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然 李顏飛 賈元媛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鄭州 450008)
?
溫針灸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寒濕凝滯型痛經128例
王利然李顏飛賈元媛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鄭州 450008)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致暈厥者,又稱“經行腹痛”[1],婦產科學將其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西醫多采用鎮痛、鎮靜、解痙以及激素制劑等療法,雖能暫時緩解疼痛,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溫針灸是針灸學理論、中藥學和現代物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中藥熱奄包療法是將加熱好的中藥奄包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過奄包的熱蒸汽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又可通過熱蒸湯促使奄包內中藥離子滲透到患者病痛所在,利用其溫熱作用和藥物作用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驅寒目的。經臨床觀察,溫針灸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寒濕凝滯型痛經效果頗佳,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128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針灸科,患者均確診為寒凝血瘀型痛經,選取18~50歲女性患者128人,病程數月至數年不等。治療期間要求患者停止其他治療。
入組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①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呈周期性發作。②好發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所致腹痛。④寒濕凝滯型: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入組標準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過敏體質或對該治療所含成分過敏者。
治療方法
1.器械及材料:0.30 mm×40 mm針灸針、75%酒精、艾絨 、熱奄包1個。
2.操作:①溫針灸:患者仰臥位,取關元、中極、腎俞、三陰交、血海、十七椎、水道[3]。穴位常規消毒后垂直進針,施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在關元、中極、水道穴針柄上放置長約2 cm艾炷點燃,剪取約3 cm×3 cm硬紙片,將硬紙片放于艾炷下方的皮膚上,預防艾灰散落燙傷患者皮膚。艾炷燃燒時,當患者感到燙時,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換取新艾炷,連續灸2壯后出針。于月經來潮前7 d開始治療,每天治療1次,直到疼痛消失,每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5個周期。②中藥熱奄包藥物組成:白芍20 g,制香附18 g,小茴香20 g,吳茱萸15 g,延胡索40 g,附子12 g,干姜18 g,五靈脂18 g,沒藥12 g,川芎12 g,赤芍18 g,官桂18 g,蒲黃12 g,生草烏15 g,紅花20 g。將上藥置于布包內,每次于溫針灸后使用,使用前用微波爐加熱10 min,取出后置于小腹部熱敷,溫度要適宜,避免燙傷。待溫度退去后,重新加熱10 min,置于腰骶部熱敷,溫度退去后治療結束。于月經來潮前7 d開始治療,每天治療1次,直至疼痛消失。每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5個周期。
注意事項:①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②溫針灸后3 h內勿使針孔沾水。整個治療過程忌食寒涼食物。③避免感受外寒及水濕。
治療結果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并結合本研究的實際情況制定評分標準。經期或行經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2分,腹痛明顯1分,腹痛隱隱0.5分,影響工作需臥床休息 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可緩解0.5分,伴有腰部酸痛0.5分,疼痛1 d內0.5分(每增加1 d加0.5分),癥狀總評分為各癥狀評分總和。
痊愈:治療后積分恢復至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治療結束后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者。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消失或減輕,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
結果:128例中痊愈73例,占57%;顯效34例,占27%;有效18例,占14%;無效3例,占2%。總有效率為98%。
討論
痛經以寒濕凝滯型居多,根據中醫“寒者熱之” “血寒灸之”的理論,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為治則,采用溫針灸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施灸材料艾葉性溫,善通十二經脈,理氣血、逐寒濕、溫經絡、暖胞宮;治療主穴多取任脈、足太陰腧穴。中藥熱奄包多用活血化瘀、溫經通脈藥物,通過經絡的傳熱和神經的傳遞對盆腔臟器產生熱效應,從而抑制子宮平滑肌和血管收縮,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4]。
溫針灸及中藥熱奄包治療寒濕凝滯型痛經可達調理沖任及足三陰經氣血作用,共奏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之效。兩者結合,操作簡便,無副作用,效果顯著,不僅改善患者痛經程度及其癥狀,還可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62.
[3]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62-163.
[4]孫立虹,葛建軍,楊繼軍,等.隔物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針刺研究,2009,34(6):399-402.
(收稿日期2015-09-24)