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針加刺絡拔罐治愈痙攣性斜頸1例
姜學霞
(河北灤縣中醫院,063700)
患者,女,41歲。因“頭頸向左側歪扭,頸項及左肩緊迫感1個月”于2011年10月16日就診。患者原系服裝廠工人,常覺頸項肩背部僵硬不舒,未在意。1月前因低頭手剝花生,病情加重,頸項左肩背緊迫感,頭頸歪扭向左側,伴有頭暈,納眠差,小便黃,大便干,就診時由家人攙扶進入診室。既往無特殊病史,無家族遺傳史。查體:戴頸托,頭輕微顫動,頭頸向前左側旋轉,強迫體位,用手托住左側下頜可暫緩旋轉左屈。左側胸鎖乳突肌、頭頸夾肌、斜方肌、背闊肌肥大、痙攣,有痛感,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掌頜反射左側陽性,右側正常。心肺腹(—),測血壓為110/70 mmHg。舌質淡,苔黃,脈沉弦。實驗室檢查:頸椎四位片示: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腦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血凝四項正常,血細胞分析正常,頸動脈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雙側椎動脈供血不足,血流量左側64 mL,右側92 mL,雙側頸動脈未見明顯異常。入院診斷:旋轉側攣復雜類型痙攣性斜頸。
診斷明確,采用電針加局部刺絡拔罐治療。主穴:風池、供血(風池下1.5寸)、風府;輔穴:大椎、百會、天容、臂臑、后溪、合谷、絕骨。
治療方法
雙側風池向對側眼窩深刺2寸后改直刺1寸留針。風府深刺2寸,勿大幅度捻轉,得氣后出針。天容、臂臑、合谷均取左側,供血、后溪、絕骨均取雙側。留針過程中接通英迪KWD-808-I電針儀,其中雙側風池接正極,雙側供血接負極,采用疏密波,電流量達到頭部前后抖動且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針灸1次,每次治療25 min,7次為1個療程。痙攣、疼痛局部刺絡拔罐,隔日1次,拔罐療法,每日1次。
治療結果
治療7次后頸斜明顯好轉,已去頸托,頸部活動自如,頭暈消失,左肩背仍有緊迫感,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白,脈沉不弦。隨癥加天宗、臂臑、申脈。14次后,肩背部緊迫感明顯減輕,活動自如,頭能直立,強迫體位消失,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繼上法又鞏固治療7次。隨訪1年半,未見復發。
討論
痙攣性斜頸多見于成年人,平均發病年齡30~40歲,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起病緩慢,病情逐漸加重,很少會自行消退或緩解。頭頸部肌肉不能控制的異常運動,往往雙側肌群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對稱,致使頭部偏向一側做扭轉運動。頸部淺、深層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和頭夾肌的收縮最易表現出來。晨起輕,運動、情感變化或感官受到刺激后加重,入睡停止,患肌肥大疼痛,神經科查體陰性。
本病由于病因不明,故無有效的預防措施。臨床上最主要的是積極地進行治療。理療和按摩有時能暫時緩解痙攣,如在頭旋轉的同時對同側下頜施加可感覺到的輕度壓力;雖然抗膽堿能藥物(如苯海索)有效,但效不佳,且副作用大;注射肉毒素當時雖有緩解,但半年以后又復發;做手術亦會復發,而且創口很大。而以通調督脈、熄風解痙法治療痙攣性斜頸并采用電針加刺絡拔罐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且隨訪1年半未見復發。
中醫學認為“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指出本病因汗出感受風寒,稽留肩背筋肉之間,致氣血凝澀不通而疼痛,證屬風寒中絡,可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桂枝加葛根湯即愈。本例患者再加低頭過久,氣血郁滯重而疼痛加重,出現強迫體位,病久化熱,傳于大、小腸則小便黃,大便干。督脈循身之背正中,它的脈氣多次和手足三陽經交會,大椎是其集中點;又因督脈行于脊里,入絡于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聯系。中醫稱腦“元神之府”,經脈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系。體腔內的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腧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臟腑的功能活動均與督脈有關。而督脈理解為“陽脈之都綱”和“諸陽之海”是有臨床意義的。
本病以脊中為軸,扭轉痙攣,正是督脈失去“總督諸陽”之功能。因此,陽氣的“養神”和“柔筋”的兩大功能障礙,出現項緊、頭顫、頭暈、扭轉、痙攣等一系列癥狀,通過針刺大椎、風府、風池、百會、絕骨等乃宗“腦為髓之海,其輸(腦的氣血所輸注的重要穴位)上在于其蓋(百會穴),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髓會絕骨”,更配以八脈交會之后溪、申脈等穴,通調督脈及足太陽經氣,使臟腑陽氣得統于督脈,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再有,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選取供血、天容、臂臑、天宗、合谷進行針刺,促使陽氣在經脈、臟腑中正常運行,從而發揮養神、柔筋的生理功能。綜觀全方,乃熄風解痙止痛之法,有麻黃、桂枝、葛根、羌活、獨活之功。加以頸項、肩背刺絡拔罐,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因此,氣血在經絡中暢行無阻,身經筋得以濡養、滋潤,從而達到治療該病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