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天花根米酒方治療痛經驗案兩則
吳駐林譚婉君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痛經是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昏厥者[1]。痛經給許多女性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及較大的痛苦,如何讓治療痛經有好的療效,也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筆者家父在廣東陽江聽聞地方民間有一治療痛經的驗方,并一直沿用至今,具體為每次單用梵天花根30~50 g煎出湯藥,一般向湯藥中兌入10~20 g米酒(可根據婦女的酒量酌情加減),在月經前后或經行時服用,一般服用2~3次。筆者運用此驗方治療婦女嚴重痛經有很好的療效,經驗如下。
典型病例
患者,女,44歲。痛經多年,行經時小腹疼痛,有時痛引腰骶,經行時影響生活質量。曾至醫院檢查診斷為繼發性痛經。患者脾胃素虛,化源匱乏,氣血不足,沖任氣血虛少,常有小腹隱痛難忍,喜按,月經量不多,色淡有血塊,面色無華,平時有頭暈心悸與神疲乏力表現,舌質淡兼有少量瘀點,脈細。曾予圣愈湯及活血化瘀藥物調理,痛經稍有緩解但效果不明顯。后筆者予上述民間梵天花根米酒方,在陽江地區摘取梵天花根,每次單用梵天花根50 g煎成一碗湯液,并兌入10 g米酒,患者服用后當次痛經明顯減緩,患者服用2次(每月1次)后,痛經基本不再發作。跟蹤調查半年,無痛經再發,經行正常。
患者,女,21歲。就診時訴說經行小腹疼痛,經前或經期有小腹脹痛,按之不能緩解,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暗有塊,性情較為抑郁,舌質淡紅,脈較弦細。囑其用梵天花根30 g熬成湯藥,并兌入5 g米酒服用。患者服用2次后痛經較前有很大的緩解,數月后前來告知痛經不再復發。
體會
痛經病因病機復雜,但不外乎沖任胞宮氣血阻滯,為“不通則痛”,沖任胞宮失于濡養,為“不榮則痛”。梵天花,別名狗腳跡、地桃花、三角楓、三合楓等,為錦葵科植物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 L.的全草,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山坡、村邊、路旁[2],而驗方中的梵天花根在《中藥大辭典》記載中性味甘苦溫,具有健脾去濕、化瘀活血之功效,具有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痛經、跌打損傷等作用[3]。米酒,又稱酒釀,其性味甘辛溫,具有益氣生津活血之功[3]。筆者認為在此驗方基礎上可根據需要進行配伍調整,如偏氣滯血瘀者可加大梵天花根用量,氣血虛弱者可加大米酒用量。此法簡、便、廉、效,不妨作為經驗一試。
參考文獻
[1]羅頌平.中醫婦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8.
[2]姜建萍,廖月葵,李瑩.梵天花的生藥學研究[J].中草藥,2005,36(6):923-925.
[3]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081-2082,1918.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