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背肌筋膜炎116例
孔祥飛林鵬
(廣西柳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545006)
【關鍵詞】背肌筋膜炎;壯醫;竹罐療法;
筆者于2012年10月—2015年2月運用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簡稱壯醫藥罐療法或藥罐療法)治療背肌筋膜炎11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共116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39例,女77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89歲,平均(45.6±11.2)歲;病程最短20 d,最長25年,平均(4.3±3.2)年,所有患者均經過本院或外院的內科、外科診治效果不明顯,并排除局部器質性病變和內臟疾病所引起的背部疼痛。
診斷依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于老年人,好發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腰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攝片檢查無陽性征。
治療方法
采用廣西壯族民間草藥及中藥(藥物組成:兩面針、楓荷桂、鳥不落、通城虎、千斤拔、過江龍、秦艽、桂枝、麻黃、細辛、姜黃)煎煮的藥液浸煮特制的竹罐。操作時患者取俯臥位,露出背部;醫者用長筷子或長鑷子把竹罐從滾燙的藥液中撈出,拿起并甩干藥液,稍候數秒鐘待溫度略降,然后趁熱把罐口平整地扣壓在患者的患部或相關的經絡、穴位上,借助罐內溫度下降產生的負壓而發生吸拔現象。每次拔15~20罐,留罐10~12 min后起罐。接著用經過藥液浸煮過的毛巾熱敷于拔罐部位,待毛巾變涼后更換毛巾,共熱敷3次,即完成1次治療。每2 d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醫者操作時要注意把握好熱度及留罐時間,避免燙傷患者。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無復發。②好轉:背部疼痛減輕,活動時稍有不適。③未愈:癥狀無改善。
結果:116例患者分別經過1~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29例,占25.00%;好轉78例,占67.24%;無效9例,占7.76%;總有效率92.24%。
討論
背肌筋膜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病因病機為風、寒、濕三種邪氣反復侵襲,或因長期勞累、跌打外傷而致筋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產生酸痛、重著、僵硬感。壯醫藥罐療法,綜合了藥物、拔罐、熱燙三重作用,具有溫通血脈、行氣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壯醫認為:藥罐療法通過局部吸壓刺激,配合藥力和熱力作用,達到疏通三道兩路、祛寒止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2.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