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藥并施治療痛經1例
賴錦茂楊澤填葉晉通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關鍵詞】痛經;針藥并施;療效觀察
病例資料
患者,女,24歲,2014年5月23日初診。主訴經期小腹劇痛1 d。患者平素即有痛經,隱痛為主,休息后可緩解,月經推遲,有時可達10 d之久,周期30~40 d,5 d左右干凈,量少,色暗紅,血塊(++),腰酸(+),腰腹部冷痛明顯。近日因臨近畢業,聚會多,飲冰凍啤酒和飲料較多,今日月事來至,量少不暢,色紫暗,夾有血塊,初起僅為小腹隱隱作痛,后逐漸加重至疼痛不能忍受,放射至股內側及陰道,伴冷汗淋漓,經朋友介紹,來我處就診。患者屈曲身體,痛苦面容,冷汗淋漓,腹痛拒按,舌紫暗苔白,脈沉緊。診斷:痛經(寒凝血瘀)。治療:針法:1.5寸毫針刺十七椎、次髎、三陰交、地機等穴,十七椎、次髎采用瀉法,快速捻轉行針,100次/min,10 min/次,三陰交、地機行針至得氣即可,留針30 min。中藥:吳茱萸12 g,當歸15 g,赤芍10 g,川芎12 g,紋黨參15 g,肉桂10 g,阿膠(烊化)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法半夏12 g,麥冬12 g。針刺完后疼痛立減大半,能正常站立交談,痛苦面容消失,服藥后,當晚下瘀血甚多,色紫暗,大量血塊,疼痛得以完全消退,服3劑后停服,訴腰部,腹部冷痛明顯減輕,囑下次月經來臨前5 d,再服用中藥5劑。隨訪,痛經至今未再發生。
討論
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或者經期前后發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有時劇痛難忍,或伴有惡心嘔吐,在臨床上屬于多發常見病。本例中患者平素即是陽虛血瘀體質,故平日經期隱痛,月經推遲,月經色暗紅有血塊,患者沒有重視,反而食寒飲冷,損耗陽氣至寒凝血瘀,不通則痛,故痛經大作。十七椎、次髎為治療痛經經驗穴,止痛效果明顯,近來多有報道,單用亦有效;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調理肝腎脾,活血止痛;地機為脾經郄穴,善于止痛治血,取之能行氣活血止痛,四穴同用,標本兼治,效果明顯。中藥為溫經湯加減,方中吳茱萸辛熱,入肝腎而走沖任,散寒行氣止痛;肉桂易桂枝,肉桂補下焦之火,溫腎暖宮散寒;當歸、川芎、芍藥活血祛瘀,養血調經,能補血之虛,能祛血之瘀;麥冬滋陰潤燥,制肉桂、吳茱萸溫燥之性;半夏辛溫行散入胃經通降胃氣,以助通沖任,散瘀結;黨參、炙甘草、生姜溫胃調中,以助生化之源,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效。本案中針藥并施,相輔相成,標本兼治,故患者痛經快速緩解、痊愈、不復發。
歡迎訂閱《中國針灸》雜志(月刊)《針刺研究》雜志(雙月刊)
兩刊均為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主辦的針灸學術權威期刊,均已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期刊、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針灸》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全面報道國內、國外針灸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針灸》報道以臨床為主,介紹臨床有效治療方法、專家經驗、特色療法等,提供繼續教育培訓、技能培訓、學術會議、醫療藥品器械信息。《針刺研究》報道以基礎研究為主,反映針灸機制、探討最新進展及研究現狀。實為針灸科研、醫務工作者及針灸愛好者訂閱之首選。廣告經營許可證:京東工商廣字0030號。
2016年《中國針灸》雜志每冊18元,全年216元,郵發代號:2-53。《針刺研究》雜志每冊25元,全年150元,郵發代號:82-171。在全國各地郵局均能訂閱。如當地郵局訂閱困難者,請直接與《中國針灸》雜志發行部聯系。地址:北京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郵編:100700電話:010-84046331010-64089349E-mail:zhenjiuguangfa@aliyun.com
(收稿日期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