(39.17±9.46)歲;病程1.2~16.3年,平均(8.8±3.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有關痹證的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關節炎概要》[4]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且能配合堅持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治療觀察未滿兩周或未按規定用藥或各種原因中斷治療無法判定療效者;②繼發于創傷、感染或內分泌性疾病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③治療前1月內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者;④婦女妊娠期、哺乳期。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右旋布洛芬膠囊(蘇州第四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375)0.3 g,每日3次口服。鹿川活絡膠囊(河北萬歲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659)1.35 g,每日3次口服。
治療組:膝痛針針刺療法治療,主穴:梁丘、血海、膝陽關、犢鼻、內膝眼、大杼;配穴:膝關節內側痛配陰陵泉、足三里;膝關節外側痛配陽陵泉、飛揚;膝關節后側痛配委中、委陽、承山。操作手法:患者視病情取健側臥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取30號1.5寸毫針,快速將針刺入皮下,得氣后,采用小范圍滯動捻轉手法,及將針柄向前捻動使針體輕輕滯住得氣,手捏針柄做提插操作9次,每次留針25 min,每日1次。針刺治療期間自擬膝痛膏外敷,處方組成:透骨草12 g,伸筋草12 g,獨活10 g,川牛膝10 g,川芎10 g,川續斷6 g,雞血藤10 g,威靈仙10 g,千年健10 g,紅花10 g,桑寄生6 g,杜仲6 g,補骨脂12 g,骨碎補12 g,炒五靈脂10 g,海桐皮6 g,血竭6 g,木瓜6 g。使用方法,上藥碾粉去粗渣,用飴糖或煉蜂蜜調成糊狀備用。于每次針刺治療2 h后,取適量藥膏攤于油紙上,上覆薄綿紙,敷于患處,綁帶纏繞固定。同時用TDP加熱30 min。留藥5 h后自行取下。每日1次。
兩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休息7 d,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宜制動,清淡飲食,保持樂觀情緒,加強患肢無負重功能訓練,注意關節保暖。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僅在勞累情況下出現輕度癥狀,不影響正常生活關節功能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或改善,關節功能有一定限制。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有所加重,關節功能受限[3]。
結果:治療組治愈11例,顯效17例,有效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1%。對照組治愈6例,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5.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討論
膝關節痛是患者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癥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出現關節腔積液。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關節軟骨的變形最早發生,具有明顯特征性病變。軟骨基質內糖蛋白丟失時關節表層的軟骨軟化,在承受壓力的部位出現斷裂,使軟骨表面呈細絲絨狀物。軟骨逐漸脫落使軟骨層變薄甚至消失。軟骨下的骨質出現微小的骨折、壞死,關節面及周圍的骨質增生構成X線上的骨硬化和骨贅及骨囊性變。關節滑膜可因軟骨和骨質破壞,代謝物脫落,關節腔而呈腔輕度增生性改變。嚴重的骨性關節炎的關節囊壁有纖維化,周圍肌腱亦受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中醫學對關節炎病因病機的闡述最早見于《內經》,《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邪氣留戀經絡,經氣通行不暢是導致痹證經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5]。除此之外,《素問·痹論》還認為“所謂飲食居處,為其病本”,說明痹病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飲食起居以及生活環境有所關聯。而在《素問·評熱病論》中曰“風雨寒熱,不得虛,不能獨傷人”,“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概括地說,風、寒、濕、熱邪是關節炎發生發展的外部條件,而諸虛內存,正氣不足才是其發病的內在原因。所以在治療上常采用舒筋活絡、消腫散結、散風除濕,補益肝腎等方法。針刺取穴梁丘、犢鼻為足陽明經穴,主治膝腫痛,疏調陽明經絡氣機,健運脾胃而化濕;血海為足太陰經穴,有活血養血之功效;膝陽關、陽陵泉為足少陽經而陽陵泉穴又為八會穴之一的筋會,合用共奏理血養筋之功效;大杼為八會穴骨所會之腧穴,有強壯筋骨之功效,諸穴合用,共奏舒筋活絡、消腫散結、補益氣血之功效。再配合以中藥外敷,其中透骨草、伸筋草、威靈仙、千年健、海桐皮疏風散寒、祛風除濕;川芎、川續斷、紅花、雞血藤、炒五靈脂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川牛膝、寄生、杜仲、補骨脂、骨碎補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獨活為治療下肢痹證之要藥;木瓜舒筋活絡;血竭以增強活血破瘀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散寒除濕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藥物外用后,通過透皮吸收,不經消化系統消化酶的分解和破壞,直接通過皮膚各層組織將藥效釋放而循環吸收,使得局部組織器官內藥物濃度明顯升高,比內服更能直接地起到治療作用[6]。針藥結合應用秉承中醫學之理念,針法疏通經絡,中藥外敷調理氣血,補益筋骨故能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膝痛六針療法聯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優于采用布洛芬、鹿川活絡膠囊口服藥物治療,具有注重中醫整體觀念,治標顧本等特點。避免了口服藥物所致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而且對老年人的基礎治療無任何影響,達到了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郭磊,白希壯,張世亮,等.關節鏡下關節灌洗清理術對老年性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7,36(5):584-586.
[2]曾慶馀.加強骨關節炎的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2):75-76.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399.
[5]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63.
[6]付桂梅,高希言,李鴻選.實用中醫外敷驗方精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
供:臍療及穴位用空白膠貼
本公司提供具有良好粘貼性和透氣性的醫用膠帶[注冊號:豫安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1640002號](即空白膠貼),適用于貼臍療法和穴位貼藥療法固定藥物。
凡購膠貼200元以上者,贈送一本《偏方研究與應用》和其他中藥外治資料,歡迎聯系。
聯系方式:0372-2588505 18623828505
QQ:1352341939 微信號:zhengbenwaizhi
安陽市康爾壽健康品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號:410592100008169(1-1)]
(收稿日期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